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1986-88年举行的"稻-鱼-鸭"、"稻-鱼"、"稻-鸭"和"稻"(CK)四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及一系列辅助试验资料,旨在鉴别三种共栖模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在低温地区的稻田四周挖沟养鱼、放鸭不仅能提高稻、鱼、鸭蛋的产量和收入,而且还改善了稻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稻-鱼-鸭"被认为最佳模式,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集约化种养的配套技术体系及经济效益表现。[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示范方法,研究明晰该模式的资源配置、配套工程建设方案以及稻田养鸭、鸭鱼共育的配套技术。以常规稻-麦轮作方式为对照,分析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的比较效益。[结果]集成了"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水资源、疫病防控等耦合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体系,阐明该模式的运行效益是稻-麦轮作方式的2.11倍。[结论]推广"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是实现农牧渔种养结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有宜渔稻田3万hm~2以上,非常适合发展稻田养殖。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了6553hm~2,其中"稻-鸭-鱼"就有800hm~2。在"稻-鸭-鱼"共作系统中,鸭发挥着施肥、除草、除虫、松土的作用,稻田为鸭提供生活、栖息的场所,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既减少了饲料投喂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也减少了50%以上,该技术被列为了2018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向全省发布。本文从增产增效情况、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稻-鸭-鱼"种养循环技术作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查阅前人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稻-鱼-鸭共育模式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控害机理、增值效应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云南省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稻田实现农药化肥减投减量,提高稻田产出寻查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文山州在稻田种养模式探索上做了许多工作,已由最初的平板式稻田养鱼,到辅以稻鱼工程设施(即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溜),发展到探索稻—鱼—鸭、稻—鱼、稻—泥鳅、稻—虾(小龙虾)、稻—鳝鱼等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并与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及休闲农业相结合,成立合作社,开办休闲农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综合效益。本文对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稻—鱼—鸭"稻田生态循环种养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  相似文献   

8.
稻田不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开展稻田不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比较试验,对庐江县稻鱼、稻鸭和稻虾3种主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指标、产量及模式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稻鸭共育模式成本投入最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简单易操作。因此,稻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可作为庐江县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模式建设。介绍全州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汲取传统农业精华,与生态农业技术相结合,优化配置稻田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实践"猪—沼—稻—灯—鱼"、"稻—灯—鸭"、"稻—稻—食用菌"等稻田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1986—88年举行的“稻—鱼—鸭”、“稻—鱼”、“稻—鸭”和“稻”(CK)四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及一系列辅助试验资料,旨在鉴别三种共栖模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在低温地区的稻田四周挖沟养鱼、放鸭不仅能提高稻、鱼、鸭蛋的产量和收入,而且还改善了稻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稻—鱼—鸭”被认为最佳模式,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The rice–crayfish farming model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and become an economically viable method to supply foo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t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uses a survey in 2016 and a field experiment in 2017 in Qianjiang, Hubei Province, China to assess the relative economics of concurrent rice–wheat (RW), rice–crayfish (RC), and crayfish monoculture (CM) models in waterlogged land areas.  The field survey indicated that the RC model had a higher benefit–cost ratio (3.5:1) than the RW (2.0:1) and CM (3.1:1) models and the RC model protected farmers’ enthusiasm for grain production facing unfavou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The field experiment aimed to explore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RC fields.  In the experiment, four levels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gradient - 0 kg N ha–1 (0 N), 75 kg N ha–1 (75 N), 150 kg N ha–1 (150 N) and 225 kg N ha–1 (225 N), were set in a 2-year-old rice–crayfish (RC2) field, an 8-year-old rice–crayfish (RC8) field, and a RW field as a control.  The field experiment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eak  rice yield in RW, RC2, and RC8 occurred when 225 N, 150 N and 75 N were used, respectively.  In RC2 and RC8, however, residual feed-nitrogen that was not used by crayfish was utilized by rice plants.  Thus, an optimal amount of nitrogen in RC fields wa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nitrogen fertilizer.  