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饲料》2021,30(6)
本试验旨在研究矿物元素和酸化剂不同组合对饲粮电解质平衡(dEB)、pH和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腹泻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23日龄断奶仔猪18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试验组Ⅰ饲粮使用无机矿物元素,其余两组使用有机矿物元素,同时试验组Ⅰ和Ⅱ饲粮添加4 kg/t酸化剂和2.5 kg/t氧化锌,试验组Ⅲ添加2 kg/t酸化剂,正式试验期28天。结果表明,试验组Ⅱ和ⅢdEB1值和dEB2值均高于试验组Ⅰ,其中试验组ⅢdEB2值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组Ⅱ饲粮pH最低,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试验组Ⅲ相比,试验组Ⅱ仔猪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平均日增重有提高的趋势(P=0.063),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在饲粮中使用有机矿物元素替代无机矿物元素并添加4 kg/t的酸化剂和2.5 kg/t的氧化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断奶仔猪饲粮电解质平衡,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仔猪腹泻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粮离子平衡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6.4±0.20)kg的400头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断奶仔猪,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饲粮离子平衡(dEB)为0 mEq/kg饲粮,T1组饲喂饲粮离子平衡(dEB)为80 mEq/kg饲粮,T2组饲喂饲粮离子平衡(dEB)为160 mEq...  相似文献   

3.
以银香麻鸡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日粮电解质平衡值(dEB值)对银香麻鸡血清总蛋白及血浆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将400只仔鸡随机分成8组,每组50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其余为试验组。整个试验期分成预试期和正试期两个阶段,在正试期的大鸡阶段(61~98日龄)各试验组设定不同的dEB值,试验结果表明:(1)当dEB值为250mmol/kg时,可以明显地提高血清总蛋白浓度,同时还可以降低血清尿酸含量。(2)当dEB值为250~300mmol/kg时,可显著提高血浆中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的含量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的总量(P<0·05),而且在饲粮dEB值为250mmol/kg时,赖氨酸和精氨酸平衡程度最佳。  相似文献   

4.
《养猪》2021,(5)
为研究饲粮离子平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60头二元杂种母猪[长白×大白,平均体重(274.3±4.95) kg,平均胎次(3.6±0.68)],按体重和胎次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饲粮离子平衡(dEB)为160 mEq/kg的妊娠饲粮(配种当天至分娩)+饲粮离子平衡(dEB)为200 mEq/kg的哺乳饲粮(分娩至断奶),T1组饲喂饲粮离子平衡(dEB)为300 mEq/kg的妊娠饲粮(配种当天至分娩)+饲粮离子平衡(dEB)为200 mEq/kg的哺乳饲粮(分娩至断奶)。每组8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试验期140 d。结果表明:1)试验处理对初生窝重、平均初生重、母猪哺乳期平均采食量、哺乳仔猪平均日增重、断奶-发情间隔、背膘厚度和背膘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2)对照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数、断奶窝重、平均断奶重显著高于T1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与妊娠期饲粮离子平衡为300 mEq/kg比,饲粮离子平衡为160 mEq/kg显著提高了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数、断奶窝重和平均断奶重。  相似文献   

5.
