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应用外源DNA直接导入生物技术,将不同种属的小黑麦总DNA导入普通小麦。可引起性状变异,部分变异可稳定传递给后代,选出的新品系植株性状发生明显变化,产量经济性状比原品种有明显改善,说明将小麦近缘植物的DNA导入普通小麦的方法可创造出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辣椒总DNA导入小麦,获得T_0代种子。T_1代播种后表型总变异率为21.3%,对照组为4%;变异谱有9种,对照组只有2种。无论在变异谱上还是变异率上,经辣椒总DNA转化的小麦材料与对照组有着明显的差异。随机选取转化材料中的47株材料主茎旗叶(尖部1/4),提取DNA进行IRAP分析,共扩增条带6条,有5条存在多态性。花粉管通道法向小麦中导入远缘辣椒总DNA能够在当代引起多种变异,并且也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到基因组的差异。进一步还要测定单株麦粒的Vc含量,并且对变异材料进行遗传情况评估,以期得到稳定遗传的、新的小麦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玉米DNA导入水稻变异后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以玉米DNA导入水稻品种龙粳4中,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对生育中、后期叶绿素a、b和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DNA差异、过氧化物酶及脂酶同工酶电泳和农艺性状的研究表明:与受体相比,外源DNA导入引起变异后代在生理、DNA、蛋白质和形态性状上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光合特性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异。证明通过导入可以将玉米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水稻中,为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高光效水稻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DNA导入栽培品种获得变异后代的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普通野生稻(AA染色体组)DNA导入宁夏水稻栽培品种宁粳23号、宁粳16号中,获得163个变异后代,变异性状极其广泛,对其中22份材料在全生育期经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表现广谱抗性材料有4份,其中2005D3-136,2005D3-60无论在农艺性状还是在抗病性上变异都优于受体。  相似文献   

5.
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创建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稗草总体DNA和玉米总体DNA导入水稻受体R122中,获得的D1代变异频率分别高达1.487%和3.81%。对稳定的3个玉米DNA导入系和4个稗草DNA导入系研究表明,与受体R122相比,导入系在株型、株高、生育期、分蘖力、着粒密度、粒形、稃尖颜色、稻瘟病抗性、稻米品质、恢复力和耐储藏性等生物学性状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变异。同时讨论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变异频率和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大麦DNA导入小麦引起叶耳颜色变异的遗传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二棱大麦(叶舌、叶耳红色)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小麦品种“百农3217”(叶舌、叶耳无色),获得叶耳、叶舌颜色红色的变异植株。观察其后代(T2、T3*),以及“百农3217×叶耳红色T4株”杂交的F2。结果表明,变异植株的叶舌、叶耳红色性状表现单基因显性遗传,同时也发现,普通小麦叶舌、叶耳红色性状遗传非一对基因控制(导入处理产生的红色∶无色=3∶1是叶舌叶耳遗传的一个特例),颜色深浅还有数量基因的累加效应,并且一定环境条件(稀植、低温)可诱导叶舌、叶耳红色表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将不同生物的具已知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导入受体生物细胞,并使之表达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在我国,自1977年以来,用小麦、水稻、棉花等作为受体亲本,配成各种亲缘不同的组合,进行外源DNA片段的导入研究,初步获得了一些结果。本文报道应用外源DNA导入整体植物技术注射导入小麦、棉花、水稻后,在其子代中产生变异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李华  顾才东  李树华  韩国敏  马静 《种子》2006,25(7):66-69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普通野生稻(从染色体组)DNA导入宁夏水稻栽培品种宁粳23号、宁粳16号中,获得163个变异后代,变异性状极其广泛,对其中22份材料在全生育期经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表现广谱抗性的材料有4份,其中2005D3-136、2005D3-60无论在农艺性状还是在抗病性上变异都优于受体。  相似文献   

9.
营养保健型小麦山农紫麦1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智  马英建 《种子科技》2011,29(2):39-40
山农紫麦1号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同科不同属的红高梁DNA,由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普通小麦济核916品系获得的粒色变异,经多代定向培育而成。2010年3月1日取得国家农业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10年9月通过了山东省  相似文献   

10.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1,2]为远缘分子杂交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这项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育种工作者的关注和应用[3,4],我们运用这项技术,将大豆DNA导入小麦,在当代就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的新株系[4].通过对新材料的连续筛选,在第3代发现有个别材料分离出雄性不育变异株(见表1).我们利用复性电泳技术对雄性不育株和可  相似文献   

