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咪鲜胺的毒力最高,EC50为0.035 5mg.L-1,而代森锰锌、噁霉灵、福美双、嘧霉胺、井冈霉素、硫酸铜钙和氨基寡糖素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弱。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按照1∶1的比例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为123.42,表现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按照8∶5、1∶5、1∶8的比例混配后抑制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CTC分别为164.17、132.91、141.91,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8∶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大蒜紫斑病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田间具有典型病斑的发病大蒜叶片上分离病菌并培养,形态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得到的病菌为大蒜紫斑病病菌,属葱链格孢(Alternaria porri(Elliott)Cif.)。培养条件研究表明,病菌在马铃薯葱汁琼胶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产孢量也最多;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30℃,低于18℃或者高于37℃均不适宜生长,菌丝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6℃;病菌产孢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6℃,产孢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菌丝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快,在连续黑暗条件下产孢最多;在pH5~12范围内均能生长和产孢,以pH8产孢最多。  相似文献   

3.
黄瓜黑星病菌是引起黄瓜及其他葫芦科蔬菜病害的主要病源菌.探讨了温度、培养基酸碱度、光照、碳氮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发现,黄瓜黑星病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适温度为20℃,适宜pH值为5.0~6.5,最适pH值为6;在散射光下培养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最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碳源产孢最多;培养基氮源中,酵母提取物、硝酸钠、牛肉膏最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4.
芦笋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芦笋茎枯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对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S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为60℃10min.病菌分生孢子在加番茄汁的培养液中的萌发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液.其中以麦芽糖番茄汁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0℃;最适pH值为9~10,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  相似文献   

5.
葡萄白腐病和炭疽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但前者生长速率快 2种病菌在不同碳源中其菌丝生长及孢子发芽均以在葡萄糖、蔗糖中为好,白腐病菌菌丝生长较快,炭疽病菌孢子较易萌发 在不同氮源中白腐病菌利用氮的能力大于炭疽病菌,其菌丝生长快但孢子萌发不及炭疽病菌,且有机氮优于无机氮。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昧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紫藤活性成分的提取与抑菌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测定紫藤活性成分对香瓜枯萎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以不同浓度(0.1 g/mL,0.05 g/mL,0.02 g/mL,0.01 g/mL,0.005 g/mL)的紫藤叶片丙酮溶剂提取物为原料,采用牛津杯法、平板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干重法等测定香瓜枯萎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最低抑菌浓度,以及香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孢子生长、菌丝干重等几项指标。结果表明,提取物浓度为0.1 g/mL时,菌丝生长最为缓慢,孢子萌发率最低,菌丝干重最小;提取物浓度为0.005 g/mL时,抑菌作用最小,为试验的最低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8.
细辛精油对7种玉米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瘤黑粉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较好,EC90均低于700mg.L-1;对小斑病菌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对圆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较差,EC90均高于900mg.L-1。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海南菠萝心腐病菌烟草疫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和光照对病菌菌体生长和孢 子囊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V8汁胡萝卜两种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而V8汁玉米粉和番茄3 种培养基适合病菌产生孢 子囊尤其是番茄琼脂培养基,可诱导病菌产生大量孢子囊病菌在10,35益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4,32最适pH值为5,8,在pH值7,8稍偏碱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明显促进孢子囊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生物量测定,研究不同温度、酸碱度及光照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菌丝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5~35℃温度范围内病原孢子均可萌发;最适于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最适孢子的生长pH值为8。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光照试验表明光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广西大化县的石韦叶斑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des(Penz.)Sacc.].病害叶部症状初为凹陷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部褐色.病斑外缘可见黄色晕圈.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35℃,最适温度为30℃,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G-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和硝酸钾,分生孢子形成最适碳、氮源分别是甘露醇、可溶性淀粉和大豆粉.  相似文献   

