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菜蛾种群生命表及药剂作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菜蛾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确定蛹期“寄生”是影响小菜蛾种群的重要因子。昆虫生长调节剂IKI—7899对小菜蛾蛹期寄生天敌安全,以50ppm的剂量喷施后,小菜蛾幼虫各虫期累积死亡率达98.80%,并显著抑制种群的增长(种群趋势指效Ⅰ值为0.0009);常规药剂氯氰菊酯(200ppm),DDVP(1600 ppm)杀伤天敌,一个世代连续混合喷施4次,幼虫期累积死亡率仅为62.82%,种群显著增长(Ⅰ值为9.2769)。常规药剂的费用是IKI—7899的5倍多。  相似文献   

2.
小菜蛾对印楝素的抗性选育及生长适合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印楝素(Azadirachtin)对敏感品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在室内进行抗性种群选育,经过12代次药剂汰选,获得抗性种群(R),与敏感品系(S)比较,抗性指数(RI)为8.29倍,小菜蛾对印楝素的抗性发展呈曲折上升。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相对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的幼虫期和蛹期延长,产卵量下降,抗性品系对敏感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仅为0.543。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室内饲养小菜蛾与田间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小菜蛾药效试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室内饲养的小菜蛾与田间小菜蛾自然种群在平均蛹重、平均羽化率、平均产卵量和平均孵化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室内饲养的小菜蛾除第五代在平均蛹重和平均孵化率上与田间种群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它均与田间种群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使用室内饲养的小菜蛾进行药效试验时得出的结论理论上可反映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印楝素(Azadirachtin)对小菜蛾抗性及敏感种群拒食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印楝素对田间抗性及敏感小菜蛾种群均具有较好的拒食作用,且拒食活性随其的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相对于抗性种群,印楝素对小菜蛾敏感种群表现了更强的拒食活性,其抗性种群拒食中浓度AFC50(1.2591 mg/L)是敏感种群AFC50(0.2567 mg/L)的4.91倍。  相似文献   

5.
生态控制配套措施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害虫种群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以苏云金杆菌(Bt)、赤眼蜂(Techogrammer confursam)、性诱剂为基本措施,辅以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ste UaGranulosisvirus,PxGV)、爱比菌素(Abamectin)和印楝素等非化学杀虫剂,组配成9种生态控制配套措施,评价其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其中7套措施可将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Ⅰ)持续控制在1.0以下,不同地区可合理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转录调控因子MBF2 (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2)调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功能,及其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为阐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敏感(SS)、广东连州(LZ)、云南通海(TH)3个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酶动力学法测定3个种群的GST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MBF2在不同抗性种群小菜蛾中的表达差异;采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诱导12 h,分析其对小菜蛾MBF2的诱导表达作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MBF2对GST基因的调控作用,并测定沉默MBF2后小菜蛾的GST活性;结合沉默后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验证MBF2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结果】两个抗性种群(TH和LZ)相较SS种群分别达到了中抗及高抗的水平,TH和LZ抗性倍数分别为54.27和289.58;TH和LZ小菜蛾...  相似文献   

