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6年来的引种试验,通过对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品质等观察和分析,表明锦绣黄桃在福建省德化县栽培具有结果良好、丰产稳产、品质优良等特点。总结了锦绣黄桃的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南方地区多山地,甜樱桃栽培海拔高度差异较大,为明确不同海拔高度对甜樱桃的物候期、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南方甜樱桃的种植。以南方地区主栽甜樱桃品种‘布鲁克斯’‘拉宾斯’‘红蜜’为试材,研究不同海拔条件下甜樱桃的物候期,并测定其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同一甜樱桃品种物候期、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甜樱桃在黄岩栽培的物候期相应推迟15d左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增大;海拔越高,其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越大,且果实品质较好。研究表明甜樱桃在南方山地高海拔条件下栽培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设置了赤霉素(GA)50、100、150 mg·L-1 3种浓度处理,研究了GA对青花菜花芽分化、光合特性、花球产量和花球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A处理可以改善植株的光合特性,提高花球产量,而对花球蛋白质、糖、干物质和Vc等品质因子的含量有所降低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锦绣黄桃在福建建宁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年引种试验,通过对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等观察及果实品质的分析,表明锦绣黄桃在福建省建宁县生长结果良好,丰产稳产,品质优良,初步认为该品种适宜在闽西北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3个葡萄品种结果枝率、结果系数、含酸量、固酸比等11个结果特性及品质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3个葡萄品种的生长结果特性不同,具体为黑色甜菜、阳光玫瑰和金手指品种品质较好,黑色甜脆、阳光玫瑰和巨玫瑰品种产量较高,黑色甜菜、碧香无核、红乳果型较大。黑色甜菜和阳光玫瑰两个品种在石河子垦区的表现较好,适合在石河子垦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果实无损伤检测技术是在不破坏待测果实原有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待测果实的光特性、声特性、挥发性等性质,为获取与待测果实品质有关的信息数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无损伤等优点,在果品分析中广泛应用。无损伤检测技术包括可见/近红外光谱法、机器视觉法、电子鼻法、超声波法和激光诱导荧光法等。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黄瓜砧穗组合对采后果实贮藏品质的变化规律,以金秀、寒越和金尊南瓜为砧木,富阳F1-35、巨丰8号和盛夏F1黄瓜为接穗,采用靠接法研究不同嫁接及自根黄瓜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通过测定黄瓜硬度、黏附性等质构特性及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等营养品质,研究低温贮藏下,嫁接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黄瓜硬度、黏附性等质构特性指标减小,胶着性增大;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等营养品质降低。低温贮藏下,嫁接黄瓜相对自根黄瓜养分流失率较低。而在嫁接组合中,A3B1组合(巨丰8号/寒越)质构特性下降幅度较小,养分流失率较低。硬度下降27%,维生素C养分流失率为30%,可溶性固形物养分流失率为24%。说明A3B1(巨丰8号/寒越)相对其他砧穗组合而言耐贮性好,货架期长,适宜在南疆设施沙培中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茶-豆科间作对茶叶品质特性的影响,以‘桂热2号’茶园为对象,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茶叶品质效应。结果表明:与单作茶园相比,茶园间作大豆或者花生能有效提高茶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等品质成分含量,改善茶叶的品质。说明进行茶-豆科作物间作,对改善茶叶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综合比较各参试长豇豆品种的特征特性、品质、产量、抗病性等,筛选出适合在萧山区推广种植的长豇豆品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柑桔生产已从数量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高品质的柑桔果实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柑桔果实品质由果实外观性状与果实内在质量构成。果实外观性状包括果实的大小、形状、果皮色泽与光洁度等 ;果实内在质量包括风味、香气、肉质口感、可食率等。影响柑桔果实品质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栽培技术。生物因素是决定生物本质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品种特性 柑桔果实品质主要由品种特性所决定。栽培措施可以影响果实品质 ,但其影响是有限的。所以要十分重视良种的栽培、引进、试验、贮备。1 .1 适地适栽 栽培良…  相似文献   

11.
