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现有松林面积9 355.5 hm~2,自2017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至2019年1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划为疫区,目前仅在3个镇发现有松材线虫病疫木。尽管当地其他7个镇未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木,但仍有松树枯死情况发生。为了解松树枯死原因,以国有蔡家桥林场马尾松林为调查对象,探究旌德县马尾松枯死原因。调查分析认为,松树枯死的原因主要是为立地条件差、人为破坏、松毛虫为害,但因为旌德县临近黄山风景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清除枯死松木,严控松木及其制品的流通。  相似文献   

2.
基于U-Net网络和无人机影像的松材线虫病变色木识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快速传播的一种针对松树的毁灭性流行病。及时对染病变色木进行识别、定位,并砍伐清除是当前控制该病扩散蔓延的主要手段。该研究使用无人机航拍获取大区域染病松林可见光影像,结合深度学习分割网络U-Net开展染病松材变色木图像分割研究。使用制作的样本数据训练U-Net网络,得到训练精度和验证精度分别为98.74%和97.76%。使用混淆矩阵评估U-Net网络分割精度,表明变色木图像分割的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分别达到93.51%和97.30%,误报率6.49%,漏报率2.70%。总体上,U-Net网络变色木识别精度95.17%,Kappa系数0.90,达到较高精度。U-Net分割网络运用于松材线虫病变色木图像识别较随机森林方法能更有效地降低误报,减少分割噪音。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进行松材线虫病防治规划并精准制定治理经费预算,开展松材线虫病精细化预测预报技术研究。选择安徽省潜山市25个发病小班,使用2018年松褐天牛蛀孔数与2019年度所在小班病死树数量建立回归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2020年度数据进行预测和预测精度对照。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为y=0.595 601+53.325 250x;25个小班中,2020年病死木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小于10%的小班数为20个,占比为80%,预测误差小于5%的小班数为13个,占比为52%,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地处辽东山区的新宾县2002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将郁闭度在0.7以上地块设为重点管护区,郁闭度为0.3-0.7的地块设为重点管护抚育区,郁闭度在0.3以下的地块设为重点治理区。成活率为30%-70%的林地进行补植;不足于30%重新造林。超过25°坡耕地和农民小开荒地必须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将建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家畜舍饲圈养、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及新建节能设施——改灶为搭节柴吊炕、建“四位一体”沼气池、建太阳能房、建秸秆气化站作为辅助措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人畜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使全县的森林植被及林下草本植物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促进植被的进展演替,从而推进了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纸坊沟小流域1955—2002年降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统计回归分析法对降雨及径流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凸显单一峰值;降水在年际上呈平水年—干旱年—平水年(较丰水年)周期性变化;流域月径流变化基本与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相吻合,在同一周期中径流量峰值推后于降水量峰值一个时段,流域径流年变化幅度很大;径流深在季节分配上也有很大差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占年总值的86.2%,而春、冬季仅占13.8%;径流距平值变化无论是季节上还是月度上均呈下降趋势;当年降水量增加或减小10%,20%,30%时,年径流深表现出分别增加或减少23.29%,46.59%,69.88%的正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域治理程度的提高,流域径流量和径流深相应减小,径流深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均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沙障破损率均有所增加,6年后麦草沙障的破损率最大,平均为53%,塑料沙障最小,为11%,粘土沙障介于二者之间;沙障破损导致地表粗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麦草沙障由设置初期粗糙度最大降到了最低,其近地表层0~20cm处的输沙率由2003年占裸地(CK)的0.11%上升为2009年的44.47%;粘土沙障顶部掏蚀严重,其输沙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19.32%上升为30.87%,这两类沙障表面由固定向流动沙丘发展的趋势明显。塑料沙障中下部沙面稳定而顶部很少被掩埋,平均粗糙度最大,其输沙率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由2003年占裸地(CK)的2.73%下降为2009年的0.64%,表明沙障内沙面稳定,沙丘基本固定住,沙障仍具有固沙效应。从设置成本和实际的防护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沙障相比其他机械沙障具有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信息快报     
