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水产品产量5 350万t,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约70%,极大丰富了民众物质生活。同时消耗了大量的鱼粉、豆粕、玉米等原料。由于水产品饵料质量良莠不齐,质量不稳定,过分追求水产品产量,管理不善,形成了饵料系数偏高,浪费了  相似文献   

2.
开发和研究鱼类人工配合饵料既是发展经济鱼类养殖的需要,也是应用水产养殖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率,提高鱼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需要。配合饵料的来源十分广泛,各种廉价的营养物质都可利用,可以根据鱼类的营养要求,针对性地配合各种营养成分,制做不同的饵料,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的实质是一种以"物"换"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水产养殖,把饵料或肥料转化为水产品的过程.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饵料是否合理和投饵的技术是否科学.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正确合理地选用饵料,科学合理地投喂,是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降低饵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饵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饵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保证养鱼增产增收增效.目前对于鱼类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养殖技术、营养和饵料开发方面,对于科学的饵料投喂的报道较为少见.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开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效益、节省成本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很重要的.因此,科学把握水产养殖中饵料投喂显得尤为重要.投饵技术包括投饵量的确定、投饵时间、投饵次数、投饵方法和投饵原则.下面就投饵技术几个方面以及饵料投喂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期望能使读者对科学投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解决饵料投喂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水产诱食剂在虾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自然放养转向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水产饵料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大量的集约化饲养几乎全靠人工饵料.然而,人工饵料与传统天然饵料相比,其风味和适口性往往存在很大差异,饵料中添加诱食成分即诱食剂,用来提高饵料产品的诱食作用是当前饵料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下面就对虾饵料中的诱食剂作用及原料选择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每年放流鲑鳟鱼类20亿尾,而真鲷、香鱼等及其他种苗生产数合计不超过2亿尾。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真鲷等孵化的仔鱼比鲑鳟鱼仔鱼还小,很难摄食配合饲料。所以依赖于褶皱臂尾轮虫、卤虫等生物饵料。但是,为了确保充足的生物饵料,需要花费相当的设备、经费及劳力,故仔稚鱼种苗生产数量受限制。为了达到提高这些鱼种种苗生产的目的,必须考虑到代替生物饵料所用的水产微粒人工饲料的开发。有关以微粒饲料饲育水产动物幼体方面的文献,甲壳类、贝类、鱼类及综述都有发表,现就目前研究、开发及种苗生产水平的微粒饲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志新 《科学养鱼》2006,(12):68-68
准确掌握投饲量是水产养殖成功的保证。它既能使养殖对象吃饱吃好,又不至于造成饲料浪费。在介绍定量投饲方法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饵料系数的概念:评价饲料质量最常用的指标是饵料系数。饵料系数是指鱼体增加单位体重时所消耗饲料的重量。饵料系数以低为好,计算公式:饵料系数=饵料消耗量/鱼体增重量。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定量投饲方法一:以鱼类净增重倍数和饵料系数计算年投饲量、月投饲量、日投饲量。年投饲量:根据鱼类净增重倍数和饵料系数来进行推算,即鱼种放养量×净增重倍数×饵料系数。鱼类净增重倍数一般为4~5。全价配合饲料饵…  相似文献   

7.
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是一种介于动、植物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生物,具有动、植物性质的蛋白质组成。但因对其被水产动物消化利用程度上的分歧,以往一直未将其当成饵料生物来开发利用。近几年来日本等国产广泛地用作仔鱼和稚鱼的饵料,作为专利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本文介绍了纤细裸藻的生物学特征、培养技术、生化成分及作为鱼类(虹鳟和真鲷)饵料的效果等概况。  相似文献   

8.
水产动物营养或食物来源有两个途径:水体中天然生物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密度和不同养殖品种对两种营养来源的依赖性也不一样。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以精养为主,鱼类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或完全依靠人工饵料、以天然饵料作为人工配合饲料的补充,但其补充作用到底多大,至今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由东海水产研究所研制,浙江省水产供销公司乐清分公司综合加工厂生产的对虾配合饵料.经近年来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应用,效果显著,深受用户欢迎。  相似文献   

