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稻曲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稻稻曲病 1、症状识别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相似文献   

2.
<正>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一、稻曲病的症状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二、传播途径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1.发病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  相似文献   

4.
(续第6期第20页)发生症状稻曲病(见第21页图1)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仅发生于穗部(见第21页图2),危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见第21页图3),即孢子座,后期包于内外颖两侧,呈墨绿色(见第21页图4),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多发生在水稻长势好的年份,是水稻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不仅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且因病菌严重污染稻谷,人、畜食后影响健康。因此,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应引起重视。1、病害发生特点稻曲病主要以菌核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  相似文献   

6.
<正>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膨大后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时外包一层薄膜,破裂后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后易脱落。近三四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范围和规模  相似文献   

7.
一、稻曲病1、危害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俗称“灰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只发生于穗部,病菌侵染谷粒后,形成淡黄色或黄绿色的小菌球,菌球逐渐膨大,变成比谷粒大几倍的黑绿色的菌球。在稻穗上肉眼明显地看到一颗颗玉米粒大的墨绿色或橄榄色粉包(孢子座和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9.
水稻颖壳叶绿素含量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个类型水稻品种为例,对开花后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与籽粒灌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当天强势粒的颖壳叶绿素含量高于势弱,但开花10d后强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弱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慢,开花后颖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籽粒与籽粒尤其是弱势粒的灌浆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强,弱势粒颖壳最大的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与最终粒重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在开花授粉后,套不透明袋能显著降低谷粒的千粒重,据此推测,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可能参与了光合作用并对最终粒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提高之势,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稻曲病发生与防治技术表述如下:一、发病原因种子带菌或在水稻开花期遇雨,高温、高湿容易发病,偏施或迟施氮肥造成水稻生长嫩弱徒长,也会使稻曲病严重发生。二、症状危害谷粒,初在病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黄色的块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孢子座。孢子座又渐膨大,包裹全颖,呈墨绿色,表面平滑,龟裂散布出墨绿色粉末,这就是病菌的厚垣孢子。三、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地面上及厚垣孢…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俗称为"乌米",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几年在农安县各稻区均有发生。因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可减产5—10%左右。但是该病的病源菌含有色毒素,降低了稻米品质,因此要进行系统防治。一、稻曲病症状病菌为害穗部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囊全颖壳,形状比健粒大3—4倍,为墨绿色或橄榄绿,前期表面光滑,后期开裂,布满墨绿色粉末,切开病粒,中心白色,其外围分为三层:外层为墨绿色或橄榄绿色;第二层  相似文献   

13.
水稻病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稻纹枯病、水稻叶尖枯病、条纹叶枯病等。 1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相似文献   

14.
<正>稻曲病俗称半产病、半收果。由稻曲病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粳稻和籼稻杂交水稻的推广,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不仅影响产量,降低千粒重,病菌还污染大米和米糠,对人、畜健康有害。1病源与发病症状稻曲病只发生在穗部危害个别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形成扁平圆形稻曲孢子座。一般一穗有一至数粒受害,多者达数十粒。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  相似文献   

15.
一、病害发生情况及特点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均可发生,只危害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受害谷粒先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使稻谷干粒重下降、产量下降、秕谷、粹米增加,出米率、品质下降。一般产量损失5%,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当地的天气变化,水稻采取合理的收获方式和适时的收获时间,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和米质。据测定:水稻的最佳收获时期以完熟期为最好,此期谷壳变黄,籽粒变硬,米粒水份少且不易破碎,籽粒干物质重达最大值。完熟期的标志是:每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或95%以上谷粒小穗轴及护颖变黄,米粒定型变硬,呈透明状。这时期是水稻谷粒生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水稻过早收获,籽粒成熟度不高,青瘪粒多,千粒重低,且出米率下降,容易造成减产。过迟在枯熟期收获的水  相似文献   

17.
赵华  张立侠  王华 《吉林农业》2002,(10):25-25
稻曲病又称稻黑穗病,青粉病,近年来在东丰县为害日趋严重。稻曲病使水稻秕谷率上升,结实率,千粒与单穗重下降,使加工后的大米整米率下降,青米率、乳白米率升高,并严重污染稻谷,影响米质,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商品价值。因此,有效防治稻曲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指导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一、症状识别稻曲病一般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为害穗部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病粒内部组织被破坏,以后菌丝块逐渐长大,使颖壳内的合缝处逐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是对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其学名是 V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ahashi,为害和寄主是水稻。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有病的谷粒显著肥大,病粒本身变成菌核,其表面变黄绿色,常常呈粉状物。在大田中,普通一穗中病粒只有1—2粒,但有时可达20—30粒。被害的谷粒首先在颖的合缝处露出带青淡黄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清粮机械中,为了将碎杆、杂草、颖壳等从谷粒中清除出去,或者对粮食进行初步分级,大都采用风选法。风选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谷粒和混在谷粒中的轻杂物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不同来清选的,也就是在风力的作用下,由于谷粒和轻杂物所受风力的大小不同,从而  相似文献   

20.
水稻颖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谷枯病又称水稻颖枯病,是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侵染谷粒颖壳,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过去该病在我国南方稻区,珠江三角洲及广州市的稻田均有零星发生,但一般发病不重。近年由于多种原因,该病发生渐趋严重,在广州市发病面积超过1万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