试验共采用20kg 左右的杜×(大×长)仔猪48头 ,均分为6个处理组。1~6处理组饲粮电解质平衡值(dEB)分别为50、150、200、250、300和400meq/kg,研究了dEB对20~50kg 生长猪生产性能、腹泻率、饮水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日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28.4℃和34.6℃的高温环境中 ,dEB对猪的生产性能、腹泻率及血液中钠、钾离子浓度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 ,但显著影响其饮水量(P≤0.01)、碳酸氢根离子(P≤0.05)、碱储(P≤0.01)、pH值(P≤0.01)、二氧化碳浓度(P≤0.1)和血清尿素氮(P≤0.1)。就机体酸碱平衡和氮代谢、抗酸中毒能力而言 ,生长猪饲粮dEB值以300meq/kg 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我国常见典型仔猪日粮的系酸力(acid-binding capacity,ABC)和电解质平衡(dietary electro-lyte balance,dEB)进行调研,为合理配制仔猪日粮提供必要参考。选取了6个省份18个有代表性的大型饲料企业断奶仔猪饲料的pH、ABC、Na、K、Cl百分含量状况进行调研,并计算了dEB值。结果表明:断奶仔猪日粮pH、ABC、Na、K、Cl百分含量及dEB值分别为(5.91±0.42)、(37.72±8.64)mmol/100g、(0.32±0.34)%、(0.83±0.27)%、(0.77±0.85)%及(132.58±86.93)mEq/kg DM,不同饲料企业间的各项指标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酿酒酵母培养物对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60头健康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按照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划分区组,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酵母培养物成分;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在饲喂基础饲粮基础上,按照150 g/d·头和300 g/d·头的剂量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结果表明,饲粮添加酵母培养物可以显著提高泌乳早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而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P0.05)。饲粮添加酵母培养物对乳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300 g/d·头的添加剂量显著提高了乳脂率和乳蛋白率(P0.05)。饲粮添加酵母培养物显著提高了泌乳早期奶牛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随着酵母培养物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饲粮添加300 g/d·头的酵母培养物显著提高了泌乳早期奶牛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综上所述,泌乳早期奶牛饲粮中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采食量、改善泌乳性能,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本试验中以300 g/d/头的饲喂量具有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复合酶制剂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胎次[(2.30±0.06)胎]、产奶量[(37.00±0.03)kg/d]、泌乳天数[(90±0.15)d]相近的9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3头。采用3×3拉丁方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0和20 g/(头·d)的复合酶制剂,进行3期动物试验。每期21 d,其中14 d为预试期,7 d为采样期。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10 g/(头·d)的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奶牛瘤胃液中丁酸的浓度(P0.05),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和其他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 g/(头·d)的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奶牛对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P=0.06);3)饲粮中添加10和20 g/(头·d)的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P0.05),且10 g/(头·d)组的4%校正乳(4%FCM)产量、乳脂产量和乳糖产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85(P0.05)、0.49(P0.05)和0.32 kg/d(P0.05);4)复合酶制剂的添加未对奶牛血清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综上,饲粮中添加10 g/(头·d)复合酶制剂能够显著提高泌乳奶牛的产奶量、乳脂产量和瘤胃液丁酸浓度,且饲喂效果优于添加量为20 g/(头·d)时。综合考虑,泌乳奶牛饲粮中复合酶制剂的推荐添加量为10 g/(头·d)。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粮中用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cv.Minmu 6)鲜草代替等量干物质羊草(Leymus chinensis)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品质的影响,选用24头胎次一致(1胎)、产奶量相近(15kg左右)的荷斯坦奶牛,设置6个处理,各处理间饲粮中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的重量分别为:0(CK)、7.50、15.00、22.50、30.00和37.50kg。试验期40d(预试期10d,正试期30d)。结果表明,1)夏季30~37℃条件下,在中低产奶牛饲粮中使用7.5~37.5kg杂交狼尾草鲜草替代羊草干草,各处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2)从试验前、后产奶量的对比来看,与全干草的对照组相比,给饲鲜草的试验组产奶量相对更稳定。3)饲粮中供给22.5kg杂交狼尾草鲜草时,每100g牛乳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为15.88mg,比CK增加了43.41%(P0.05)。由此可知,夏季高温条件下,在奶牛饲粮中供给杂交狼尾草鲜草有助于稳定产奶量,并提高部分试验组乳中α-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硒源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45头产奶量、胎次、泌乳日龄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硒的基础饲粮,无机硒(SS)组饲喂基础饲粮+0.3 mg/kg亚硒酸钠,有机硒(SO)组饲喂基础饲粮+0.3 mg/kg蛋氨酸硒羟基类似物。试验期91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硒对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SO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SS组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3)各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SO组有机物、粗蛋白质及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SS组有机物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硒添加组的抗氧化性能和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而且SO组的效果明显优于SS组。  相似文献   

11.
