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脐腹小蠹成虫触角结构与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脐腹小蠹雌、雄成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脐腹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及感器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头部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8.4%.触角上的感受器类型可以分为4种:锯齿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分别约占全部感器数量的57.7%,28.6%,12.6%和1.1%.锯齿形感受器在触角各部均有分布,其中,锤头部的约占全部锯齿状感受器总数量的99.2%,柄节和鞭节数量只占0.8%;芽形感受器被埋于触角锤头部锯齿形感受器下面或者分散于锤头部端部;锥形感受器散生在锤头部端部边缘,与芽形感受器混生;刺形感受器分布于柄节和鞭节的连接处.  相似文献   

2.
云南木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光肩星天牛触角感受器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触角为线形,共11节,即柄节、梗节和9个鞭节.在雌雄成虫的触角上均存在5类13种感受器,包括5种刺形感受器、2种毛形感受器、4种锥形感受器、1种钟形感受器和1种指形感受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感受器的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平唇原胡蜂和黑盾胡蜂2种胡蜂头部表面和触角感器,以掌握其头部的额区、唇基、颚区、触角支角突以及触角柄节、梗节和鞭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情况,同时利用间距值测量了2种胡蜂单/复眼的OOD、IOD长度和比例,并描述其形态。结果表明,平唇原胡蜂头部表面有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毛形感器Ⅲ、刺形感器、腔形感器、锥形感器计6种感器类型,单眼3个,OOD︰IOD为1.1-1.8,复眼呈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计3种形状,触角柄节和梗节有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计3种感器类型,触角鞭节有刺形感器、板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腔形感器、芽形感器、毛形感器Ⅲ计7种感器类型。黑盾胡蜂头部表面有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毛形感器Ⅲ、刺形感器计4种感器类型,单眼3个,OOD︰IOD为0.6-1.1,复眼呈六边形,触角柄节和梗节有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计3种感器类型,触角鞭节有刺形感器、板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腔形感器、芽形感器、毛形感器Ⅲ计7种感器类型。胡蜂头部和触角感器类型的多样化可以为胡蜂准确通讯提供保障,而单/复眼的特殊结构也可以为不同时段飞行活动提供感光和成像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核桃果实害虫核桃举肢蛾的触角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利用触角代学通信系统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及其鳞片细微结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核桃举肢蛾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45和51个亚节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9hm氏鬃毛、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即长曲毛形感器和长直毛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耳形感器、具缘毛腔锥形感器和无缘毛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腹面,长曲毛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雄虫触角上。雌雄成虫的B9hm氏鬃毛分布于触角基部,且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触角柄节、梗节表面布满鳞片,鞭节除末端一节无鳞片外,各亚节背面和侧面均覆盖有鳞片,腹面无鳞片。鳞片上分布有小孔、纵肋、横梁和小梁等细微结构。雌虫各亚节鳞片上的纵脊间距、纵脊宽度、横梁长度和小梁长度均大于雄虫。小孔主要分布于触角柄节、梗节及鞭节基本的部分亚节上,小孔类型可分为单孔、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和七孔。不同部位鳞片上小孔的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雌虫触角柄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雄虫丰富,雄虫触角梗节和鞭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雌虫丰富。【结论】本研究可明晰核桃举肢蛾触角感器类型及鳞片上小孔等超微结构特征,其具体功能还需结合电生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杜鹃冠网蝽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从而了解杜鹃冠网蝽触角感器的分布、种类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杜鹃冠网蝽成虫触角为丝状,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成虫触角上存在着5种化学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种类相同,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同时对杜鹃冠网蝽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为杜鹃冠网蝽的行为学、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树林主要害虫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形态和分布,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61~68个亚节组成,鞭节长3 500~4 200 μm,是表面感器类型最多的节.触角主要分布的感受器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感器、耳形感器和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8.
笋秀夜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笋秀夜蛾触角的外部形态.雌蛾触角具8种感器,雄蛾触角具9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除毛形感器外,其他感器的数量和着生部位较为恒定.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鳞形感器和B(o)hm氏感器等为雌雄触角所共有,无缘腔锥感器、双缘腔锥形感器、腔乳头感器仅雄蛾触角具有;栓锥形感器Ⅱ型仅生于雌蛾触角.触角雌雄性二型现象明显,除了感器种类、形态和表面细微结构的差异外,雌蛾触角的鞭节存在融合征状,雄蛾触角却无此现象.  相似文献   

9.
