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治作用,采用叶碟法测定印楝素乳油对其成虫的拒食作用,并通过药效试验测定印楝素乳油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成虫有较强的非选择性拒食作用,且拒食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取食36 h后,浓度为6、7.5、10、15和30 mg/L印楝素的拒食率分别为55.5%、59.1%、53.4%、76.1%和63.3%,拒食率与浓度无显著相关性;但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的选择性拒食率较低,各浓度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取食36 h时,选择拒食率约20%;在田间10 mg/L印楝素溶液施药1 d和3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为26.52%和50.76%,显著高于对照组,施药9 d后,马铃薯甲虫的校正防治效果为48.86%。表明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鱼藤酮与印楝素对小菜蛾毒力最佳配比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鱼藤酮与印楝素混配后对防治小菜蛾3龄幼虫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鱼藤酮:印楝素位于7.52:2.16和7.20:3.60之间时,混配药剂表现出增效作用;当2种药剂混配比为7.52:2.16时,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最高为164.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3%印楝素乳油叶面喷雾和灌根对烟粉虱成虫寄主选择和产卵的影响。10mg/L印楝素乳油叶面喷雾和灌根48h后,寄主选择忌避率分别为82.7%和48.5%,72h后分别为91.0%和61.9%。叶面喷雾48和72h后寄主选择忌避中浓度RC50分别为0.317和0.237mg/L,灌根处理分别为10.301和4.191mg/L。叶面喷雾和灌根后72h的产卵忌避中浓度分别为1.241和5.833mg/L。在不同浓度的多选择试验中,成虫对叶面喷雾或灌根处理植株的选择性与浓度负相关。随印楝素施药浓度的增大和施药后时间的延长其忌避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21种茼蒿素类似物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筛选,对8号、12号和20号化合物进行了拒食活性测定,研究了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幼虫体壁及血细胞的影响,并进行了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幼虫的田间小区试验.21种茼蒿素类似物中,20号、16号、12号和8号等化合物的拒食活性较好.8号、12号和20号化合物对小菜蛾4龄幼虫处理后24h的非选择性AFC50分别为549.03、405.97和205.06μg/mL;选择性AFC50分别为432.57、114.34和72.32μg/mL.处理后24h,12号与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的选择性AFC50分别为398.88和280.54μg/mL,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2龄幼虫非选择性AFC50为112.76μg/mL.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血细胞数量、体壁及体壁中几丁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药后第3、5和7天,400μg/mL的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8.60%、54.93%和58.21%.  相似文献   

5.
采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烟草烟青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EC80ml/667m2和100ml/667m2对烟青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分别达93%和89.6%,且对烟草生长安全。建议在烟田烟青虫防治中推广应用,在低龄幼虫期施药。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可同时测定印楝素·阿维菌素乳油中印楝素和阿维菌素B1a的液相色谱法。该方法使用Hypersil ODS C18(250 mm×4 mm,5 μm)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印楝素λ 215 nm,阿维菌素B1a λ 240 nm),印楝素和阿维菌素B1a的回收率分别为97.5%~105.0% 和98.0%~107.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0%和1.60%,达到了简便、快速、准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印楝原产于印度,是一种常绿乔木,从印楝种子中提取的印楝素农药具有高效、广谱、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人畜等温血动物无害及对害虫天敌安全等特点,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绿色无公害生物农药。印楝素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肽,阻止表皮几丁质的形成。印楝素不影响胆碱酯酶活性,对人及其他高等动物安全。印楝素对害虫的防治广谱性强,具有拒食、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为了验证其对蔬菜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笔者用1%印楝素水分散  相似文献   

8.
树干注射吡虫啉、印楝素、乙酰甲胺磷3种药剂防治槐树槐尺蠖,均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在试验设定的施药剂量下,树干注射3种杀虫剂各自对槐尺蠖的最高防效分别为86.8%、65.2%和78.0%。吡虫啉对槐尺蠖的药效期最长,印楝素的药效缓慢且持续时间短,乙酰甲胺磷的药效最为迅速。为防治槐尺蠖,建议吡虫啉使用浓度为0.003 g/mL,1 cm胸径树干注射1 mL药剂,防治效果好,且药效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0.3%印楝素乳油不同剂量喷施处理,对甘蓝小菜蛾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甘蓝小菜蛾具有明显的防效。使用剂量13.5、18、22.5 g/hm2在田间害虫始发期喷施1次,药后3d平均防效分别为88.54%、94.62%、95.54%,药后7 d平均防效分别为91.93%、96.28%、98.16%,22.5 g/hm2处理的防效最高。使用剂量在18~22.5 g/hm2范围内,0.3%印楝素乳油防效高于对照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且持效期较长,作为一种植物源农药是理想的防治小菜蛾产品。  相似文献   