1问题的提出产褥热是奶牛由于分娩和泌乳而引起的低血钙症,它在奶牛生产实践中发生率相当高,给奶牛健康、产奶量和企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产褥热及亚急性低血钙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目前效果明显的防治方法是给产犊前3~5天的经产怀孕母牛饲喂阳离子(钾)含量低、阴离子(氯)浓度高的日粮,以提高血液中游离钙浓度,这种日粮通常称为阴离子日粮。一般要求日粮离子平衡(DCAD)达到每千克日粮干物质-100~-150毫克当量。然而,分娩前奶牛的日粮普遍偏碱性,且由于大多数饲料原料的离子平衡为正值或接近零值,所以,完全利用…  相似文献   

12.
对泌乳母牛和产蛋母鸡的研究表明,日粮电解质平衡(dEB)得到改善会对代谢产生有益影响(即:减少乳热症,改善蛋壳质量)。对泌乳母猪电解质平衡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在泌乳母牛那样的程度。关于提高泌乳母猪性能的研究一直都集中在日粮氨基酸水平、日粮能量含量、饲料加工技术、日粮纤维水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水平以及各种饲料添加剂等等的测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与淀粉比值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试验整理了27篇有关奶牛碳水化合物营养的研究,共计123个处理,运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饲粮NDF、淀粉含量以及NDF与淀粉比值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饲粮NDF和淀粉含量,饲粮NDF与淀粉比值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R2=-0.799,P<0.01)、产奶量(R2=-0.730,P<0.01)、乳脂率(R2=0.664,P<0.01)和乳蛋白率(R2=-0.788,P<0.01)的相关性更强;饲粮NDF与淀粉比值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2)、产奶量(P<0.01)、乳脂率(P<0.01)、乳蛋白率(P<0.01)、乳蛋白产量(P<0.01)和乳糖产量(P<0.01)存在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饲粮NDF与淀粉比值每增加1,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产量分别降低0.81、1.36、0.06和1.50 kg,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增加0.11%和0.07%。M eta分析结果表明,饲粮NDF与淀粉比值可作为反映奶牛饲粮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营养评价指标,用于指导奶牛的生产和调控乳成分的组成。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与淀粉比值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试验整理了27篇有关奶牛碳水化合物营养的研究,共计123个处理,运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饲粮NDF、淀粉含量以及NDF与淀粉比值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的相关性,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饲粮NDF和淀粉含量,饲粮NDF与淀粉比值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R2=-0.799,P0.01)、产奶量(R2=-0.730,P0.01)、乳脂率(R2=0.664,P0.01)和乳蛋白率(R2=-0.788,P0.01)的相关性更强;饲粮NDF与淀粉比值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2)、产奶量(P0.01)、乳脂率(P0.01)、乳蛋白率(P0.01)、乳蛋白产量(P0.01)和乳糖产量(P0.01)存在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饲粮NDF与淀粉比值每增加1,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产量分别降低0.81、1.36、0.06和1.50 kg,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增加0.11%和0.07%。M eta分析结果表明,饲粮NDF与淀粉比值可作为反映奶牛饲粮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营养评价指标,用于指导奶牛的生产和调控乳成分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三聚氰胺对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并探讨饲粮中三聚氰胺在牛奶中的残留规律。试验选择9头泌乳中期[泌乳日龄(DIM)为(160±21)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添加0.1%(MEL1组)、0.5%(MEL2组)和1.0%(MEL3组)三聚氰胺的饲粮(干物质基础)。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三聚氰胺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脂、乳蛋白和乳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乳中尿素含量随着三聚氰胺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乳中三聚氰胺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在MEL1、MEL2和MEL3这3个组的含量分别为5.48、28.32和51.96mg/L,乳中三聚氰胺产量分别为66.00、420.05和745.20 mg/d。饲粮中三聚氰胺向乳中转化的效率在3个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转化率为(0.51±0.10)%。在停喂三聚氰胺后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迅速降低,在停喂后第3天三聚氰胺残留量均低于0.05 mg/L。综合本试验结果可知,泌乳奶牛日粮添加三聚氰胺可显著提高牛奶中三聚氰胺残留量,但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奶牛饲养者应知道以青贮料为主的冬季饲粮中缺少瘤胃可降解蛋白(RDP)。爱丁堡大学对奶牛进行的血液分析和性能测定表明,冬季奶牛饲粮缺少RDP,但对青贮料直接进行测定则测不出短少RDP。