7.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南昌和九江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1.95和17.03 mg/L;用亚致死剂量(LC50)的氰氟虫腙处理小菜蛾种群后,处理代种群表现为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繁殖力显著降低,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子代种群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幼虫和蛹的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8.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南昌和九江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1.95和17.03 mg/L;用亚致死剂量(LC50)的氰氟虫腙处理小菜蛾种群后,处理代种群表现为化蛹率、蛹重、羽化率和繁殖力显著降低,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子代种群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幼虫和蛹的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的抗性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字花科种植较多的浙江省7个地区(常山、慈溪、杭州、金华、丽水、三门、上虞)采用室内浸液法和诊断剂量法进行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的抗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上述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金华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性下降,抗性指数为8.55,其余6个地区的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较为敏感,抗性指数0.42~3.24.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金华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指数68.69,慈溪和常山地区小菜蛾抗性指数分别为25.82和15.17,丽水、杭州、三门和上虞地区小菜蛾种群分别产生了9.74,7.16,5.99和5.73的低抗药性.结果还显示,诊断剂量法可定性判别小菜蛾的抗药性,可用于田间小菜蛾的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
氰戊菊酯抗性小菜蛾雌成虫对15种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菜蛾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与抗性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昆虫Y形嗅觉仪,测定氰戊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雌成虫对15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小菜蛾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均对5种绿叶气味(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正己醇和正己醛)以及苯甲醛、桉树脑的趋向反应率显著高于石蜡油(P0.05,χ2检验),表明这7种物质对小菜蛾雌蛾均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在8种萜烯类物质中,敏感小菜蛾雌蛾分别对2种物质(牻牛儿醇、D-柠檬烯)的趋向反应率与石蜡油间无显著差异(P0.05,χ2检验);而抗性小菜蛾雌蛾分别对4种物质(牻牛儿醇、(R)-(-)-香芹酮、里那醇、(1R)-(+)-α-蒎烯)的趋向反应率与石蜡油均无显著差异。抗性品系小菜蛾停留在Y形管主臂上的比例均少于敏感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在较低的氰戊菊酯抗性种群水平下(6.52倍),并没有显著改变小菜蛾雌蛾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趋势,但是抗性水平下却加剧小菜蛾趋向反应的比率。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荆州郊区露地十字花科蔬菜田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对小菜蛾的成虫发生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小菜蛾在春季发生数量高于秋季,在春季有4个发生高峰,世代重叠严重,秋季发生量较小,各月频振灯对小菜蛾雌虫与雄虫的诱捕数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不同地区与生境的小菜蛾种群进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 :福建省小菜蛾EST谱带模式可分为A、B、C等 3区 ,共 14条带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EST谱带位点及杂合体频率不同 ,聚类后归为 4类 ,具有空间多态性 ,存在异质现象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种群EST谱带组成及强弱表现明显不同 ,体现生境多样性 ,有异质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1~1995年的5年间影响小菜蛾成虫田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小菜蛾成虫田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在季节间,主要是月平均温度,其次是最高温和最低温,再次是田间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而在年度间,主要是年均最低温,其次是年度平均温和年均最高温,再次是年均降雨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小菜蛾的发生规律,阐述了小菜蛾在当地的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和影响因子。研究认为,花椰菜球花初期小菜蛾虫量的自然对数值(X)与花椰菜产量损失率的概率值(Y)呈线性相关,Y=2.4183+0.6099X,r=0.9900**;受食料条件与温度的共同影响,小菜蛾在当地呈全年双峰型危害。该文还分析了近年来当地小菜蛾发生较重的原因,探讨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乙醇超声法提取车前子中的活性物质,采用浸虫法测试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活性;采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对提取物依次萃取,且跟踪测试各萃取物的活性.结果显示,车前子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LC50为10.300mg/mL;不同溶剂萃取物活性均远低于提取物的活性,初步判断车前子中各物质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具有一定的增效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比较了双孔扁垫柱型诱芯和反口钟型长效诱芯不同使用期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和持效期。结果表明,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2种诱芯的诱蛾效果均逐步下降,前期双孔扁垫柱型诱芯诱蛾效果好于反口钟型长效诱芯,后期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浸叶法测定10种杀虫剂对海南省海口、三亚、儋州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10种药剂对海口地区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Bt〉氟啶脲〉多杀菌素〉茚虫威〉虫螨腈〉阿维菌素〉丁醚脲〉虫酰肼〉杀螟丹〉高效氯氰菊酯:三亚地区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三%大小顺序为:Bt〉多杀菌素〉氟啶脲〉茚虫威〉虫螨腈〉阿维菌素〉虫酰肼〉丁醚脲〉杀螟丹〉高效氯氰菊酯:儋州地区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L氏大小顺序为:Bt〉多杀菌素〉茚虫威〉氟啶脲〉虫螨腈〉阿维菌素〉丁醚脲〉虫酰肼〉杀螟丹〉高效氯氰菊酯。3个地区对Bt和多杀菌素均表现敏感。海口地区小菜蛾种群除对高效氯氰菊酯、杀螟丹和Bt外,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均比三亚种群和儋州种群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广西6个蔬菜产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氰氟虫腙等3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为3种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各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小菜蛾敏感品系和6个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比较田间种群和敏感品系的LC50,计算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结果]小菜蛾荔浦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最敏感,其LC50为0.000735 mg/L,抗性倍数为1.32倍,田东种群的敏感性最低,其LC50为0.004230 mg/L,抗性倍数达7.61倍;对于氟虫双酰胺,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0.366 mg/L,抗性倍数为2.27倍,南宁安吉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0.168 mg/L,抗性倍数为1.04倍;对于氰氟虫腙,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4.692 mg/L,抗性倍数为2.96倍,荔浦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1.622mg/L,抗性倍数为1.02倍.[结论]小菜蛾田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为7.61倍,已达低水平抗性,应给予高度重视.其余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仍处于敏感期,应加强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小菜蛾抗性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