10.
印楝素对鱼的毒性及在鱼类寄生虫病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印楝素作为鱼用杀寄生虫药物开发的可能性,选用ISO推荐的斑马鱼Brochydaino rerio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的急性毒性。印楝素对斑马鱼48 h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41.9和23.3 mg/L,属中低毒鱼药。采用安全系数0.1,印楝素对鱼的安全浓度为≤2.3 mg/L。采用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鱼种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鲤鱼外周血细胞微核产生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印楝素不会诱导鲤鱼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突变产生微核,可认为其对养殖鱼类没有致突变性。在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类安全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鱼类寄生虫病——车轮虫病Trichodina sp.的防治,在鱼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印楝素对车轮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印楝素具有较好的鱼用杀虫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MZ060727-XW菌株5个浓度(3.5×104~3.5×108个/mL)对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性。在3.5×108个/mL孢子浓度下斜纹夜蛾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8.58%,3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3.84%,2龄幼虫的LC50为(1.898±0.162)×104个/mL,3龄幼虫的LC50为(3.293±0.108)×104个/mL。在3.5×104~3.5×108个/mL浓度处理下2龄幼虫的LT50依次为(6.33±0.18)、(5.16±0.16)、(4.84±0.14)d和(4.27±0.11)d,3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7.67±0.15)、(6.14±012)(、5.28±0.14)d和(4.69±0.17)d。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温度(25±2)℃,光周期L∥D=12h∥12h,相对湿度(75±10)%条件下,对蒲螨的寄生行为、其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膨腹体的发育过程以及世代生活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室内蒲螨能很好地找寻寄主并寄生。平均每头雌螨一生产雌43.31头,产雄4.82头,产子期14.06d,寿命为21.21d。蒲螨对椰心叶甲各龄期的选择性达极显著差异,最喜欢寄生蛹,选择寄生率达到96.67%;其次是5龄幼虫,寄生率为60.00%;1龄幼虫的寄生率最低,只有10.00%。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评价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抗虫性,采用液 液分配萃取和硅胶柱层析的方法,从红蓼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萃取物,测定了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拒食活性。结果显示, 乙酸乙酯萃取物比其他4种萃取物具有更高的拒食活性,在5.0 mg/mL下,24 h和48 h的拒食率分别为68.42%和62.55%。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得到13个组分,比较13个组分的拒食活性发现,组分8的活性较高,在浓度为2.5 mg/mL时,24 h和48 h的拒食率分别为77.13%和68.53%。组分8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蛋白酶、脂肪酶和α 淀粉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4种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Bb02菌株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浸虫法73.79%,涂抹法68.28%,喷雾法51.72%和浸叶法33.79%;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喷雾法57.93%,浸虫法57.24%,涂抹法55.86%和浸叶法28.28%,虽然浸虫法的校正死亡率稍低于喷雾法,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2龄和3龄幼虫以浸虫法处理僵虫率最高,分别达31.25%和29.55%;致死速度最快,LT50分别为3.62 d和4.63 d。认为浸虫法最适于室内准确评价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室内用甲维盐对棉铃虫选育20代,获得敏感性降低2.32倍的汰选种群(RP20)。分别采用甲维盐对同源对照种群(CP)和RP20的亚致死浓度LC25对应处理两种群的3龄初幼虫48 h,测定试虫在3~6龄不同龄期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GST)活性,分析酶活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两种群(CP和RP20)均随龄期的增长,CarE比活力显著增大,而GST比活力先降低后趋于稳定。(2)CK处理下,RP20与CP相比,CarE比活力在3~6龄均增大且4~6龄差异显著,而GST比活力变化较小,仅3龄和6龄显著增大。(3)与CK处理相比,甲维盐LC25处理,两种群各龄期CarE比活力均增大,且CP试虫在4龄、6龄GST比活力显著增大,在3龄、5龄无显著差异,而RP20的3龄幼虫体内GST比活力被显著抑制,在4~6龄GST比活力无明显变化。初步判断,棉铃虫对甲维盐敏感性降低与CarE比活力增大有关;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CarE活性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稻田耳叶水苋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上海地区稻田新优势杂草耳叶水苋的发生规律,对上海地区稻田中耳叶水苋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定点观察,并在室内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耳叶水苋发生周期长,有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水稻播种后第1周和第3周。水稻播种后45 d,耳叶水苋种群数量达到最大,随后,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耳叶水苋的种子在23~27 ℃条件下发芽最好。作为一种水生杂草,其种子在土壤含水量40%~60%的湿润或饱和状态下,发芽率较高,且耳叶水苋的种子对水层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即使处于10 cm水层下也可以正常萌发。耳叶水苋种子极小,其顶土能力较差,覆盖0.5 cm土层能有效抑制其出苗。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几种昆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确定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杀虫作用谱和作用方式,评价其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对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黏虫、玉米象、桃蚜、山楂叶螨、家蝇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小菜蛾3龄幼虫、黏虫3龄幼虫、菜青虫5龄幼虫、桃蚜无翅成蚜、山楂叶螨雌成螨和棉铃虫3龄幼虫48 h的毒杀活性LC50分别为228.28、306.39、307.61、0、435.90、622.17、653.00 mg/L,72 h后LC50分别为136.67、216.12、238.18、309.67、485.36、463.00 mg/L;对家蝇成虫也有较好的毒杀作用;对棉铃虫幼虫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玉米象有较强的种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桃小食心虫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于不同地点或寄主的14株球孢白僵菌进行僵虫率、在虫体上菌丝生长时间、产孢时间及单虫产孢量测定,综合评价各菌株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致病力,选择较好的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基于僵虫率、菌丝生长时间、产孢时间及单虫产孢量4个指标,筛选出 3 株具有较强致病力的优良菌株Bb7、Bb9和Bb14;在孢子浓度为1.0×107 孢子/mL时,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3.33%、77.78%和80.00%, LT50分别为8.45、7.49、8.42 d;LC50分别为1.76×105、3.03×106、2.10×105孢子/mL。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黄皮植株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皮植株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等有一定的活性;在10 mg/mL的浓度下,黄皮果核、树皮、枝叶和花索的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8.83%、84.61%、72.23%和50.11%;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EC50为4.34 mg/mL。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组分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活性研究表明,氯仿层的活性最高,抑制率为86.11%。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EC50为2.37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