湖北省“九五”期间水土 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据统计,“九五”期间,全省建设当家地8.33万hm2,新增产粮食9 375万kg;发展经济林4.5万hm2,新增经济收入6.75亿元,治理区的农民每人每年平均增加收入50~80元;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5万处,减少泥沙下泄4 987万t;营造水保林30.1万hm2,种草9.93万hm2,治理区宜林宜草植被覆盖率达到65%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水土保持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致富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李传刚 余建华(湖北省水利厅水保处) “九五”期间吉林省水土 保持工作成绩斐然   “九五”期间,吉林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067 km2。其中,水保林3 867 km2、经济林733 km2、种草280 km2、梯田400 k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8万座,完成总投资7.07亿元,实现产值18亿元。双阳区的太平、东辽县的永康、梅河口市的吉乐、磐石市的东北4条小流域2000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东辽县2000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为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效益经济,实现吉林大地山川秀美做出了积极贡献。   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工作实现规范化。建立健全了各级领导组织和行政执法机构;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暂行规定或实施办法等8种256个地方规范性文件;积极开展并完成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现有县级以上水土保持执法机构65个,专职执法人员1 283人,兼职执法人员1 957人,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4万个,查处水土流失案件1 540起,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1 760万元,并成立了吉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据最新遥感调查成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与破坏的比例已由过去的1∶1.3变为1∶0.3,从根本上扭转了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标志着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据吉林省《水土保持简讯》2001年第1期 中加专家考察 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 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合作示范项目是由国家计委、水利部共同与加拿大合作,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的项目。该项目涉及我国中西部的陕、晋、甘、内蒙古、川、渝、滇7省(市、区)的10县共10条小流域,总面积268.35 km2。中方依托单位为10个在水土保持科研方面有经验的单位,加方为加拿大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加拿大GUELPH大学。项目从2000年到2003年组织实施,2000年水利部已经组织专家评审立项,水利部沙棘中心与各技术依托单位签订了合同。2001年初中加专家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考察评估;2001年9~10月由中加两国专家对示范区建设进行中期评估;2002~2003年完善示范区工程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组织实施,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 000 km2,同时要总结出适合我国不同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下示范推广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式,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典型治理模式并示范推广。   选择的10条小流域是:内蒙古达茂旗上东河小流域,内蒙古准格尔旗德胜西小流域,陕西省榆林市赵元示范区、富县牛武川和宜川县英旺小流域(两条属一个类型区),甘肃省临泽县平川小流域,定西县复兴小流域,山西省静乐县狼窝小流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东川小流域,重庆市开县芋子沟小流域,四川省遂宁市玉丰小流域。每条小流域分别代表一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基本涵盖了我国西部地区。   2001年2月7日~2月26日,加拿大4位教授和中方专家共同进行了考察论证和技术咨询。考察中,中加专家一致认为中加合作示范工程的开展是很必要的,这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扶贫工程、示范工程、高科技含量的工程,对于研究21世纪水保工作方向、树立样板、推动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仲仁(黄委会水土保持局) 天水部署耒昔河示范区 2001年建设任务   甘肃省天水市政府于2月9日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耒昔河示范区工程动员会。要求各建设单位早部署、早动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力争实现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秦城区计划以南北两山为重点,以29条小流域为单元,面上完任务,点上出精品,力争办好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3.3 hm2生态园区、66.7 hm2机修梯田、20 hm2以上人工梯田13处、200 hm2节灌工程、打通连接示范点的3条道路、33.3 hm2水保林生态工程等7个精品点。北道区重点搞好二十里铺北山的绿化及水利工程建设、新建北山高科技园4处、33.3 hm2节灌工程等10项工程。   王志荣副市长就今年示范区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将示范区建设列入两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抓好新点、延伸扩大、巩固完善、提高水平。一要早到位。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及早做好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早规划;三是早动手;四是上规模;五是上水平;六是搞好宣传;七是各级部门要落实责任,确定专人,确保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黄委会水土保持局 非洲开发银行官员 考察泉州市水土保持与 乡村发展亚行贷款项目   非洲开发银行执行董事Roger Couture先生、我国驻派非行副执行董事汪林先生、中国人行驻非洲代表处首席代表郁先生等一行12人于2月10日至11日先后考察了南安市洪濑坝田果林场龙眼改造和新种项目及安溪大坪乡大坪村低产果园改造项目,对我市亚贷项目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颜沧波(泉州市水土保持办公室) 宁夏小流域水土流失 综合防治工程系列 技术标准颁布实施   为了规范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程序和主要技术要求,宁夏水利厅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总结本区多年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经验和本区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技术标准》。