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建等 《中国种业》2012,(10):20-21
阐述了白城市洮北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比较优势,分析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找出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邳州市玉米生产实际,分析了邳州市玉米生产现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邳州市玉米生产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介绍湘乡市的早稻软盘育秧关键技术,集成了适合湘乡的早稻品种配套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践行了水稻降镉生产理念,强化了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以期为湘乡市早稻生产提供一套丰产增效的早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太全 《种子科技》2009,27(11):24-26
文章概述了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玉米生产策略,从玉米生产及品种推广、玉米深加工和生产机械化角度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毕节地区玉米生产条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毕节地区玉米生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毕节地区玉米生产条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毕节地区玉米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综合论述了农业隐性灾害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对策。重点讨论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更能适应和利用环境。分析了农业生产中主要隐性灾害的形式和内容,指出了农业隐性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讨了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指出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大,涉及的范围广,常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最终都会导致减产,降低农民收益。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隐性灾害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预防或减轻农业隐性灾害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青海高寒草地放牧藏母羊的规范养殖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高寒草地放牧绵羊4种不同生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Ⅰ和生产模式Ⅱ,羔羊初生重、2月龄重及2月龄日增重有极显著差异 (P<0.01);生产模式Ⅰ和生产模式Ⅱ母羊产羔率和2月龄羔羊的成活率高于生产模式Ⅲ和生产模式Ⅳ,差异极显著(P<0.01);生产模式Ⅰ和生产模式Ⅱ母羊生产单位羔羊利润明显高于生产模式Ⅲ和生产模式Ⅳ,达到了牧民增收,减少天然草场载畜量,保护草地生态的目的,最终实现了“保护草地生态,增加牧民收入”双赢的高原藏母羊生产模式。 关键词: 放牧绵羊,羔羊,生产模式,断奶重,繁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红塔区草莓生产现状,分析了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红塔区草莓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江苏省通州市粮食生产和需求情况,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特点、生产形势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几方面分析了南阳市宛城区201 7年小麦生产状况,旨在进一步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裸燕麦麸皮β-葡聚糖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产的裸燕麦麸皮为原料进行了微波提取β-葡聚糖的工艺研究,分别研究了液固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和提取pH值对燕麦β-葡聚糖提取物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12、微波功率720W、提取时间9min、溶液pH值为10的优化条件下β-葡聚糖的得率8.31%。  相似文献   

12.
2007年陕西、湖北和四川三省小麦叶锈菌苗期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0个鉴别寄主在苗期对2007年采自我国四川、湖北和陕西三省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四川省主要致病类型为THTT,出现频率为11.1%;湖北省主要致病类型为THQT、THQS、THQR、THQN和PHSP,出现总频率为61.8%;陕西省主要致病类型为PHST和FHST,出现总频率为17.1%。三省小麦叶锈菌的群体结构组成复杂。毒性基因V9、V19、V24、V38、V39、V40、V41、V42、V43和V45在三省中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小于21%,其中V9、V24和V38的毒力频率为0,说明其对应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小麦抗叶锈病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2c、V3、V3bg、VB、V11、V14a、V14b、V16、V25、V26和V33在三省中的毒性基因频率均大于70%,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为无效抗叶锈基因。毒性基因V1、V2a、V15、V19、V28和V30的毒性基因频率在三省中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的结构及其理化特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作物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作物学会自1962年起创刊《作物  相似文献   

14.
