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松纵坑切梢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是一种钻蛀树干为害很严重的森林害虫。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小蠹虫主要包括柏肤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柏肤小蠹为害侧柏、桧柏等;纵坑小蠹虫主为害油松、黑松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切梢小蠹伴生菌的种类,在10个不同的地点采集树干内的切梢小蠹成虫及其坑道蓝变组织样品,采用MEA培养基对伴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切梢小蠹的伴生菌子实体和菌落形态各异,分属Ophiostoma和Leptogramphium。虫种上,云南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松芽小蠹的伴生菌多为Ophiostoma spp.,而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菌多为Leptogramphium spp.;寄主上,云南松和思茅松上的切梢小蠹伴生菌多为Ophiostoma spp.;而华山松上的小蠹虫伴生菌为Leptogramphium spp.。研究结果为揭示切梢小蠹的危害机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采到小蠹虫29种,隶属4亚科15属,其中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Blandford、东北四眼小蠹Polygraphus sachalinensisEggers、中穴星坑小蠹Pityo-genes chalcographasLinnaeus、落叶松八齿小蠹IpssubelongatusMotschuleky、六齿小蠹I.acuminatusGyllenhal等为优势种,主要危害衰弱木、濒死木、枯萎木及风倒雪压木等,少数种类如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黄须球小蠹Sphaerotrypes coimbatorensisStebblng等危害健康树木。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类型的林分中,小蠹虫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清除、集中处理风倒木是控制虫源,减轻危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测定清西陵小蠹虫发生情况,应用信息聚集素诱集小蠹虫,共诱集到3种小蠹虫,其中1种为油松梢小蠹,另外2种分别为海小蠹亚科的根小蠹未定种和小蠹亚科的锉小蠹未定种,并测定了油松梢小蠹飞扬高峰期和扬飞期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油松梢小蠹在清西陵地区飞扬期持续2个月左右,4月11日为始盛期,4月15日为羽化盛期,5月7日为盛末期。  相似文献   

5.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特别是对云南松的危害具有毁灭性。介绍了云南玉小蠹虫的分布特点,从林分类型和立地条件、气候、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小蠹虫成灾原因,提出了相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两种小蠹虫在云南松树干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曲靖地区受蠹害的云南松林为调查对象,对林内濒死树上的纵坑切梢小蠹虫和横坑切梢小蠹虫在树干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这两种小蠹虫整体平均分布的格局及不同种的聚集分布的特点。明确了树干各段两种小蠹虫的数量比例,为测报和信息素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8.
赵美玲 《山西林业》2023,(S2):76-77
油松梢小蠹是是油松幼林的寄生性害虫。介绍了宁武县上河南油松梢小蠹的分布及为害特点,分析了油松梢小蠹为害现状、发生规律和爆发原因,提出了油松梢小蠹虫害的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梢转干期在寄主云南松树冠和树干中的分布规律及三者之间的竞争互存关系,为其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生态位理论,从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云南松梢转干期树冠和树干中3种切梢小蠹的种群分布和生态位关系。【结果】树冠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高峰期均晚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无明显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下层,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云南切梢小蠹入侵初期可分布于整个树干,随着横坑切梢小蠹由树干基部向上部入侵过程而逐步向中上部分布;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著,而云南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著;3种切梢小蠹种间在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在1月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结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通过对时空资源的分配和弥补达到种群共存和同源竞争,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  相似文献   

10.
松纵坑切梢小蠹亦称松纵道剪枝小蠹、松小蠹等。它是鞘翅目,小蠹虫科的一种小蠹虫。属于松林次期害虫,对于衰弱和濒死的树木为害极为严重。在其成虫补充营养时期严重为害当年新梢,其交尾、产卵及幼虫期为害衰弱和濒死树木干部的韧皮部,严重时可使大片林木枯死。  相似文献   