在初冬时节奶牛的产奶量比预计的少5~10%,可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全棉籽比例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选择8头泌乳早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胎次、产犊日期接近,健康无疾病),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分别饲喂含5%、10%、15%全棉籽的试验饲粮.每期试验28 d,其中预试期为7d,正试期为21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全棉籽比例的增加,奶牛产奶量有提高趋势(P>0.05),校正乳产量极显著提高(P<0.01).全棉籽极显著地提高了奶牛的乳脂率(P<0.01),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非脂固形物率无显著影响(P>0.05).全棉籽极显著降低了饱和脂肪酸( SFA)的含量(P<0.01),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P<0.05或P<0.01);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长链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或P<0.01).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全棉籽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优化乳脂脂肪酸组成,改善乳脂品质,并以10%为泌乳早期奶牛最佳饲粮全棉籽比例.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乳腺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选用健康且胎次、体重[(554±21)kg]、泌乳期[(120±4)d]和产奶量[(24.30±1.47)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头。3组奶牛饲喂不同模式的饲粮,即以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MF组)、营养水平约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1组)和粗饲料比例等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2组)。试验期90 d,分3期进行,每期30 d,在每期的最后2 d采集饲粮样、乳样和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日乳脂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MF组的产奶量和日乳脂产量均显著高于CS1组和CS2组(P0.05),而CS1组则显著高于CS2组(P0.05);MF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CS1组(P0.05)。2)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动、静脉血浆中C16∶0、C18∶0、C18∶2cis-6、C18∶1 cis-9和总长链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血流量造成了显著的影响(P0.05),呈现出CS1组MF组CS2组。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动脉对总长链脂肪酸的供给量,表现为MF组和CS1组显著大于CS2组(5 629.51、6 605.02 g/d vs.3 878.91 g/d)(P0.05)。4)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率,表现为MF组和CS2组显著高于CS1组(10.99%、10.84%vs.7.39%)(P0.05)。5)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量,表现为MF组(618.69 g/d)CS1组(487.87 g/d)CS2组(420.56 g/d),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揭示了在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增加精料浓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奶牛乳腺对长链脂肪酸的摄取。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究辣木梗叶替代基础饲粮中50%苜蓿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浆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8头产后100~150 d,经产,体重、胎次、产奶量相同或相近的健康的荷斯坦奶牛,每4头为1组分为2组进行交叉试验。试验(A)组饲喂用辣木梗叶替代基础饲粮中50%苜蓿的试验饲粮,对照(B)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分2期进行,每期18 d,其中前15天为预试期,后3天为试验期。采集血样及奶样,并记录干物质采食(DMI)量和产奶量。结果表明:1)与B组相比,A组奶牛的DMI显著增加(P0.05),产奶量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且显著提高了乳蛋白率、乳蛋白产量和乳总固形物含量,有降低乳体细胞数的趋势(0.05≤P0.10);2)A组奶牛血浆中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有下降的趋势(0.05≤P0.10);3)与B组相比,A组显著提高了奶牛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抑制羟自由基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浆中免疫球蛋白G(Ig G)的含量(P0.05)。因此,辣木梗叶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预防乳房炎的发生,改善奶牛血浆生化指标,提高奶牛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可作为优质粗饲料应用于奶牛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电解质平衡对断奶至2月龄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200只断奶新西兰肉兔,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饲喂不同饲粮电解质平衡值(分别为-150、0、200、350和500 mEq/kg)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3 d.结果表明:饲粮电解质平衡显著或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