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中国对虾是渤海渔业经济的主要支柱,由于捕捞船只迅速增加,捕捞强度进一步增大,致使对虾资源遭受严重损害,由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4.27万吨下降到目前万余吨。为了恢复渤海对虾资源,在原农牧渔业部和黄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的部署下,开展了对虾苗种放流增殖工作。1985~1989年渤海区共放流了3cm以上对虾苗种48亿尾。辽宁、山东在黄海区、浙江、福建在东海区也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提出了对虾前期幼虾的标志方法,论述了放流方法与增殖效果的关系。指出在渤海莱州湾水域放流幼虾的适宜时间、地点和个体规格。可以确认,在渤海放流对虾苗种增殖对虾资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渤海的对虾放流增殖工作刚开始,还没有详细的实验和观察资料探讨有关对虾的增殖问题。我们根据渤海对虾自然种群的一些特征,参考国外资料,讨论有关渤海对虾放流增殖中合理的放流密度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渤海中国对虾资源增殖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9年5~10月底的调查和统计资料,对在渤海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的分布、生长、资源量以及捕捞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6月中旬放流的中国对虾多集中在水深1~2m以内和河口附近的浅水区,到7月下旬,分布水深为5~18m,密集分布区在10~15m,之后一直生活在较深水域。6月中旬,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2.5g;7月上、中旬,平均体重为7.0g;7月下旬,平均体重为20.0g;7月底、8月初,平均体重为27.0g;8月中旬,平均体重为36.0g;9月上旬,平均体重为41.0g。8月上、中旬渤海中国对虾的资源量为1 665t;10月下旬,生产捕捞后的资源量减少为137t。8月份中国对虾的资源分布以渤海湾最高,为129.9ind/haul.h,其次为莱州湾,为7.8ind/haul.h,再次是辽东湾,为0.3ind/haul.h,渤海中部最低,为0.05ind/haul.h。2009年渤海共放流中国对虾202641万尾,据初步统计估算,截止10月中旬共捕捞中国对虾2377t,总回捕率为2.8%。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2012,(10):34-34
中新社天津2012年8月27日电(记者田齐):27日午后,天津北塘渔港,满载中国对虾的流刺网渔船甫一进港,即被等候于此的市民、游客、客商团团围住。不一会儿,船上的中国对虾被抢购一空。天津今年对虾丰收,得益于当地多年来的大规模增殖放流。天津市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增殖放流,在放流生物苗种中,中国对虾占到八成以上。7年来,累计向渤海天津海域增殖放流中国对虾超过  相似文献   

6.
叶昌臣  董婧  姜洪亮 《水产科学》2006,25(9):483-484
发展渔业资源增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放流种。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河蟹(中华绒螯蟹)增殖以来,先后开展了太湖银鱼、中国对虾和海蜇等的增殖,虽取得了明显效果,却一直没有关于如何选择放流种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对虾增殖实施12年之后,仅有为何选择中国对虾进行放流的评述。本文以渤海为例,探讨在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时,如何选择放流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广东省沿海对虾资源增殖工作起步较晚,但自1985年以来在沿岸10多个港湾、河口海区已人工放流对虾苗8亿多尾,其中2.5亿余尾标粗到体长3厘米以上放流(1989年前共放流5亿多尾,其中标粗到体长3厘米以上放流的7847万尾)。下面就广东沿海人工放流虾苗增殖对虾资源的效益进行初步探讨(因1990年虾汛期未结束,分析研究放流的数据用到1989年。见表1)。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是渤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重点增殖放流区。本研究于 2020 年 4—12 月采用定点设站结合生产调研对此海域内小岛河河口中国明对虾放流迁移进行跟踪调查, 研究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在放流早期迁移和入海后的分布特点及放流效果, 为优化放流技术策略、提高增殖放流效率提供实践参考。结果显示, 小岛河河口放流虾苗开闸后进入河道, 沿河道向外迁徙, 3~7 d 进入海域, 未发现对虾个体溯河上游; 不同大小的幼虾出闸、滞留放流通道时长不同, 小个体虾出池慢、滞留河道时间长, 大个体虾出池快、入海时间短; 潮下带开阔海区内, 仅在进入放流期后的 6—8 月出现中国明对虾, 且其数量逐月减少, 8 月开捕后中国明对虾分布数量和范围急剧减少至基本不出现。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区现存中国明对虾应来源于当年增殖放流群体, 建议在类似小岛河河口的开阔河口区, 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时选用相对大规格的虾苗, 以缩短开闸放流滞留时间, 获得更高放流效率。  相似文献   