12.
毛叶枣炭疽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叶枣炭疽病病原菌 [Colletotrichumcoccodes (Wallr .)Hughes]在 2 5~ 30℃ ,pH 5~ 6时最适宜生长 ;PDA、PSA培养基最适宜病原菌丝生长 ,而OMA培养基最适宜病原菌产孢 ;麦芽糖是病菌生长的最适碳源 ,蛋白胨是最佳氮源 ;光照对病菌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黄鸡?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条件,为其仿生栽培奠定基础,从采集于云南临沧的野生鸡?子实体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LCT10,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并设计了不同培养条件,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强度、通气性、碳氮源与碳氮比对野生黄鸡?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采集到的菌株LCT10为黄鸡?(Termitomyces aurantiacus),其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该菌菌丝体在5~30 ℃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菌丝在pH 4.0~12.0均能生长,当pH为8.0,培养皿在黑纸包裹下培养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5种通气处理下均能生长,不做任何通气处理的菌丝生长最快。能利用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蔗糖、蜂蜜、葡萄糖作为碳源,蛋白胨、甘氨酸、硝酸铵、尿素作为氮源,其中,在蜂蜜上生长浓密且生长快,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C/N为(20~30)∶1。LCT10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其他处理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一种橡胶树新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性状,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自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曲水镇怒那村橡胶树苗圃的橡胶叶斑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胞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ITS、GADPH、T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药剂对该叶斑病病原菌的毒力。【结果】经组织分离法从橡胶病叶上分离获得2株真菌分离物,其中菌株JCMP17a的孢子形态与感病叶片上挑取的孢子形态相似。柯赫氏法则证明菌株JCMP17a是橡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该菌的形态特征与双色平脐蠕孢(Bipolaris bicolor)相似,且多基因联合聚类分析显示与B. bicolor聚在系统发育进化树同一分支上。菌株JCMP17a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 H 7;致死温度为55℃处理15 min;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牛肉浸膏为最适氮源;全黑暗(0 L∶24 D)和光暗交替(12 L∶12 D)条件下均有利于菌丝生长。250 g/L苯醚甲环唑、30%咪鲜胺和250 g/L戊唑醇对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EC50分别为0.1158、0.2427和0.2613 mg/L。【结论】引起云南省普洱市江城曲水镇怒那村橡胶树苗圃橡胶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双色平脐蠕孢,这是首次在云南植胶区内发现双色平脐蠕孢侵染引起橡胶叶斑病。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30%咪鲜胺微囊悬浮剂和250 g/L戊唑醇水乳剂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6种碳源和6种氮源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显著影响。病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乳糖次之;菌丝干重以果糖培养基上最大,乳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淀粉次之,无碳对照最低;产孢量以在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最高,乳糖次之,无碳对照最低。病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干重最大,硝酸铵次之,脲最慢;产孢量以在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高,硝酸铵、硫酸铵上次之,脲最低。脲和氯化铵对病菌生长和孢子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氮肥施用量与莴苣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莴苣高产、优质、低污染、高氮肥利用率的合理氮肥施用量,采用盆栽试验与^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了氮肥施用量与莴苣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将每1kg土的氮肥施用量x(g)与每盆莴苣的产量y(g)拟合成回归方程为y=104.21 2476.31x-5181.97x^2,表明莴苣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每1kg土的合理氮肥施用量为0.1750-3.2125g.适宜的氮肥施用量能改善莴苣品质,降低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立枯丝核菌对碳、氮营养的需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种类和含量的碳氮源培养基上测定了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对碳、氮的需求,结果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蛋白胨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其次是葡萄糖和硝酸钾,病菌对果糖、乳糖、硫酸铵、L—谷氨酰胺和甘氨酸的利用较差。碳、氮含量高,菌落扩展速度较慢,但菌丝重叠、密集,有较多的气生菌丝,菌丝体生长量大;碳、氮含量低,菌落扩展速度较快,但菌丝稀疏,菌丝体生长量小。氮源对菌核的形态、大小、颜色及在培养基中形成的部位影响比碳源大。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和选育适宜广西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研究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形态特征及不同温度、pH、光照、碳氮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菌株9506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褐蘑菇最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4.0~9.0,最适pH为6.0~8.0;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粉.[结论]7个双孢蘑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明显,在栽培生产中,应综合协调温度、pH、光照、碳氮源等因素的作用效果,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碳氮源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29-429,431
研究了 7种碳源、7种氮源及 8种碳氮比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松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果糖 ;最适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 ;最适碳氮比是 40∶1。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蒜薹贮藏期病害主要是二种: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灰霉病和由匐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st.perf.=Pleospora herbarum(Fr.)Rabenh.)]引起的黑斑病,造成大量的软腐和霉烂。本文首次描述了贮藏条件、发病过程和病原菌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