本标准已经宁夏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审查,2000年11月8日发布,于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   本系列标准由《宁夏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规划技术标准》、《宁夏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防治技术标准》。《宁夏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验收技术标准》3部分组成。本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宁夏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走上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郭文峰(宁夏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天镇县水保国债 项目通过验收   山西省天镇县1999年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人字闸工程项目于2001年1月5日至6日通过了由黄委会、山西省水利厅水保局、大同市水保站组成的专家验收组验收。   该工程主要分布在边山峪口地段,涉及5个乡镇11个行政村,共建成人字闸13处,发展水浇地473 hm2,受益区内群众人均新增水浇地533 m2。当地群众一致认为该工程是一项“富民工程”和“德政工程”。 耿富(天镇县水务局水保站) 延川县通过五种形式落实 产权加快淤地坝建设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快淤地坝建设。2000年共投入资金760万元,新打淤地坝60座,维修加固103座,可拦泥3 100万m3,可淤地237 hm2,全县淤地坝已达到1 450座,淤地2 133 hm2。延川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落实产权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   一是企业带动。农民提供土地,企业出资建坝,农民以土地,企业以投资按比例分享利益。   二是大户承包。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承包兴建,实行谁投资、谁修建、谁受益、谁管护的办法。由承包者与村组签订合同,将淤地坝所在沟道或流域一次性出让使用权30~50年。   三是联户承包。由集体统一提供贷款,分户承贷,村集体组织建设,农民按投入比例分享利益。县上已集中投入扶贫贷款60万元。   四是集体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乡镇,推行由乡镇供应材料,村组解决伙食,群众投劳建设的办法,来解决淤地坝投入问题,也有部分乡镇利用石油开发征占地返还款或提供的油料,增加投入,建成后拍卖产权,盘活资金滚动发展。   五是个体承包。对建成的淤地坝,坚持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承包到户,通过合同明确承包年限和管护责任,或由承包者加固维修,或由承包者按期交纳承包费用,由乡村统一加固维修,达到以坝养坝的目的。 任世英 张纯洁(延安市水利水保局) 牛川流域水土保持生态 建设工程项目批准实施   牛川流域属窟野河的一级支流,项目区位于牛川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涉及3个旗(市)、8个乡镇。项目区总面积906.5 km2,占牛川流域总面积的39.86%,其中准格尔旗481.7 km2,东胜市106.4 km2,伊金霍洛旗318.39 km2。   该项目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国家重点治理区之一。   项目建设5年(2000~2004年),计划总投资10 4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 200万元。项目实施意在通过大规模的集中连片治理,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幅减少入黄泥沙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吕永光 宋日升(伊克昭盟水土保持局) 丰宁银矿开矿与 水保同步进行   河北省明星企业——丰宁银矿在开矿选矿生产过程中,把搞好水土保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生产建设与水土保持统筹兼顾,地下白银年年采,地上绿树岁岁增,防治了水土流失,美化了矿区生态环境。1997、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承德市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奖励,2000年被确定为水土保持返还治理先进单位,为全县矿山企业树立了水土保持先进典型。   河北丰宁银矿位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乡牛圈子村的黑井沟,始建于1989年,1990年底试车投产。矿山资源储量207万t,从业人数400人,选矿厂日处理矿石300 t,年产白银26 t,黄金106 kg,年产值1 541万元,年利润546万元。该矿于1989年至1990年为基建期,1991年正式投产,1996年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对整个矿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现场勘查,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为其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同时与水土保持监督站签定了分期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协议。自此,以乔尚政为第一责任人的银矿领导班子,把矿山水土保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思想上位、工作到位,年年抓落实。   (1)按照银矿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签定的交款协议,主动按期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996年至2000年底,已累计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5万元,已完成应交总额的70%。   (2)积极主动地落实各项水土保持设施,治理因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原有3个尾矿库的基础上,从1996年至2000年,先后投资21万元,修浆砌石挡渣墙440 m、8 210m3;干砌石挡渣坝1 200 m,修运岩路防沙坝7道。   (3)成立了10人组成的水保专业队,专门负责水土保持设施的维修管护和矿区的绿化。4年来,共栽植沙棘3万棵,连翘、刺槐4 000棵,龙爪榆1 000棵,云杉、松柏2 000棵,种草2 000 m2,使矿区的人工绿化面积占应绿化面积的80%以上。 屈志成(丰宁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责任编辑 黄宝林)  相似文献   

8.