11.
小蠹虫是一类重要的森林害虫,多为次期性害虫。通过调查,在太原市为害油松的主要种类是松六齿小蠹、松八齿小蠹和松十二齿小蠹;成虫扬飞期分别出现在5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引起小蠹虫成灾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因素,所以防控小蠹虫要以虫情测报为基础,以检疫和林木管护措施为主导,并辅以生物、人工、化学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的灵照山片区和徐家山片区的云南松林中设置调查样地29个,对切梢小蠹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塔山自然保护区发生的切梢小蠹主要有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2种,在种群数量分布上以横坑切梢小蠹占优势,平均占78.30%。2种切梢小蠹同时存在于同一林分中形成交叉危害,对枝梢危害长度和树干危害部位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在切梢小囊蛀梢期及转干繁殖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3.
刘敏 《湖南林业》2011,(9):11-11
2008年,湖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受灾林分林木长势衰弱,抗性降低,林间天敌锐减,松蛀梢害虫、松褐天牛、切梢小蠹等过去很少发生成灾的次要害虫,在全省大面积暴发成灾。而其中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迭部林区针叶树小蠹虫调查研究刘铭汤,张承维,卢子华,张俊海(西北林学院)(迭部林技站)本次调查采集到针叶树的小蠹虫计两亚科7族8属15种。一、分类地位及名录(一)海小蠹亚科Hylesininae1.林小蠹族Hylurgini〈1〉切梢小蠹属Blast...  相似文献   

15.
治理松纵坑切梢小蠹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瑆 《云南林业》2002,23(2):18-19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蛀干蛀梢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树木,危害的寄主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高山松等松类植物,在寄主树种上完成其世代周期。松纵坑切梢小蠹是次期性害虫,主要危害树势衰弱的林木,虫口密度大时也侵害健康林木。它对松树的危害大体分为2个阶段:一是蛀梢危害阶段。从每年3~4月开始,最多在5~6月,刚刚羽化出的成虫从树皮下钻出树干,蛀入当年生新梢,并不断转移危害新梢,直至次年1~2月。受害林分表现为大量枝梢死亡,但树木本身此间很少死亡。二是蛀干危害阶段,从…  相似文献   

16.
切梢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张真  曹鹏  王鸿斌  韩平定 《林业科学》2012,48(2):110-116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快速、准确鉴定切梢小蠹的特征系统。利用鞘翅斜面第2沟间部的瘤状颗粒和刻点分布、鞘翅斜面刚毛长短和前胸背板刻点及刚毛分布3种特征,在体视显微镜放大30倍条件下可实现切梢小蠹虫的准确鉴定。通过形态鉴定为同种的小蠹虫在利用28Sr DNA序列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能首先聚在一起,并且切梢小蠹属昆虫种下、种间和种上的遗传距离分布在3个不重叠的范围内,利用28Sr DNA基因构建切梢小蠹属分子鉴定体系是理想的方法之一。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或遗传距离比较均可实现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17.
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发生及病害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长喙霉 ( Ophiostoma minus Hedgc.)于 190 6年作为新种定名为 Ceratostomella minorHedgc,1981年更名为 Ophiostoma minus Hedgc.,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1]。小长喙霉以小蠹虫( Tomicus spp.)为媒介 ,通过小蠹虫对树木的蛀害 ,被携带进入到寄主植物组织内 ,进行自身生命过程并危害寄主植物[2 ] ,故也被称为小蠹虫伴生真菌 [3,4] 。该菌的寄主植物主要是松树( Pinus spp.) [4] ,它在协助小蠹虫蛀害松树树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4]。80年代以来 ,纵坑切梢小蠹 ( 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在云南 8个地州大面积暴发成灾 ,10余万 hm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弄清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携带率差异,了解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和野外调查法,检测松树韧质部是否蓝变,判断切梢小蠹带菌情况,统计分析小蠹试验材料的带菌率。[结果]云南切梢小蠹成虫带菌率(80%)明显高于横坑切梢小蠹(63%)、松芽小蠹(53%)、华山松切梢小蠹(56%)。切梢小蠹幼虫的带菌率最高(90%),其次是蛹的带菌率(78%),新成虫的带菌率最低(58%)。切梢小蠹头(33%)、足(30%)、翅(32%)3个重要器官带菌率差异不明显。林间调查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提高了小蠹蛀干繁殖的成功率。[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带菌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及探索切梢小蠹有效防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遭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陆良县遭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为样区,应用NOAA/AVHRR、LandsatTM、CBERS-1 CCD和EOS/MODIS 4种卫星遥感数据,对其受纵坑切梢小蠹的重度危害区和健康林分进行了光谱信息的分析。据此,初步提出了两种监测模型,差变率(DR)模型和灾害指数(DI)模型,可用于区分典型的云南松健康林分和遭受纵坑切梢小蠹重度危害的林分。表明若DR值较大,云南松林的健康状况较好;反之DI值越大,林分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