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土法炼锌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及其转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废弃地复垦成为土法炼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重金属(Pb、Zn、Cd)的调控又是复垦中的首要问题.为了探索土法炼锌区废渣和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规律,对经过土法炼锌区河流进行了监测,以及用水浸提废渣、用HNO3和NaOH分别调控废渣和污染土壤的pH值、采用5步萃取法测定重金属化学形态、用腐殖质、EDTA、不同量的石灰等处理污染土壤后进行苗圃盆栽试验.结果发现,河流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水土流失,集中在悬浮物和沉积物,防止水土流失非常必要;废渣中的重金属用水浸提溶出量很少;废渣中的重金属随pH值降低溶出量显著增大,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随着pH值的增加溶出量减少,增加到9以后,溶出量反而增加,因而控制废渣的pH降低和适当提高污染土壤pH值可减少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废渣中重金属可交换态含量极低(<0.1%),其他的形态含量远远高于背景土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可交换态含量远远高于背景土壤和废渣;施用石灰使土壤中Pb、Zn、Cd的DTPA提取态分别降低了83.9%、23.1%和79.4%,白菜中Pb、Zn、Cd的含量分别减少97.2%、94.7%和89.4%,因而在土法炼锌区废弃地复垦中调控pH值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土法炼锌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土法炼锌区的土壤、废渣、植物、地表水和沉积物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发现土法炼锌区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含有SO2和重金属的废气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壤裸露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导致了重金属的迁移扩散,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可溶态比重大,而废渣中重金属可溶态比重小,主要随废渣一起流失.减少土法炼锌区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是恢复植被和利用工程措施将废渣固定.对于污染土壤来说限制因子是土壤pH值低,可溶态重金属比重大,主要对策是增加土壤的pH值,选择耐酸性和耐重金属的树种恢复植被;对于废渣来说限制因子是废渣持水保肥能力差,重金属含量高,及废渣本身的结构疏松,主要对策是保持废渣的pH值不降低,利用工程措施将废渣固定,及改变土壤的结构来恢复植被;废渣和污染土壤上的先锋植物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可作为首选来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3.
赫章土法炼锌区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赫章土法炼锌区河流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受到多种重金属污染:地表水体中Pb、Zn、Cd的均值分别为137.19×10-3、1 919.38×10-3、14.2l×10-3mg·L-1,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的2.74、1.91、2.84倍;沉积物中Cu、Pb、Zn和Cd的均值分别为702.79、3242.8、5 427.6、32.19mg·kg-1,分别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的1.76、6.49、10.86、32倍.水体和沉积物中Cu、Pb、Zn和Cd沿河流总体呈无规律性的变化,受炼锌废渣堆和铅锌选矿厂影响的地点,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较高,污染严重.近lO年来,炼锌区河流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仍然很严重,水体重金属污染呈加重特征,沉积物中Pb、Zn污染呈减轻趋势,Cd和Cu污染则加重.  相似文献   

4.
统计已有的研究数据,分析土法炼锌区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与环境危害,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土法炼锌历史较久的赫章县妈姑镇废弃矿区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矿区大气、土壤和食物中重金属元素Pb、Zn、Cd的总含量均超标;土壤污染严重,不适合种植粮食类作物,已收获的食物不能安全食用;河水中Pb、Zn、Cd的浓度符合Ⅲ类水质要求,但底泥和悬浮物中重金属总含量很高,是潜在的污染源,对河水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建议对矿区弃渣和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采用农家肥、磷肥与碱石灰混合施用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两种先锋植物对铅锌废渣生境改善及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自然定居的先锋植物对铅锌废渣的生态修复效应,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典型的黔西北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2种先锋植物(土荆芥及类芦)对废渣基质养分积累、酶活性改善状况,并分析了2种先锋植物生长对炼锌废渣中特征重金属Cu、Cd、Zn