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家勤 《蜜蜂杂志》2009,29(7):27-27
2009年初春,我定地饲养的中蜂有2群同时患上了孢子虫病,病情来得急,蜂群群势下降也快,箱底到处都有棕色颗粒状的排泄物.在寻找药物时发现有的养蜂书上介绍用高锰酸钾治疗有效,我也认为此药配、对容易,喷洒也方便.于是全场连续喷药3次,结果招来了大麻烦.  相似文献   

2.
我在近几年的养蜂实践中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了几点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现借<蜜蜂杂志>奉献给大家,供广大蜂友参考. 1秋繁群势 往年我都是原群秋繁,有用继箱秋繁的特强群,也有3脾蜂的弱小群.  相似文献   

3.
夏尚成 《蜜蜂杂志》2007,27(2):20-21
我是个乡村医生,业余饲养中蜂.在养蜂事业上,我经历了三起三落:前两起为巢虫所害,第三起为囊状幼虫病所害.我一生与蜜蜂有缘,2002年我退休,又从林中收回1群野生蜂.总结过去的失误,我决心弃旧图新,采取"巢箱四改进,春秋大消毒"的办法,当年把蜂分为3群,2003年繁殖为7群,2004年已达17群,2005年增至22群,2006年我已是拥有32群的养蜂大户.发展如此迅猛,固然与我地丰富的油菜和柑橘蜜源有关,但主要还是采取这种新方法的效果.现在,我一点也不浮夸地将点滴经验公诸于众,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育初 《蜜蜂杂志》2007,27(2):22-23
标题所指的蜂为中华蜜蜂,也叫中蜂.1968年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到处可见用圆桶饲养的中蜂,多数放在二楼屋檐上,也有的在墙上挖个洞,把蜂放在屋内.1971年,我开始养蜂,购进中、意蜂各2群,中蜂是我步行25 km去深山区挑回来的.那里村村都有中蜂,而且价格很低.就这样开始了我至今36年的养蜂生涯,同时也见证了我地中蜂的兴衰.  相似文献   

5.
陈学刚 《蜜蜂杂志》2016,(11):24-24
2013年夏,三门峡陕县一位蜂友送我2群各4脾中蜂,我精心管理10天后发现情况不妙,这2群蜂染上了中囊病,又过了几天,邻近的蜂群也开始染上此病,并开始蔓延扩大.我赶紧治疗,首先是控制住我场原有的蜂群,带回来的这2群蜂病情实在是难以控制,最后只有放弃,损失不小.在考虑为啥带回来的这2群蜂病情这么难治,是不是与气温升降有关?查阅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6.
王锡九 《中国蜂业》2004,55(2):31-31
我养蜂20多群,每年产蜜数千斤,蜂王浆也有百计,自己食用有余,因此就要想法找点销路.我的作法是:选择一些面黄肌瘦、四肢无力、伴有轻微咳嗽的人,推荐他们吃王浆.  相似文献   

7.
翻开所有的养蜂科技书刊,几乎都强调强群分蜂、强群取蜜、强群越冬、长年饲养强群、及时合并弱群等饲养管理技术.笔者在养蜂实践中观察,强群并不是"十全十美",在某些时候对养蜂生产是不利的,主要归纳有以下2点. 1 强群在流蜜期常有分蜂情绪,导致蜂蜜减产 从理论上来讲,群势越强,产量越高,可我在实践中发现并非如此.有些强群按产量来计不比中等群高,甚至不如中等群.其主要原因就是强群产生"分蜂热",导致产量锐减.笔者蜂场在2010年曾做一试验:按照某养蜂书介绍采用主副群饲养法,到了山乌桕流蜜初期,将主群两旁的副群移走,使主群成为一个采蜜强群.该群群势有中标框11框,巢门外到了夜晚形成一块"蜂帘",蜜蜂扇风之声昼夜不息.不到3天,该群出现分蜂,但并未结团,在蜂场周围飞行一段时间后,又陆续回到箱中.我提脾检查,没有发现王台.后来,我查阅了龚凫羌、宁守容二位先生合著的《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第2版)才知,这就是"假分蜂".其实,该群蜂王是当年新王,为了降温通风,还把活动巢门全部打开,箱盖留缝,可是还是产生了分蜂情绪,过了几天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分蜂了(取蜜之后发生的),分蜂团也不知去向.  相似文献   

8.
徐祖荫 《蜜蜂杂志》2016,(11):27-28
2016年春末夏初,贵州省农科院实验蜂场有20群3-5框群势的中蜂要卖给一个初学者,他来接蜂时问我:“我这个蜂什么时候可摇蜜?”开始我觉得他的这个问题很可笑,后来一想,对于一个如何养蜂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来说,他问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只是他刚拿到蜂就急于摇蜜,未免有点太性急了.  相似文献   

9.
晁代雨 《蜜蜂杂志》2007,27(1):33-33
我饲养了90群意蜂,因我地蜜源植物洋槐日渐稀少,把蜂群分成AB两组,A组40群放在自已家中,B组50群放在离家5 km远的岳父家.2005年5月洋槐流蜜期过后,按2∶1分群,每群平均有蜂7框以上,如果不出现病害,到繁殖越冬蜂最佳时期,基本上能达到10框以上群势,可以称为越冬蜂培育最佳群.这一整套繁蜂技术,是20多年来由<蜜蜂杂志>一直陪伴的结晶,我认为是本地区的最佳养蜂法.  相似文献   

