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萌发,以及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萌发、附着胞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0分别为1.81、3.35和37.01、136.21 μg/mL;在48.01 μg/mL DZP8处理下,菌核形成率仅为39.21%,形成时间比 对照延迟216 h,干重比对照减少81.37%;33.51μg/mL DZP8显著抑制菌核的萌发;160.08 μg/mL DZP8处理下稻瘟病菌产孢量仅为对照的9.29%,20.14 μg/mL DZP8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5.16%,对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则可达100%.  相似文献   

2.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萌发,以及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萌发、附着胞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0分别为1.81、3.35和37.01、136.21g/ml;在48.01g/mlDZP8处理下,菌核形成率仅为39.21%,形成时间比对照延迟216h,干重比对照减少81.37%;33.51g/mlDZP8显著抑制菌核的萌发;160.08g/mlDZP8处理下稻瘟病菌产孢量仅为对照的9.29%,20.14g/mlDZP8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5.16%,对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则可达100%  相似文献   

3.
选用10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和40%福星乳油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2.217 μg·mL-1、2.234 μg·mL-1和3.633 μg·mL-1、2.656 μg·mL-1;10%世高和10%井冈霉素抑制效果相对较差.同一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抑制效果不同,10%世高对厚垣孢子的EC50为5.612 μg·mL-1,对分生孢子的EC50为20.227 μg·mL-1;而43%好力克对两种孢子的EC50分别为11.659 μg·mL-1和7.185μg·mL-1.  相似文献   

4.
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丝干重法测定新型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抗真菌霉素702和制霉色基素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水稻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Cav.)、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4种水稻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和毒力.结果表明,抗真菌霉素702和制霉色基素对4种水稻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50 μg/mL抗真菌霉素702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菌核病菌、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00.00%、100.00%、91.72%和68.06%,EC50分别为7.00、10.30、14.41、26.71 μg/mL,EC90分别为13.20、17.66、27.67、128.28μg/mL.13 μg/mL制霉色基素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菌核病菌、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8.20%、100.00%、100.00%和79.17%,EC50分别为1.47、1.91、2.37、0.20 μg/mL,EC90分别为41.05、3.92、4.34、135.54 μg/mL.总体上,制霉色基素对4种水稻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强于抗真菌霉素702.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分生孢子高产突变菌株A2588的T-DNA插入突变基因,解析该基因在稻曲病菌分生孢子形成中的功能,为进一步揭示稻曲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A2588的产分生孢子能力、孢子萌发率、菌丝直线生长能力和热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利用hiTAIL-PCR、RACE和半定量PCR等方法克隆T-DNA插入突变基因,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DNA插入导致分生孢子产量提高的分子机理。【结果】与稻曲病菌野生型菌株70-22相比,突变菌株A2588在PS培养液中产生数量为10倍以上的分生孢子,在MM培养液中产生数量约20倍的分生孢子,其在PS培养液中培养的菌球较为致密;在PSA和MM固体培养基上A2588产孢周期较短,孢子萌发率较低,虽然菌丝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但热处理后菌丝不能恢复正常生长速率。hiTAIL-PCR和RACE法克隆了A2588中T-DNA侧翼基因,并利用RT-PCR检测侧翼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DNA侧翼基因spo76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T-DNA可能插入至spo76的启动子区域,从而破坏了该基因启动子的部分功能。【结论】稻曲病菌突变菌株A2588中,T-DNA插入导致spo76启动子功能部分缺失,spo76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使A2588产孢周期缩短,并产生更多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菌孢子形成的培养技术及人工接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ke.Tak)二代菌种转接在大米培养基上,培养70天后产生厚垣孢子。光照对厚垣孢子产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光暗交替的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较多厚垣孢子,在26℃黑暗条件下,稻曲病菌可以在 PD、PS、PW、YPPD 培养液中产生分生孢子。稻曲病菌菌核在沙培条件下萌发并可产生成熟的子囊孢子。利用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悬浮液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嘧菌酯及SHAM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和作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明确嘧菌酯对4种病原真菌的活性及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的协同增效作用,探讨嘧菌酯抑制菌丝呼吸的作用机理及旁路氧化的作用。【方法】测定嘧菌酯单独使用或和SHAM协同使用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及对其它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利用氧电极溶氧仪测定嘧菌酯及SHAM对4种病原真菌菌丝呼吸耗氧的影响。【结果】嘧菌酯对辣椒炭疽病菌(辣椒炭疽)、黄瓜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对辣椒炭疽病菌、黄瓜灰霉病菌和稻瘟病菌的孢子萌发、孢子产生,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菌核生成有抑制作用以及对辣椒炭疽病菌和稻瘟病菌的黑色素形成稍有延缓作用。SHAM对嘧菌酯毒力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菌丝耗氧率测定表明嘧菌酯在作用的初始阶段对4种病原真菌的菌丝呼吸均有抑制,抑制作用随药剂浓度提高而增强。随处理时间延长,菌丝恢复呼吸且呼吸作用的恢复不受SHAM抑制。【结论】延长处理时间情况下嘧菌酯丧失对菌丝呼吸耗氧的抑制作用,不是旁路氧化作用引起的,而是存在其它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了486株细菌。采用平板测定法和微培养离体测定试验获得12株对稻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B4,B8,B18,B31,B34,B73和B74等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培养液100%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经鉴定该组拮抗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1,B43和B44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抑制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48和B59为链霉菌,对稻瘟菌的抑菌带明显,但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环唑处理下水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与抗瘟性的相关性。【方法】室内抑菌活性测定三环唑对稻瘟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温室不同时间点接种稻瘟病菌后施用三环唑,测定其防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水稻受三环唑处理后不同时间点诱导抗性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三环唑对水稻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无显著抑制作用;接种稻瘟病菌24 h后施用三环唑,仍然能够获得87.2%的防治效果。RT-q PCR结果表明,三环唑能够诱导水稻防卫反应基因Os NH1-1、Os PR1a和Os PR10的表达,进一步选取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的关键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茉莉酸途径的关键基因Os LOX和Os AOS2的表达受到三环唑显著诱导。【结论】三环唑防治稻瘟病并非仅仅抑制了黑色素的合成,三环唑对水稻具有诱导抗性作用,三环唑主要通过茉莉酸途径起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和评价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WP)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作用效果及生防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湿重法测定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毒力作用;采用盆栽实验观察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对纹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对离体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EC50、EC90分别为3.465 4μg/mL和14.122 4 μg/mL,13.624 9μg/mL和40.725 9μg/mL,117.140 3 μg/mL和380.522 1 μg/mL.该粉剂对水稻感染纹枯病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但基本上无治疗作用.结论:0.3%农抗702可湿性粉剂具有应用防治纹枯病,兼防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潜力,是潜在的井冈霉素替代性农药.  相似文献   