黄曦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57-62
中国人多耕地少,人地背反增减,我们必须利用生产对象和生产要素的特性,全方位开发利用空间生态位和巧妙利用时间生态位,科学组合农业生产,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对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弥补土地、资金短缺,缓解劳动力富余等带来的困扰。通过长时间的典型调查,充分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可选择性,空间布局的离散性,生产时段的可控性,市场需求的区域性和波动性,生产对象和生产要素的相互依存性和可替代性等特点,紧密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运用聚类分析,系统比较,提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不同优化模式。通过合理开发农业空龄经济生态位和科学配置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精巧耦合,将空龄生态位开发从平面拓展为立体,农业结构从时间断面调整推展为全过程优化,促使物能转换的小循环助推系统大循环,从而有效增强物能转换的功放效应,提高了系统生产力。空龄生态位开发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耦合,突破了静止的、孤立的空间开发和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落后方法,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中国生态农业持续、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及调控作用,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生长素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主要包括: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及生长;促进细胞分裂、伸展和分化进而促进植物茎的伸长;促进花芽萌发及影响花的形态建成和衰老;促进果实的发育和单性结实,影响果实增大和果实成熟;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种子胚的形成等。除此之外还对生长素运输的生理特点、运输机制和信号转导机制等进行了梳理,了解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顶端优势、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向性反应、形态建成等方面。同时还提出了生长素在网络信号调控和各器官量的分配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旨在明确不同肥料种类及其相互配合追施提高花生产量的效应,确定适宜的追施肥料种类和相互配施方法,为花生科学追肥实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覆膜滴灌条件下,于花针期设置追施氮、钙、硼肥及其相互配施处理,探究膜下滴灌追施氮、钙和硼肥及其配合施用对花生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施氮、硼、钙肥及其配合施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SOD和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含量,延缓衰老;增加花生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产量。但单独追施氮、硼、钙肥效果不如氮、硼、钙肥配合施用,其中以配合追施氮硼钙肥和氮钙肥提高光合性能和保护酶活性的效果最好,增产幅度最大,分别比不追肥的对照增产26.51%~27.91%和22.15%~22.18%。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现代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万云  李韬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166-166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结果,综述了核辐射诱变、激光诱变、航天诱变、离子束诱变、细胞与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与转基因等七种现代高新育种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其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指出上述七种育种新技术是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提高诱变频率,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与多抗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展望了这些高新育种技术在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青浦国家气象站1968—2018年气象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青浦区蓝莓花期、果期和成熟期不同等级旱涝发生频率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浦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2℃,气温上升明显,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蓝莓不同生育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仅在果期有减少趋势,其余生育期均增加。(2)青浦区旱涝的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总体较为湿润,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相对偏旱。不同季节的旱涝变化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各季有一定的干湿交替状态;20世纪80年代,春冬仍呈干湿交替,夏秋总体较为湿润;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春夏秋由湿润化向干旱化转变,冬季则由干旱化向湿润化发展;20世纪10年代,夏秋冬三季呈湿润化趋势,春季多干湿交替。(3)蓝莓3个主要生育期花期、果期和成熟期发生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7.5%、25.5%和21.6%,湿润频率分别为29.4%、27.5%和27.5%。研究认为,青浦区蓝莓花期和果期有干旱化发展趋势,成熟期则向湿润化发展,整体上湿润发生频率多于干旱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P-Zn配比对小麦幼苗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P水平(0,0.6,3.0 mmol/L)和3个Zn水平(0,3,30 μmol/L)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生长及Zn、Fe、Cu、Mn营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麦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P、Zn的正常供应促进了小麦生长,二者的缺乏与过量均会抑制小麦发育,且这种影响在冠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小麦苗期,Zn与Cu的吸收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供Zn则促进了Zn和Cu的转运,而Mn转运则受到了抑制;过量供Zn时,大量Zn被转运到冠部,同时明显抑制了(Fe+Cu+Mn)的吸收总量;P的供应显著地抑制了Fe的吸收,但P的供应提高了Zn、Cu、Mn的转运率;P、Zn在对Zn与Fe、Cu、Mn间吸收竞争的影响中,Zn本身的影响要比P的影响更为明显,供Zn明显促进了小麦幼苗对Zn的吸收;在小麦幼苗冠部,Zn与Fe的竞争中,供P利于Zn的吸收,缺P则利于Fe的吸收;而Zn与Cu以及Zn与Mn间的竞争中,缺磷时利于Zn的吸收,供磷后则利于Cu和Mn的吸收.总之,小麦幼苗Zn、Fe、Cu、Mn营养中,P、Zn的不同配比会不同程度地改变Zn与Fe、Cu、Mn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外来生物入侵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问题,对各国的生态系统、环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加快,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生物入侵的威胁日益加重,若无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外来生物入侵可能会形成“生物恐怖”。本研究以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第一次大范围入侵中国为例,分析了入侵生物对中国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外来生物可能的入侵途径,剖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防控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入侵生物的入侵特点和影响,提出了完善“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加快外来入侵物种立法、管理体系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网络建设、深入推进科普宣传与教育等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