9.
渤海是黄渤海区经济鱼虾类的摇篮,是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和捕捞的主要渔场。每年六七月份,大量的自然虾苗游向近岸、河口索饵,尤其是放流增殖苗种长时间停留在河道及河口地带觅食,如不加强管理,将受到纳水和违规渔具的大量损害。因此,笔者认为渤海渔政管理的重点在伏季。一、统一认识,确保管理重点渤海对虾生产是北方渔业的支柱,为稳定渤海对虾产量和恢复经济鱼类资源,渔政管理强化了越冬场、洄游通道、产卵场和定置网禁渔期的管理,采取  相似文献   

10.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种苗70919万尾,其中96.2%是末经中间培育,体长为8~15mm 的仔虾。共回捕对虾917t,年平均回捕率5.02%,优化了东吾洋对虾种类结构和数量组成。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性放流增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探讨了东吾洋中国对虾的放流时间、海区和增殖前景。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5月22日,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绥中等沿海六市一县同时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活动,标志着2014年全省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全面启动。全省计划放流中国对虾40.65亿尾,比去年34亿尾增加了6.65亿尾,增幅20%。其中渤海放流28.1亿尾,比去年增加2.1亿尾;黄海北部放流12.55亿尾,比去年增加4.55亿尾。辽宁省濒临的黄海和渤海海域是我国多种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是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区和传统的捕捞作业渔场。近年来,由于受长期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14,(6):5-5
<正>记者从天津市滨海新区水产部门获悉,从2006年起至2014年5月,天津市已累计向渤海天津海域增殖放流各类品种苗种超过50亿尾(只、粒)。据有关部门监测发现,中国对虾、海蜇、鲈鱼、半滑舌鳎等一些本已在渤海湾内消失多年的鱼种再次现身,尤其是中国对虾更是形成了"虾汛"。天津市渔业部门从2006年开始增殖放流,并在2008年开始对重点渔业资源的规模化放流,截至目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08年3月下旬,天津市水产科研机构发布《2007年度天津市渤海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渤海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明显。2007年度天津市共向本市海域放流2.4亿中国对虾,放流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鱼、海蜇、毛蚶等1700万尾(粒),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16日-18日,河北省水产局、沧州市畜牧水产局和黄骅市水产局组织在黄骅市南排河海区进行了2006年中国对虾苗种的放流增殖。省水产局韩振久副局长、养殖处顾国清处长亲自到现场指导放流工作。沧州市畜牧水产局刘金明书记、王金铁科长和黄骅市水产局杨文生局长、王泽营副局长等进行具体指挥、调度。本次放流的中国对虾是黄、渤海区特有种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出内率高等特性,曾是沿海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对虾资源急剧减少,现已形不成渔汛。从2005年起,我省首次组织中国对虾苗种放流增殖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捕捞渔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相似文献   

15.
对虾亲虾人工越冬工作在我国开展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践证明,亲虾越冬技术是一项成功且成熟的技术,早在1989年和1990年,河北、山东两省人工越冬亲虾的育苗量占总育苗量都先后达到60%~70%,如扣除人工放流用苗,可基本满足养殖用苗需要。但此后,由于多种原因,对虾亲虾人工越冬工作连续出现滑坡,致使《黄渤海区对虾亲虾资源管理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障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山东省近年来在渤海、黄海海域每年5~6月都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活动。为了提高放流中国对虾苗种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增殖放流苗种都要经过一个池塘暂养阶段,  相似文献   

17.
对虾放流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对虾是我国开展种苗放流试验的首选对象,一方面日本1964年开始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日本对虾种苗放流试验,70年代初开始规模性放流,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对虾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就对其渔业生物学、种群动态和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70年代末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开展种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中旬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站首先在莱州湾潍河口进行了对虾种苗放流试验,共放流体长30mm种苗370万尾。1982~1984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象山港进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障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黄渤海海域一直将中国对虾作为传统增殖放流品种,20年来累计放流中国对虾200亿尾,回捕对虾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渔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虾杆  相似文献   

19.
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澄茂 《水产学报》2001,25(2):116-119
研究了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同渤海的中国对虾一样,放流虾也表现出雌雄生长差异。雄性体生长较快,而雌性虾体可达到更大的个体:在相同体长条件下,放流虾体重比渤海野生虾大;体重生长拐点在102日龄左右。据此,笔者认为在7月中旬开始捕捞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国内篇     
渤海湾重现成群中国对虾今秋开渔以来,渤海湾重新出现了中国对虾的踪迹,多时一条渔船一天能捕捞70余公斤,这是十多年来没有过的收获。自上世纪90年代,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国对虾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渔民们地过度捕捞,也使中国对虾难以繁衍生息,到1993年已无法形成虾汛了。近年来,渤海海域通过实施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等措施,对渤海湾生态环境进行养护,使海洋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今年充沛的雨量也为中国对虾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使得对虾生长十分迅速。另外,渤海沿海各省市的渔政部门积极采取严禁拖网船作业等措施,以进一步涵养渤海水产资源,保证中国对虾的生存环境。(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