、Pb的吸收积累特征及先锋植物根际微域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植被修复的裸露废渣)相比,自然定居在铅锌废渣堆场上的土荆芥和类芦可显著(P0.05)改善植物根际废渣基质的养分(N、P、K、有机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微生物活性(呼吸作用强度);2种自然定居植物对Cu、Cd、Zn、Pb的赋存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影响,植物生长促进根际废渣基质中残渣态Cu、Cd、Zn、Pb向可交换态转化进而增加废渣基质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荆芥对Cu、Cd、Zn、Pb和类芦对Cu、Zn、Pb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但类芦对Cd的转运系数达到2.02,表明类芦对Cd具有较强的吸收转移能力;两种植物均能在极端的废渣环境中生长,表现出对铅锌废渣较强的耐性和抗性。土荆芥和类芦的自然定植及生长对土法炼锌废渣堆场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作为先锋优势植物应用于铅锌废渣植被重建或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的前期修复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黔西北土法炼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西北土法炼锌土壤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综述了其来源:主要是土壤炼锌时的烟尘沉降,其次是冶炼废渣中重金属的迁移扩散。针对重金属的污染特点结合黔西北位于喀斯特区、煤炭资源丰富、有大型的火力发电站和贵州磷矿储量大等实际情况,提出:(1)用碱石灰做为隔离层进行土壤修复,利用碱石灰修建碱性沟防止重金属迁移扩散以及施加碱中和酸性污染土壤从而降低进入植物体重金属含量;(2)利用粉煤灰、磷肥等进行重金属的调控;(3)恢复植被和利用农业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将重金属固定下来;(4)寻找超富集植物抽提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最终达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黔西北炼锌地区河流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的开发导致了后河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为此对河流水体、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沿河流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法炼锌及其下游铅锌选矿都对河流造成污染,特别是选矿厂的尾矿直接注入河道,使河流沉积物中滞留有较多硫化物矿物。河流重金属的搬运迁移以悬浮质或泥沙推移等机械搬运为主。河流水体环境化学性质对沉积物中硫化物的氧化作用及其重金属向水体的释放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流水的淘洗和支流的混入过程等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改变时可使氧化矿物表面的重金属释放返回水相,成为溶解态重金属。沉积物是河流重金属潜在的二次污染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废渣及炼锌区附近污染土壤剖面的Pb、Zn、Ed的分布特征。[方法]在废弃地上和废弃地附近耕地各选择1个点进行分层采样.在每个剖面的同一深度的不同位置采集3个样品,采用客土法进行复垦,在废弃地上设计10个处理,进行废渣重金属迁移模拟试验,研究废渣中Pb、Zn、Cd迁移规律。[结果]废渣表层Pb、知、CA分别为3453、5678、23mg/kg,废渣剖面上重金属含量基本一致。冶炼区附近表层土壤Pb、Zn、CA分别为325、523、9.6mg/kg,污染重金属向下逐渐迁移。废渣重金属向上层土壤没有明显的迁移。Pb向下层土壤几乎没有明显迁移,Zn和Cd向下层土壤有明显的迁移,Cd的迁移性最大。[结论]隔离层能有效控制废渣重金属向下层土壤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对白银市东大沟上游河道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废渣及污染底泥异位贮存、表层污染底泥重金属固化/稳定化修复及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治理工艺等方面总结其治理工艺及技术可行性,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底泥、废渣等介质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并建立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示范区,可以实现河道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使遭到重金属污染胁迫的东大沟河道生境得到初步恢复。  相似文献   

10.
土法炼锌渣场大叶醉鱼草对重金属的耐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贵州省威宁县金钟镇冒水村典型的土法炼锌渣场进行植物调查和重金属迁移特征分析,根据物种优势度大小,筛选自然条件下生态恢复的优势种植物,并研究其对重金属的耐性特征。结果表明:该炼锌区矿渣Pb(7 164 mg/kg)、Zn(4 020 mg/kg)、Cd(31.5 mg/kg)含量较高,均已严重超标。现有高等植物11种,分属8科10属,其中大叶醉鱼草优势度最高,为28.35%,是土法炼锌区植物群落优势种。在重金属胁迫下,大叶醉鱼草形态特征发生了显著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主根较长,须根量增加;茎的木质化程度高、硬度大;叶片变小、光泽度下降。矿渣基质营养贫乏,大叶醉鱼草N、P、K含量较低,对重金属累积量高,转运能力强,不影响正常生长,并且生物量高。因而,该植物可作为渣场生态修复的耐性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1.
