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艳 《现代农业》2008,(2):41-41
盘锦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重点推广了7个生态模式,实施了10项生态工程,建立了10个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全市生态农业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四化”。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绩,进一步证明了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苏州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并分析了该市实施的“蒋巷模式”、“洞庭山模式”、“农林大世界模式”3种典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特点与效益。根据苏州的资源特点,在城乡结合部适宜发展农业公园;在农村适宜发展生态种养园;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区适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标准化、企业化、品牌化是建设苏州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山东省莱芜市始终把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作为节约型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积极探索、研究、推广了一批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猪-沼-果”生态模式、“生态庭院”模式。其中尤以“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成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市武清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过程、建设模式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在农村农户中建设猪——沼——菜、猪——沼——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农业生产调结果、转方式的重要手段。该文总结了重庆几十年来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3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环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带"模式、以复合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模式和以循环经济为纽带的"种养加一体循环生态农业基地"模式,这些模式能有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节支增收,值得在类似地区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陶乐生态农业县经过示范建设,在不同区域确立了各具特色良好的生态农业示范建设模式,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基本成为我国进行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山区立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是健康、高效、知识密集型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口。该文总结了在凤冈县实施的南方“四位一体”山区立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取得的成效,阐明了“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山区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镇平县多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一)"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湖南省近10年(1994~2003年)在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编制全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评价标准的同时,按山区、丘陵、平湖、城郊和工矿5大生态经济类型区设置生态农业试点县市,进行大规模的县域生态农业建设与示范,建立了山地“林-药-果”、丘陵“草-粮-牧”、岗地“果-粮-猪”等7种不同区域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并系统地分析其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及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步骤和原理;针对全省水土流失、化肥农药及“三废”污染等因素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问题,全面展开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经济绿肥开发、稻草易地还土、有机专用配方肥研制、农药有害残留物控制降解、退化农业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实用技术攻关,均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近10年的生态农业建设与示范,5个试点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累计推广应用了326.7万hm2、新增产值50.9亿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浙江省温岭市按照绿色兴农、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质量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切实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07年重点围绕“严”、“实”、“效”、“高”四字做好文章,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12.
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保障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节水技术的推广,使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用水制约性明显下降。节水生态农业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按照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等,将新疆节水生态农业区域划分为生态资源较丰富经济欠发达区、农牧业主产区、城郊经济发达区、绿洲边缘节水区和外围的近沙区等5个区,并指出生态资源开发模式、“农—林—牧—加”复合生态运行模式、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恢复和治理模式、沙区生态产业化模式等5种节水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色。提出节水“一体化”政策、构建节水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水利法规、明晰水权、水价等措施,保障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农业、促进能源供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命题.“渔光互补”模式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以水产养殖业为主体,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具有生态、能源、社会多重收益,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建设是当前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市通过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了种养结合型循环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空间多维度开发型立体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多功能型融合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互联网+科技"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五大主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全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拓展农业产业发展链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生态化转型,向"生态"要收入,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总结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1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省在不同生态地域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及其发展对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系统能流和物流的转换效率,发展多层次、多梯级、多流向、多功能的互补型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试点示范遍布全国,成效显著。在实践中,生态农业不仅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形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环境友好型清洁产品的科学模式。在汲取现代生态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定位、适度经营规模、生态品牌创建、发展绿色科技、培育生态文化和人力资源资本形成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设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杨艳 《乡村科技》2019,(5):53-54
生态学农业工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结果。生态农业规模小、技术支持系统薄弱及社会服务系统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因此诞生了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的商业模式基本设想是农业生产以生态生产为前提,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构建基础,扩展工业化链条,实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及社会利益的高效调整。云南省生态农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云南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云南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以促进云南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对广西传统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近年创造的“猪+沼+果+灯+鱼”五位一体的新生态农业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并以广西‘恭城县黄岭村“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实践为案例,分析介绍该模式生态经济合理性及其关键技术。“五位一体”生态模式能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从而解决南方传统农业模式中存在的经济效益不高。生活能源燃料缺乏。农产品产量和安全品质低下,污染环境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比“三位一体”生态模式具有更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因而在实践中为广大农民乐于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衡南县工联村地处湘中衡阳盆地,属紫色土丘冈地貌。1996-2005年,由湖南省科技厅立项,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湘中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工程试验与示范研究”项目在该村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针对该村“坡耕地覆被低,水土流失严重”这个突出矛盾,定位以土地类型为单元而设置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实践了由单项技术突破向综合建设方面跨越。遵循生态原理,重点实施2个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和庭院生态工程);开发与建设并重,优选了3种生态农业模式[粮经结合模式、果-粮(肥)复合经营模式、农牧复合型生态模式];吸取传统农业精华,推广5项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及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乔灌草结合技术、病虫鼠统防统治技术),以期实现该村经济高产高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创建紫色土丘陵区生态村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下,为更好推动全域有机农业的全民化发展,以重庆山区的生态农场个案为研究对象,结合访谈、实地走访和活动参与等方式,梳理生态农场成功运行的关键,探索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小农”开启生态农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生态农场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1)生态农产品的优价、稳产及多元功能体现,经营者在与消费者“一对一”的贴心服务和回访交流中精准沉淀会员,通过组织生产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开发各类体验活动,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2)新型产消合作模式的低成本建设,经营者深度挖掘会员资源实现运营团队的低成本建设,通过项目制引入消费者并赋予其多元化身份,实现“一体多元”的共创共享;3)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超越了传统的买卖关系,通过品牌化建设搭建“熟人”社群,加强了会员粘性。综上,生态农场的成功运行在于产品服务、合作模式和社群关系,运营者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组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本研究可为“小农”低成本开启生态农业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