以从智利引进的Siberia等7个东方百合品种和Manissa等2个OT杂交系品种为试材,研究9个百合品种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生长习性,观察其在陕西关中地区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切花性状及再繁品质。结果表明:百合各品种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切花质量、种球性状均有显著差异,东方系中Siberia、Sorbonne和OT杂交系Manissa、Conca Dor适应性较好,花大、色艳、味香,植株生长健壮,观赏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应用信息熵理论对13个甘蔗品系的7项农艺性状和6项工艺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出各评价性状的熵权(即权重)与专家依靠经验评判确定的权重大小趋势一致;参试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表现一致;认为选育甘蔗优良品种,应对熵权值大的性状,如蔗糖产量、甘蔗产量、有效茎数、蔗糖分等加大选择强度,熵权值小的性状如重力纯度等可从轻考虑.信息熵理论应用于甘蔗品种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传统综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可为甘蔗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调查西北干旱地区西伯利亚杏实生群体29个数量性状相关性、变异性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经济性状核、仁相关的数量性状有嫩枝长、叶柄长、叶柄宽、叶形指数、果体、果皮厚、果重、核体、核皮厚;变异系数以雌蕊发育程度最大,高达85.3%,其次变异系数>20%的依次为果重、嫩枝长、出核率、出仁率、果皮厚、核重、果厚、仁重、仁形指数.将相关性、变异性相结合,确定将雌蕊发育程度、嫩枝长度、叶形指数、果体、果重作为西伯利亚杏选育的间接主要数量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富士”和“粉红女士”多年的果实性状平均表现和预期育种目标为基础,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其杂交后代选择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果色、果型、风味作为选择的主要依据,确定了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硬度、糖酸比等12个适宜性评价指标,采用5级评分制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综合权重,为苹果杂交F1代果实性状综合选择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量化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辽西地区26个野杏无性系为试材,采用变异性分析、方差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2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特点,以期为野杏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良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9个数量性状呈正态分布;25个野杏无性系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值23%,其中2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以上,小枝长度变异系数最大,达64%,单果质量、单核质量、单仁质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21%和18%,表明野杏无性系数量性状变异程度丰富,选择潜力较大。野杏无性系果实性状重复力普遍偏高,核仁主要性状重复力次之,树体主要数量性状重复力较二者偏低,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果核仁性状的重复力除单果质量、单核质量和仁厚分别为0.634、0.756和0.624外,其它指标皆在0.909以上,其中仁长重复力最高,达0.97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3.50%,能够反映野杏无性系数量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野杏果核仁等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梅的亲缘关系和分析梅的遗传多样性,以南京农业大学梅种质资源圃保存的84个梅品种为试材,运用SPSS11.5对叶花果等31个表型性状进行Q聚类和主成分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欧氏距离2.58,84个梅品种分为5组,长农17等13个果梅品种为第1组;红梅等30个果梅品种为第2组;重叶梅等15个花梅品种为第3组;银红朱...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新疆昌吉地区籽用西葫芦品种繁杂、产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从山西省引进10个籽用西葫芦新品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各品种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籽粒性状、抗病性及产量等指标,初步筛选出3个适合新疆昌吉地区种植的籽用西葫芦品种,分别为籽瑞宝、ZHL-3和华仁九号,3个品种白粉病、病毒病发病率均在10%及以下,667 m~2籽粒产量175 kg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从国外引进的24份辣椒抗病材料进行黄瓜花叶病毒病和疫病的抗病性鉴定,并调查其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来自莫桑比克的P1,墨西哥的P6,泰国的P13、P14及韩国的P17、P24辣椒苗期兼抗黄瓜花叶病毒病和疫病,但P1、P17的田间抗性表现与苗期不一致;24份引进辣椒材料的生长势、坐果性、果形及果色等主要经济性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兔眼越桔杰兔、顶峰、灿烂、圆蓝和粉蓝等 5个品种的生长、开花、坐果、果实生长发育等生物学和生长特性进行引种试验观察,评价品种其适应性及用途.结果表明:兔眼越桔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果树栽培的特性各品种间有差异,5个品种均适合作为绿化观赏树种栽培,而果树栽培则选择灿烂、顶峰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山楂种质资源性状描述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在1979-1984年参加全国山楂资源考察的基础上,于1985-1987年对当时拟定的性状描述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40个代表性山楂品种近百个性状在品种间和品种内变异的研究,发现原调查项目中幼茎颜色、托叶形状、单花雄蕊数等19个项目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对鉴别品种无价值,应予删除,占原调查项目 63项的30%。原调查项目中未列,但品种间差异显著,有助于鉴别品种的项目33个,建议增列,如叶片厚薄、叶缘腺体大小和颜色、叶刻距、刻基距等,占现有描述系统此类调查项目77项的43%。研究了资源调查中的取样部位、方法和取样数量问题,并按种质资源数据电子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建立了山楂种质资源性状描述系统、鉴定项目及其分级归类标准、数据库结构及数据类型、不同数据项的合理容量等,为山楂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