交通源路域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宁川  冉文静  杨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42-145,184
针对交通源路域重金属污染问题,在江苏省内分别选取2条国道和高速公路的4个典型路段进行了土壤一植物系统中铅、铜、锌、镉污染监测,并分析了路域土壤一植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特性、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内路域土壤一定程度上受到重金属污染,不同道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车流量无明显相关性,植物中铜浓度、镉锌浓度总和与土壤中铜浓度、镉锌浓度总和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受车流量、运营时间、公路类型和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云南沘江沿岸农田土壤磁测分析与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沘江上游河段流经全国已知探明储量最大的兰坪铅锌矿区,河流深受矿业活动影响,为典型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本文通过对其沿岸农田土壤进行采样测试,研究了土壤磁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沘江沿岸农田土壤普遍受到重金属Zn、Cd污染,Pb污染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土壤单项污染指数Cd>Zn>Pb,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沘江沿岸农田土壤达到重金属重度污染等级;磁化率与重金属Pb、Zn、Cd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说明磁化率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沘江沿岸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沘江沿岸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与兰坪铅锌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关,批江在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壤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发展必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大沽河流域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栅格形采样,共采集大沽河流域土壤样本124份。采用化学方法测量5种重金属(As、Cd、Cr、Hg、Pb)含量,并基于山东及全国的土壤背景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比较分析。采用样条差值法,基于此数据使用Arc GIS,实现5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专题制图。对重金属分布特性与人类活动和流域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污染严重的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为新一轮大沽河流域的土壤综合控制和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再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工业场地数量不断增加,为了实现污染场地的再利用,亟需解决重金属污染场地再利用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基于场地和污染场地的概念,总结重金属污染工业场地的内涵,针对场地的不同组成要素,系统介绍了工业重金属污染研究领域有关土壤、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评价、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及适宜性评价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关矿区河流沿岸土壤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关矿区河流沿岸土壤土层剖面不同深度重金属铜、锌、砷元素测试和分析结果的表明,重金属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浓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和土层加深含量减少,土壤对重金属具有吸附和过滤作用,河流沿岸土壤已经受到很大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白菜和玉米为典型作物,以贵州省赫章县"土法炼锌"冶炼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HNO_3、DTPA、LMWOAs、HCl和CaCl_2)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DGT)对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法炼锌"影响区土壤总体呈碱性;马铃薯与白菜可食部位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基本相同,而玉米籽粒对供试土壤Cd的富集系数远小于块茎类和叶菜类,马铃薯、白菜和玉米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05 3、0.105 8和0.007 9;一元线性与二元回归表明DGT测定土壤有效Cd含量与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相关系数大于五种传统化学提取剂;五种提取态中,CaCl_2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马铃薯和白菜可食部分Cd含量(R2adj分别为0.805和0.808),HNO_3提取态测定有效态Cd也可较好预测三种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R_(adj)~2分别为0.822、0.874和0.764)。在本实验条件下,DGT技术评价"土法炼锌"冶炼区土壤镉植物吸收有效性效果优于五种化学提取态,但考虑不同作物类型,土壤pH因素以及操作的简单快捷性,CaCl_2提取态和HNO_3提取态也可成为预测重金属冶炼区复合污染碱性土壤Cd的植物吸收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选择与建设蔬菜基地 基地附近没有造成污染源的工、矿企业;基地的灌溉水应是深井地下水或水库等清洁水源,水中不能含有污染物,特别不能含有重金属元素和有毒性的有害物质,避免使用污水或土壤水等灌溉;基地河流的上游没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基地距主干路线50~100m以上;工地菜田不能长期施用含有毒害物质的工业废渣来改良土壤,生产基地的土壤不能含有重金属元素和有毒性的有害物质及剧毒农药残留,并且生产基地的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并严格保护,杜绝污染.  相似文献   

18.
调查分析了白银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认为白银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为工业"三废"排放、城市交通污染、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污水灌溉4个方面。提出下一步应着重从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废弃场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两个方面来实现白银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于桥水库上游支流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桥水库是引滦入津工程重要调蓄水库,也是天津市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分析了于桥水库上游支流沉积物中Cr、Ni、Cu、Zn、Cd、Pb 6种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通过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于桥水库上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Ni、Cu、Zn、Cd污染超标,高值区大致均在2号和6号位点,其中Cd超标最明显。于桥水库上游三条河流中沙河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其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由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可知,Cd为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重金属元素,Cu、Pb次之。各样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于桥水库上游支流各样点大部分处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八户庄下游为中等生态风险,遵化市上游为强生态风险,遵化市下游为很强生态风险,其中Cd在各样点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中贡献最大。Zn-Cd同源性较强,重金属矿区的分布特征及河道的自然特征是造成于桥水库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场地污染是长期工业化的产物,特别是场地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文章介绍了有关重金属污染场地的概念,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场地的特点、来源及危害,阐述了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