10.
《水利渔业》1987,(4):37-39
洈水水库位于湖北省松滋县境内,与湖南省澧县相连,总库容5.93亿立方米。库区跨湘、鄂两省,有养鱼水面20300亩。长江水产所1980年查明,水库属一般营养型?饵料生物较为丰富,有鱼类37种,鱼产力在40万公斤左右,其中鲢、鳙20万公斤,其它经济鱼类15~2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业是一项正在兴起的事业。它以经济鱼类为主要对象,以获得量多质高价廉的动物蛋白为目的。水域的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再生产过程,水热光是条件,饵料是物质基础,鱼类通过摄食水中的天然饵料或人工饲料发育生长,最终成为人们喜爱的鱼品佳肴。因此,水产养殖资源如同耕地、山林、草原一样,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予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饵料对黑鲷仔鱼前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增养殖业的日益发展,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近年来在鱼类种苗培育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饵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日本在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生物饵料的培养,特别是小球藻、轮虫等的培养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鱼类种苗生产中都使用小球藻和轮虫作为仔鱼的主要饵料。我国大部份也是采用单细胞藻和轮虫培育仔鱼,同时也用一些个体较小的  相似文献   

13.
姚茹 《水产科技》1997,(3):16-18,21
甲壳类营养学研究是以喂养和化学分析开始的,但消化率研究仍然被认为是一项评价水产饵料营养价值的有效方法。尽管配合饵料的化学成份是最佳的营养源,但必须能够被消化、吸收,否则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有关甲壳类饵料的消化率研究,以前曾报道饵料和蛋白质消化率受不同饵料蛋白源及受试验动物的年龄和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各国水产科学工作者,对鱼类的饵料(包括鱼苗的开口饵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介绍几种国外鱼苗的开口饵料,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水产配合饵料的研究和生产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饵料工业研发能力的增强,饵料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上国外先进饵料加工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引进,膨化水产饵料异军突起,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青睐,大有取代传统颗粒饵料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科学》2008,27(5):253
“海禾”海参系列配合饵料产品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发监制,科技含量高,产品经济实用。 育苗、暂养、养成各阶段均有适应其生长和成活的不同配方的配合饵料,完全绿色化饵料。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是海参育苗与养殖以及饵料研制的发源地,经过近30年的深入研究与完善,更加科学合理。配合饵料、成参配合饵料、益生菌海参免疫保长剂。同时还有海水生物育苗与养殖用的各种饵料,如螺旋藻粉、小球藻粉等,以及各种饵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石忠绪 《水产科学》1988,7(2):23-27
为了便于利用贻贝(Mytilus edulis)制作对虾饵料,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84-1987年初研制出SQ800型生贻贝肉取肉机,为采取生贻贝肉和浆汁,制作对虾配合饵料提供了设备。  相似文献   

18.
开发褐藻废渣在罗非鱼饵料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褐藻废渣在罗非鱼饵料中的利用我国褐藻工业以海带与马尾藻为原料,主要生产褐藻胶、甘露醇和碘。经过多年不断改造和调整,目前已形成布局相对集中,具有相当规模和我国特色的行业结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褐藻蛋白是褐藻工业生产原料的重要成分,至今尚未得到合理利...  相似文献   

19.
<正> 受农牧渔业部委派,我们于1985年9月1日~10月31日在菲律宾怡郎市参加了由世界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养殖中心联络网和东南亚水产开发中心联合举办的对虾育苗培训班。课程内容包括对对虾育苗场位置的选择,育苗场设计。斑节对虾育苗的操作和管理、班节对虾人工催熟、生物饵料的培养,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的制作等。后又参观了三个对虾育苗场和两个养殖场。现将学习和参观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养殖的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和快速生长,必须从外界不断地摄取饵料,从中得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由此可见,饵料是养鱼的物质基础,也是养鱼消耗的主要成本,目前,饵料的投入约占整个养鱼成本的60%以上。因此,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对降低养殖成本至关重要。那么,在养鱼生产实践中怎样做才能降低饵料系数,促进养鱼增产、增收、增效呢?广大水产养殖户应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