筛胸梳爪叩甲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触角的感器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比较雌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筛胸梳爪叩甲雌、雄成虫触角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9节鞭节3部分构成。雌成虫包括8类触角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弯膝形感器、鱼钩形感器、钉帽形感器、圆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又分2种亚型,锥形感器分3种亚型。雄成虫除上述8类感器以外还分布有1类凹槽钉形感器。在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触角上分布较多的前3种感器依次是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除凹槽钉形感器外,其他同类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数量及分布差异不显著。基于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对筛胸梳爪叩甲各触角感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盛冈纹瘿蜂是在栎树上形成虫瘿危害的重要害虫。明确盛冈纹瘿蜂雌虫的超微形态,主要包括复眼、触角、口器、足和产卵器上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为瘿蜂综合防治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虫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盛冈纹瘿蜂的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其间有锥形感器。雌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分为11亚节,柄节呈漏斗状,梗节较短呈球状。鞭节1—3亚节呈长圆柱状,末节粗壮、端部渐尖,其余呈短圆柱状。触角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5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板形感器较为特殊,形状宽长,表面光滑,分布在第3—11亚鞭节上。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下颚须发达,密被毛形感器。足上有许多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产卵器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火山形感器。【结论】盛冈纹瘿蜂雌虫复眼、触角、口器、足和产卵器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器,感器的功能与瘿蜂栖息、取食、繁殖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杨背麦蛾(鳞翅目:麦蛾科)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杨背麦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超微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杨背麦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结果】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鞭节的腹面和侧面,少部分位于柄节和梗节。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Bhm氏鬃毛(BBⅠ型和BBⅡ2种亚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SBⅠ和SBⅡ2种亚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雌、雄蛾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亚鞭节多1~4节;毛形和锥形SBⅡ感器明显长于雌蛾;刺形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明显长于雌蛾;毛形、锥形、刺形、腔锥形和鳞形感器总数均明显多于雌蛾。【结论】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雌、雄蛾触角感器在数量和特征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2.
库尔勒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香梨优斑螟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化学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柱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目最多,柱形感器雄虫特有,柄节和梗节上没有发现感器。研究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器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对香梨优斑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斑长翅卷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斑长翅卷蛾成虫触角感觉器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触角由柄节,梗工节和46 ̄48个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鳞片覆盖,绝大多数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在雌、雄蛾的触角上可观察到以下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椎锥感器,鳞形感器,耳形感器、Bohm氏鬃毛,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成虫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柱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种类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可为解释其生态学习性和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琴叶风吹楠生物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6年时间对琴叶风吹楠生物学特征和对雄花序和雌花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雄花序和雌花序的外部特征在花蕾期就表现出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花序结构、花蕾颜色、花蕾形态以及花(序)梗颜色等几个方面。文中对雌、雄花序的特征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6.
对水仙花进行花葶和花苞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葶完整保留和花苞剪残处理有利于水仙花后期生长,增加大花球数量;而花葶和花苞完全摘除处理不利于水仙花后期生长,从而降低了大花球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短截强度对节节红板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1/2、1/3、1/4和抹顶芽4种短截强度对节节红板栗结果母枝进行短截.研究其对雄花序数、雌花数、枝长、枝粗和结蓬数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2短截强度极显著地促进了枝长生长.显著促进了雌花数和结蓬数.枝粗比对照提高了27.39%,雄花序数比对照降低了19.67%;1/3短截对枝长生长和枝粗生长具极显著效应.雄花序数、雌花数和结蓬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93%、277.23%和301.34%;1/4短截和抹顶芽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香榧花芽分化与核酸的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香榧花芽分化与核酸的关系研究初报苏梦云周国璋关键词香榧花芽分化核酸香榧(ToreyagrandisFort.exLindl.)是我国著名的珍稀干果,雌雄异株,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授粉。由于香榧童期较长(大约需20a左右才开花),如何促进提早开花结实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