草地振动松土机运动特性分析与振动频率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提升机具的作业性能,该文对振动松土工作单体的速度特性和轨迹特性进行研究,当机具的振动频率较低时,速度比λ<1,松土铲是持续切削的作业过程,增加振动频率使速度比λ>1时,松土铲的作业过程分为切削、后退和追赶3个连续的阶段,各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随λ的变化而变化。在前进速度为1km/h、振幅为12.7mm、振动角为28°条件下,对0~10Hz振动频率下的一组工作部件进行土槽试验,振动部件工作最佳的振动频率为4.4Hz,在此频率下,可以减小约40%的牵引阻力和11.7%~59%的功耗。  相似文献   

9.
采用YOLO算法和无人机影像的松材线虫病异常变色木识别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传播速度快的毁灭性森林病害,利用无人机遥感及时对松材线虫病病害木进行监测,是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的有效方式。该研究利用YOLO算法自动识别无人机遥感影像上的松材线虫病异常变色木,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和倒残差结构改进YOLOv4算法,提高了识别的精度和效率。比较FasterR-CNN、EfficientDet、YOLOv4和YOLOv5与改进的YOLO算法的速度和精度,并分析了改进的YOLO算法在参与训练区域和未参与训练区域的异常变色木的识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算法的平均精度为80.85%,每个迭代周期的训练时间为164s,参数大小为44.2 MB,单张影像的测试时间为17 ms,表现优于Faster R-CNN和YOLOv4,但与EfficientDet和YOLOv5相比有优有劣,综合比较这4个指标,改进算法在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上的表现更为平衡。未参与训练区域异常变色木的F1分数(84.18%)略低于参与训练区域(87.92%),但基本满足异常变色木的监测要求。相似地物、林分郁闭度、坡向和分辨率会对识别精度产生影响,但影响较小。因此,改进的YOLO算法精度高、效率高,可用于松材线虫病异常变色木的快速识别,并且对未参与训练区域异常变色木的识别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苹果枝条往复式切割剪枝参数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苹果枝条剪切力学特性,寻找最优切割参数组合,支撑后续剪枝装备的开发,该研究利用自制的往复式枝条切割试验台,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枝条直径、平均切割速度、切割间隙和刀具滑切角对枝条峰值切割力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平均切割速度、切割间隙和刀具滑切角为影响因素,以峰值切割力为目标进行多因素试验,并建立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峰值切割力与枝条直径呈线性增长关系,随着平均切割速度和滑切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切割间隙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对回归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优切割参数组合为平均切割速度0.4m/s、切割间隙1.5 mm、刀具滑切角20°,该组合下的峰值切割力为560.97 N。峰值切割力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小于4%,切割参数优化结果可靠。该研究可为后续苹果枝条修剪装备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炭载体联合有益菌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传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根际有益细菌在青枯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根际有效定殖是发挥生防作用的前提。以玉米秸秆、木块(松木)和稻壳为原料制成的3种生物质炭为有益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5的载体,探究生物质炭对有益菌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室内模拟试验探究生物质炭对青枯菌的吸附、固持以及对根系分泌物的吸附作用,旨在阐述施用生物质炭提升有益菌T-5抑制病原青枯菌能力的可能机制。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3种生物质炭均显著降低青枯病的发病率和根际青枯菌的数量,其中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木块生物质炭的防控效率达到60.56%。3种生物质炭作为有益菌T-5的载体均能够显著提升有益菌T-5的根际定殖数量及其防病效率,其中木块生物质炭的提升效果最好。与仅接种青枯菌的对照相比,木块生物质炭与有益菌T-5组合处理的根际青枯菌数量降幅达97.42%;与单独有益菌T-5处理相比,有益菌T-5以木块生物质炭为载体使其根际定殖数量提高了5.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木块生物质炭能够有效吸附青枯菌,吸附...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与罹患青枯病的番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地研究了连作番茄田块中健康与感染青枯病植株周围土体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健康番茄土体土壤的pH及全碳含量显著高于感病番茄土体土壤;土体及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明显不同于感病番茄土体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感病番茄根际相比,健康番茄根际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土传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张慧  杨兴明  冉炜  徐阳春  沈其荣 《土壤学报》2008,45(6):1095-1101