11.
Three strains of Trichoderma spp. TV112, TX003, TY009 obtained from previous experiments could inhibit the sclerotial formation of two strains of Rhizoctonia salani AG1 (-1A) isolated from the rice paddies in Hanzhou of China. However, it is unclear if there are the antagonism and mycoparasitism of the Trichoderma strains tested against the mycelial growth of R. solani .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the Trichoderma strains to inhibit the mycelial…  相似文献   

12.
较系统地比较了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和菌核颜色、菌核数量和菌核在培养皿的分布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的菌核最多,在Richard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WA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极少或无;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而小麦纹病菌枯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5~30℃,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3种纹枯病菌菌株对供试碳源中的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能很好地利用,但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对甘露醇的利用能力最差,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乳糖的利用能力最差;硝酸钾、亚硝酸钠、硫酸铵、脲和L-亮氨酸5种氮源对3种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菌核的形成有显著影响;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pH 4~10时均可生长和形成菌核,pH 6时生长最快、形成菌核较多。试验结果还表明,光照对3种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对菌核数量和颜色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A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真菌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A产生的抗真菌蛋白的性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硫酸铵沉淀菌株A发酵液获粗蛋白;采用DE5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对粗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对具抗真菌活性的纯化组分采用MALDI-TOF-MS进行结构分析;以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为...  相似文献   

