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北京平谷区3个桃园的125株桃褐腐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甲基硫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1.0×10-5~0.2μg/mL,戊唑醇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006~0.022μg/mL之间。异菌脲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15~0.55μg/mL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桃褐腐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都比较敏感,未产生明显的抗药群体。建立了褐腐病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敏感基线。而且,数据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5个地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023~1.2863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573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EC50平均值0.2573 μg/mL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5个地区的菌株群体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但是不同地区的菌株个体间差异较大;氟啶胺与多菌灵、百菌清、丙环唑、烯唑醇、咪鲜胺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10种杀菌剂对板栗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板栗疫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栗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和多氧霉素对栗疫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在0.014 8~8.752μg/mL之间,为生产上有效地防治板栗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离体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了10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甘蓝黑斑病菌等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链格孢属病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相近;咪鲜胺、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腐霉利等5种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其EC50在0.01~1.28 μg/mL之间;百菌清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是醚菌酯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抑霉唑的敏感性及抑霉唑与常规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等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分析抑霉唑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毒力的相关性,判断抑霉唑与各药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69株葡萄白腐病菌菌株对抑霉唑的EC50在0.13~55.53 μg/mL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27.15倍;其频数分布图呈多峰曲线,第一主峰内EC50平均值为6.34 μg/mL,可作为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的敏感基线。与敏感基线相比,田间已出现抑霉唑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8.70%,未检测到中、高抗菌株。选择3个抗性菌株连续继代培养10代后,其对抑霉唑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说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抑霉唑EC50对数值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的EC50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9、-0.143、-0.089、-0.268和0.159,说明抑霉唑与戊唑醇存在一定的交互抗性,但与其他4种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表明抑霉唑可用于胶东地区田间葡萄白腐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咪鲜胺、丁子·香芹酚等10种杀菌剂对莴笋菌核病病原菌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多菌灵0.040μg/ml、甲基硫菌灵0.040μg/ml、咪鲜胺0.008μg/ml、丁子·香芹酚0.005μg/ml对莴笋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高于80.00%,其中以咪鲜胺的抑菌率最高(88.230%);哈茨木霉菌0.033μg/ml、异菌脲0.040μg/ml、三唑酮0.017μg/ml对莴笋菌核病菌的抑菌率在60.00%~80.00%之间;其余药剂对莴笋菌核病菌的抑菌率较低均低于60.00%。  相似文献   

7.
研究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从国内及国外芒果产区采集病样,分离、纯化芒果炭疽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116株芒果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为0.000 8~0.073 9μg/mL,平均值为0.012 4μg/mL,E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92.4倍。不同采集地区和采集部位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不同,美国夏威夷的菌株敏感性最低,广东的最高;分离自叶片的菌株敏感性最高,果实的最低。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药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复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有效单剂和复配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戊唑醇、井冈霉素、松脂酸铜9种杀菌剂及互相复配后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复配组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对烯唑醇最敏感,EC5o为0.145 μg/mL;井冈霉素对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弱,EC50为13.6 μg/mL.从252种不同比例复配的药剂中,筛选出12种增效配方,其中烯唑醇和咪鲜胺复配(1∶10),协同系数高达3.70,增效作用最大;烯唑醇和咪鲜胺(1∶10)对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强,EC5o为0.06μg/mL,其次是烯唑醇和咪鲜胺(1∶20)与烯唑醇和腈菌唑(10∶1),EC50分别为0.10μ/mL和0.11μg/mL.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烯唑醇与咪鲜胺(1∶10)复配,对稻曲病的平均防效为79.2%,高于其他常用药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离体针刺接种法初步探讨了广西杧果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在不同品种杧果上的危害症状及致病力,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种病菌代表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C.asianum和C.fructicola侵染同一品种杧果的症状仅有细微的差别;每种病菌对不同品种杧果的致病力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C.asianum对‘桂七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台农一号杧’的致病力最弱,C.fructicola对‘金煌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四季蜜杧’的致病力最弱。咪鲜胺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395~0.1322μg/mL、0.0571~0.1574μg/mL,吡唑醚菌酯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109~0.5616μg/mL、0.1511~0.4474μg/mL,其中C.asianum对吡唑醚菌酯的最大EC 50是最小EC 50的51.5倍,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杧果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4 2~0.215 6μg/mL,平均值为(0.093 8±0.029 9)μg/mL,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