10.
我饲养了90群意蜂,因我地蜜源植物洋槐日渐稀少,把蜂群分成AB两组,A组40群放在自已家中,B组50群放在离家5 km远的岳父家.2005年5月洋槐流蜜期过后,按2∶1分群,每群平均有蜂7框以上,如果不出现病害,到繁殖越冬蜂最佳时期,基本上能达到10框以上群势,可以称为越冬蜂培育最佳群.这一整套繁蜂技术,是20多年来由<蜜蜂杂志>一直陪伴的结晶,我认为是本地区的最佳养蜂法.  相似文献   

11.
沈育初 《蜜蜂杂志》2012,32(2):16-17
1春繁1群蜂应喂多少糖、粉1.1春繁1群蜂喂多少花粉每年春繁总有很多蜂友打电话问我:油菜已现初花,但他的蜂离加继箱还有十天半个月。我问他已经喂掉多少粉,得到的回答是,每群0.5~1.5 kg。我说我地蜂友多在4~5 kg/群,也有喂6 kg/群的蜂场。  相似文献   

12.
群的我见“群”是养蜂场计算数量多少的基本单位,也是订年度生产计划和生产指标的单位。但是要问怎样才算为一群,一定会各有各的意见,每个人对群的标准也有差别。现在“中国养蜂”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龚教授、宁老师:你们好!首先预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我是一名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无事可做,难以打发日子,感觉很无聊。在一次串门时遇到了养蜂朋友,受他们言谈举止的感染,我从此也喜欢上了蜜蜂,精神上似乎有了一种寄托。事也凑巧,2014年10月,我侄儿家里来了1群蜜蜂,他因为没有时间管理,就将蜂送给我了。到2015年底已发展到4群蜂,共取蜜10 kg多,现在每群有4框蜂的量。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20,(3):22-23
<正>张老师您好:我养蜂也已经有几年了,有时候蜂群越冬时群势还不错,刚开始春繁的时候也都有3~4脾足蜂,可是繁殖一段时间以后,蜂群群势不升反降。我咨询了一些蜂友,有的说蜂子有病,有的说饲料不好,众说不一。我想咨询一下张老师,什么原因可以引起蜂群"春衰",如何才能避免春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读者:王春来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李龙标老师:你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龚凫羌教授离开我们已经1年了,我十分怀念他,很遗憾没有亲自到现场听过他讲的课,关于他发明的GN箱也只是从你们“黄浦全国养蜂技术交流预备群”中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参加你们这样一个畅所欲言、师兄们无私解答的群,我感到很幸运,在大家对老师《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的热烈探讨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养蜂知识,谢谢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饲养中蜂,有广阔的地方,可饲养几十群乃至成百群.而城镇居民住房只有几十平方米,容不得养成百群中蜂,且都是业余时间饲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蜂须老人"梁明泽,向他购买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我的130群蜂放在大山深处,两高山之间有一条坑,坑边有一条小公路,几无田地,人烟稀少,不通客车;我学生的50群蜂距我场7 km远,其放蜂所在地地势较开阔,种植面积较大.3月底4月初两个蜂场都发生了"无名"小白花中毒,但中毒程度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龚教授、宁老师:你们好! 首先预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我是一名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无事可做,难以打发日子,感觉很无聊。在一次串门时遇到了养蜂朋友,受他们言谈举止的感染,我从此也喜欢上了蜜蜂,精神上似乎有了一种寄托。事也凑巧,2014年10月,我侄儿家里来了1群蜜蜂,他因为没有时间管理,就将蜂送给我了。到2015年底已发展到4群蜂,共取蜜10kg多,现在每群有4框蜂的量。以前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主要凭手中的电脑上网学习,一般也就是出现问题便上网搜索求解。经过1年的摸索,深感靠这样的学习方式,看似对症下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所获知识远不够系统全面,依此养蜂也就只能是浮在表面,很难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9.
自 1 998年以来 ,我场有几群蜂感染了白垩病 ,一直没有找到治好的药物。 2 0 0 2年早春 ,雨水较多 ,我场先后有 5群蜂复发了白垩病 ,一朋友给了我一个中药方子 :金银花 6 0g ,连翘 6 0g,蒲公英 4 0g ,川芎 2 0g ,甘草 1 2g ,野菊花 6 0g ,车前草 6 0g,加入清水 2kg ,熬至 1kg药水备用。我将 3群发病严重群换箱换脾 ,稍轻微的 2群未换箱也未换脾。将这 5群蜂调整为蜂多于脾 ,晚上用加糖的药水喂蜂 ,白天用药水喷蜂及蜂箱和副盖、隔板等 ,直至喷到有水往下流为止。 3天 1次 ,3次为 1疗程 ,治了 3个疗程 ,从去年观察到现在 ,这 5群蜂没有复发白…  相似文献   

20.
《蜜蜂杂志》84年第二期刊登的“杀王在自然分蜂中的作用”一文读后,我觉得这种办法是值得讨论的,下面谈几点看法。1.在大流蜜期分蜂的原因很多,老王有,中青王也有,飞出的是中青王群。外界蜜源丰富,气候暖和,群内子多蜜足,飞出群多数是王台尚未封口。一旦把王杀了,长时间无王,蜂群不积极采集,这是消极的办法。2.放蜂场地小,蜂箱密集,杀王后的蜂群不一定能飞回原箱,我曾吃过这种亏。81年在山区采八叶五加蜜时,分出一群,我把王捉了,结果蜜蜂四处找王,见箱即入,搅得全场大乱。有两箱被冲入后围王,被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