1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046-3052
本研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无融合生殖系SSA-1 (Shanxi sorghum apomict-1)的全基因组DNA导入水稻‘辽盐28号’、‘辽盐6号’两个品种,子代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连续自交选择和鉴定,获得了27个表型稳定的D_4代株系。通过田间种植,对导入株系的抽穗期、分蘖数、株高、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的表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_4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存在广泛变异,部分D_4代株系茎秆、穗粒颜色更偏向供体高粱,表明高粱全基因组DNA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对受体基因的表达产生了影响,与受体亲本相比,导入株系在抽穗期、分蘖数、株高、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等主要性状上都表现出明显变异。进一步对变异株系分析筛选有助于挖掘新种质材料,为选育水稻新品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将λDNA导入中国春小麦,对其后代D1,D2代的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并对形态性状的变异进行了跟踪统计。D1、D2代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出现了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D1代PMC减数分裂变异率为25.54%,但未发现明显的形态性状变异。D2代PMC减数分裂变异率为24.05%,与D1代相比,D2代的PMC减数分裂变异开始分化,观察的出现PMC减数分裂变异的30个单株中变异幅度为9.04%~57.14%。D2代群体形态性状发生了丰富的变异,在株高、茎秆硬度、穗长、穗粒数等方面出现了变异,并且出现了茎秆坚硬、穗长增长、穗粒数增多的优良个体。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甜高粱总DNA导入优良玉米自交系4112和8902中,并应用RAPD标记技术从导入后代中筛选出变异后代。从306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79个引物对供受体及导入后代进行鉴定,其中10个随机引物在供、受体和导入后代间有多态性。对D1和D2代进行田间茎秆糖分调查,并对D2代室内考种,发现糖分含量和穗长、穗重、轴粗、穗粒重等穗部性状都发生了明显变异。结合分子鉴定结果,最终获得了一批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直接导入甜玉米自交系后代性状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取糯质玉米DNA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甜玉米自交系,其后代植株产生了变异,主要表现在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等性状上的差异。经三代种植观察,D3代各变异性状趋向稳定。经品质分析,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蛋白质,淀粉含量有所提高。从而为今后玉米不同种之间的DNA导入创造新的变异品系,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与多枝赖草耐盐纯合易位系的培育及GISH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小麦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后代纯系为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田间选拔、抗性鉴定、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以及小区产量对比试验,从中初步筛选鉴定出具有外源耐盐性状、且农艺性状好的材料,再经分子标记(GISH)鉴定纯合易位系。表明花药培养可有效克服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并可促进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丰富变异且可稳定遗传的后代,大大缩短了小麦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的年限。  相似文献   

16.
山农紫麦1号是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同科不同属的红高梁总DNA由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导入普通小麦济核916品系获得的粒色变异,经多代定向培育而成的黑小麦新品种.2006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高肥组预备试验,2007年和2008年连续2年区域试验,2009年升人生产试验;2010年3月1日取得农业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060456.2):2010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山东省第1个正式审定的黑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可为小麦育种利用的品种资源日趋贫乏的情况下,将外源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野生种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可包括把这些种的带有益基因的整个染色体组、多条染色体(双二倍体、异重组系)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去;或在普通小麦中加入一条或一对野生种的带  相似文献   

18.
将λDNA导入中国春后,在当代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过程中,观察到了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微核、细胞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发生异常现象的PMC约占观察占PMC的25.54%。这些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异源DNA整合到受体染色体,进行染色体重排所引起的复杂细胞学反应。后代植株在茎秆硬度、株高、穗长、穗形、小穗数、穗粒数、麦芒有无、结实率、成熟期等形态性状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发生变异的可能机制是异源遗传物质进行细胞核以后,通过重排整合到了受体的染色体上,从而激活受体本身的一些沉默基因,或者抑制了一些基因的表达;导入的异源基因直接表达,改变了受体后代的表现型;异源DNA导入受体后引起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9.
外源DNA导入水稻后代变异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DNA导入水稻,获得了34个稳定的变异品系,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对供体高粱、受体水稻及其外源DNA导入后代稳定材料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高粱DNA导入水稻可以引起广泛的变异,在分子水平上产生了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五类,各类有其特有的遗传变异性。接受外源DNA三个片断,两个片断及一个片断的株系分别被聚成一类,与其他类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467,0.389及0.347,变异程度依次递减;未接受外源DNA两个片断的株系被聚成另一类。因此,接受外源DNA片断的多寡是水稻后代稳定品系变异程度的基础,也是它们分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大麦DNA导入小麦诱导抗白粉病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试验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大麦DNA导入小麦品种后,D_1,D_2和D_3代的抗白粉病变异株(系)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性表现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导入外源DNA的D_1代小麦檀株出。现了抗白粉病等多种变异类型,其中免疫和高抗白粉病变异株古2.77%,且抗性能够向子代传递,其D_2代在大田自然发病和温室接菌条件下,有5个株系抗性保持稳定,8个株系有分离,其中一个株系在D_2和D_3代抗性均稳定。在田间D_2代有2个稳定株系(D_2-20,D_2-29)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比受体分别高20.3%和15.76%,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高23.4%和27.5%。在温室这些性,状的数值也明显高于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