Farmers use less nitrogen but have higher net income in RC than in RW and CM.  It is necessary to sustainably develop integrated farming technologies (i.e., proper field configurations for rice fields) to effectively sustain ric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RC farming model was a viable diversification option for rice farmers in waterlogged land.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太湖流域稻米安全,采用建立土壤-稻米镉传输模型及基于模型输出结果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筛选稻米禁产区.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本区域稻田土壤Cd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3 mg·kg-1)的比率为4.85%,2005年的监测结果与60年代背景值相比土壤Cd平均含量增加了50%.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晚稻及高、低吸收型早稻土壤-稻米Cd传输模型.结果表明,除水稻自身内因影响其对土壤Cd的吸收外,在大田条件下土壤Cd含量、Zn含量、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粘粒含量、土壤砂粒含量)等是影响水稻吸收Cd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土壤-稻米Cd传输模型输出结果为数据源,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序贯高斯条件模拟值法计算研究区不同类型稻米禁产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有0.05%的区域种植晚稻存在超标情况,1.47%的区域种植高吸收型早稻存在超标情况,所有的稻田如种植低吸收型早稻都不会导致稻米Cd超标,这一结果与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值筛选的3.3%的超标区有较大的差别性,说明仅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为依据筛选稻米禁产区有其应用限制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植物内生真菌B3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水稻(PC)、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Kitaake)、H137和JAAS45为材料,在移栽前24 h接入植物内生真菌B3的菌液,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纯氮量[150.0kg/hm~2(LN)、187.5 kg/hm~2(MN)、225.0 kg/hm~2(HN)]对供试水稻植株在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后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HN(未施B3且施人225.0 kg/hm~2)相比,B3+HN处理供试水稻返青期叶片生长较快,分蘖较多,拔节期干物质累积较快,从而表现产量增加;而在B3+MN处理中,B3通过增加分蘖与维持叶片光合功能而使供试水稻与对照产量相近,保持产量相对稳定,表明水稻施用B3可以起到减少田间纯氮施入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稻曲病发病程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选择粳、糯、杂交籼稻的4个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适度调控病情梯度,按单穗病粒数分级,大样本取样考种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水稻类型的稻曲病产量损失模型。结果表明,稻曲病发病程度与稻谷损失率和精米下降率呈正相关且关系密切。经多种数学模型比较,Weibull模型拟合度最好。建立的稻谷减收率模型为:Y1(粳糯稻)=1-exp(-(X+0.999 99)/16.091 6)^1.180 8),R2=0.990 4;Y2(中籼稻)=1-exp(-(X-0.699 99)/24.818 8)^0.8542),R2=0.983 5。精米下降率模型为:Y3(粳糯稻)=1-exp(-(X+0.599 99)/83.499 7)^1.139 6),R2=0.965 5;Y4(中籼稻)=1-exp(-(X-0.499 99)/68.542 9)^1.456 0),R2=0.967 9。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初步探讨了浅水晒田(A)、浅水不晒田(B)、深水晒田(C)和深水不晒田(D)4种水分管理模式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晒田(C)耗工时耗电最多,管理成本最高;深水不晒田(D)病虫害发生严重,产量最低;浅水晒田(A)水分管理方式病虫害发生较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总结前人施肥模式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稳穗增粒施肥模式。通过4年的田间试验,比较和分析了增产、节肥的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该模式比当前推行的3种参比模式增产5%~17%。生产7500kg/hm稻谷的氮肥用量控制在105~120kg/hm,至少可以节约氮肥25%~30%。在中高肥力土壤上,该模式是取得高产稳产和节肥的一个良好的选择,对节约能源和农田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人工注射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评价福建省15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如FJZD10-5、FJZD10-8,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2、FJZD10-3,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水稻品种对穗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6、FJZD10-7,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在建阳、宁化和福安3个田间试验点,同时发生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水稻品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73.33%和73.33%。未出现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大田早稻农学光谱估产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冠层光谱之反射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中630~690nm,760~900nm和520~600nm三个波段可作为检测水稻氮素水平的敏感波段。利用测定光谱反射,通过光谱变量计算以估测LAI和Chl等农学参数是可行的。单一生育期光谱建模估产的精度较低,而且应用时生育期也难统一。RVI复合估产模式和LAI-RVI综合估产模式的精度很高,但仍只是“样板模式”,实际应用于大田估产时,仍需进行多点试验,进一步验证模式并建立一套修正方法,以适应不同熟制和不同产量水平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兴化市水稻试验区为例,利用单时相多极化ENVISAT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进行水稻识别和生长参数反演。通过分析水稻和其他地物在该时相上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和条件,利用阈值分类算法从影像中提取水稻分布。另外,利用实测水稻生长参数和获取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水稻后向散射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稻VV极化后向散射强度与水稻形态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水稻HH极化后向散射强度对水稻冠层含水量的变化更敏感。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反演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和NDVI等参数的关系模型。经过验证,水稻识别精度为84.36%,反演的水稻生长参数的空间变化和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