实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黄萎病发生严重的棉田中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1株对棉花黄萎病致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Vd)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抑菌率在51.8%和87.4%之间,经培养滤液抑菌率试验复筛,选择抑菌效果较好的3株菌株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拮抗菌摇床培养液(VS)、有机肥(VF)和两者结合(VFS)的3个处理中,VFS效果最显著,防病率达57%,植株生理性状显著改善,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发生显著变化,细菌数量增加7.3~13.4倍、放线菌数量增加3.2~5.9倍,病原菌微菌核数量下降34%。结合生理生化和16S rDNA技术鉴定,初步确定供试的2株菌为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1株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研究表明拮抗菌与有机肥共同施用不仅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棉花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首次报道了死谷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是一种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的土传维管束病害[1]。因大丽轮枝菌菌丝体产生的大量微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以及病原菌变异快等特点,造成培育抗病品种、使用化学药剂和利用新的栽培技术等方法防病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4];该措施  相似文献   

15.
A new method using telephotographs was devised to assess the light transmissivity of forest canopies having the penumbral effect, and applied to three types of forests typical of warm temperate Japan. Photographs of forest canopies at various angular altitudes were taken with a 270-mm telephoto lens and enlarged. Each photograph was then superimposed with a transparent sheet having a circle corresponding in size to the apparent angular size of the solar disk on the print. The circle was moved over regularly distributed points, and the fraction unobstructed by the images of plant parts was read at each point and used to determin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direct beam transmissivity as well as the averaged diffuse site factors. A preponderance of low direct beam transmissivity was found for all the forest canopies studied, indicating that most of the sunflecks on the forest floors receive only a minute part of the direct solar beam incident on the canopies.The average transmissivity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angular altitude for each type of forest canopy. In the pine for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missivity and altitude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at predicted by Beer's law. However, in the two broadleaved forest canopies, the relationship for lower altitudes differed markedly from that predicted.  相似文献   

16.
In an experiment with factorial design performed in a mature, mixed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and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stand in central Finland,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sod cutting (exposing the mineral soil simulating mechanical site preparation) and trenching the study plot (excluding root-mycorrhizal connections) on soil organisms, decomposition rate and pine seedling performance. During two growing seasons after sod cutting, the growth of pine seedlings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mpared to plots with the organic layer left intact. Some epiedaphic soil animals, such as ants, spiders and certain entomobryid collembolan, were more active (pitfall sampling) on sod-cut plots. By the end of the second growing season numbers of enchytraeids were greater in the exposed mineral soil than in the mineral soil under the forest floor. Trenching induced changes in microbial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pattern and collembolan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 decreased numbers of collembolans and biomass of fungi in organic soil of uncut plots. In addition, N content of pine seedlings increased after trenching. Overall, the effects of trenching on the measured variables were similar in sod-cut and uncut plots. We conclude that the effects of mechanical site preparation on decomposers and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can be explained partly by exclusion of mycorrhizal-root connections and partly by a decrease in unfavourable conditions created by the organic soil layer and ground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