14.
培养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12种培养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方面,水稻纹枯病菌在稻草煎液琼脂、水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而在牛肉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最差;在菌核形成方面,理查琼脂培养基最有利于菌核的形成,表现为菌核数量最多,质量最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阿米西达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毒力作用进行了测定,其中阿米西达的嘧菌酯含量为25%,供试水稻稻瘟病菌93个.实验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3个供试稻瘟病菌菌株EC50值2.18 ~11.3μg·mL-1,抗药性监测的敏感基线值为4.64μg·mL-1.在药剂浓度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协同作用的药剂组合,为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和开发增效组合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常用杀菌剂原药(包括嘧菌酯、啶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8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2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丙环唑·肟菌酯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协同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可溶性蛋白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和过氧化物酶(POD)试剂盒等评价杀菌剂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2019年8月进行田间试验,评价250 g/L丙环唑EC、50%肟菌酯WDG及组合(250 g/L丙环唑EC与50%肟菌酯WDG有效质量比1:5)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10种杀菌剂原药对水稻纹枯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为0.20~1.61 μg/mL,除唑菌酯和醚菌酯对纹枯病菌的毒力相对较弱外,其余8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小于1.00 μg/mL,以吡唑醚菌酯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0.20 μg/mL。丙环唑原药与肟菌酯原药按有效质量比1:10、1:5和5:1组合时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其中以1:5组合时协同作用较明显,EC50为0.24 μg/mL,共毒系数(CTC)为393.41;用该组合处理水稻纹枯病菌后,能提高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抑制蛋白的合成,降低SOD和POD活性。田间喷施250 g/L丙环唑EC与50%肟菌酯WDG组合后21 d,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94.08%,高于单剂250 g/L丙环唑EC(88.79%)和50%肟菌酯WDG(92.72%)处理。【结论】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可极大减少药剂使用量,具有开发成水稻纹枯病增效组合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观察外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北美车前、胜红蓟和鸡眼草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大狼把草提取物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大狼把草25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北美车前、胜红蓟和5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胜红蓟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0.80%、48.08%和63.64%。250~1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和250~2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根长以及250~5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和250~2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苗高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32.99%、54.45%、11.55%和18.12%,而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其幼苗根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抑制率为22.32%。1 0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和2 00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北美车前幼苗根长以及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其幼苗苗高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19.96%、33.10%和23.15%。25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和1 00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胜红蓟幼苗根长以及2 00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其幼苗苗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0.92%、40.80%、11.31%和11.65%。250~2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鸡眼草幼苗根长和苗高以及1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其幼苗干重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34.96%、18.93%和20.89%,1 0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其幼苗根长以及2 0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其幼苗苗高和干重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8.11%、12.40%和27.29%。  相似文献   

18.
10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防治高效的生物源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生孢子萌发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测定了10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及其在苹果离体枝条上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0种供试生物源药剂对腐烂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除3%中生菌素WP外,其他9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优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其中,300亿·g-1解淀粉芽孢杆菌WP、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WP和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最强,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0.69、0.89、1.88、0.19、0.039μg·mL-1和0.064μg·mL-1。其次为0.5%氨基寡糖素AS、3%中生菌素WP、5%香芹酚AS、0.5%小檗碱AS和0.4%蛇床子素SL 5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EC50为26.06~290.7μg·mL-1,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为8.29~136.0μg·mL-1。而0.3%苦参碱EC和2%农抗120AS对菌丝生长的EC50均>2 000μg·mL-1,显著>其他几种药剂,室内毒力最差。离体枝条保护试验结果表明,300亿·g-1解淀粉芽孢杆菌WP、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WP、0.5%氨基寡糖素AS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强,其室内防效均>85%,而0.3%苦参碱EC和2%农抗120AS保护作用最差,其室内防效与其他药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300亿·g-1解淀粉芽孢杆菌WP、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WP、复合微生物菌剂和0.5%氨基寡糖素AS 4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替代生物源杀菌剂。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蜡蚧轮枝菌VL17分生孢子耐热力及其孢壁疏水蛋白(FA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膏为氮源时孢子表现出较强的耐热力,残存指数(Is)分别为0.72和0.69;而麦芽糖为碳源,酵母浸膏为氮源时,FAE蛋白含量高达28.7μg·mg-1和24.7μg·mg-1;培养基中添加50μg·mL-1Mn2+时所产孢子的耐热力最强,Is为0.68,而Zn2+浓度50μg·mL-1的培养基所产孢子FAE蛋白的含量最高,为19.9μg·mg-1;培养基pH值在6~7时所产孢子的耐热力及FEA蛋白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Is值为0.51,FAE含量为24.3μg·mg-1;30℃培养条件下所获孢子的耐热力显著高于常温所产孢子,Is值为0.57,但FAE蛋白含量较常温所产孢子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杀菌剂复配剂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抑制活性。文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接种量、发酵培养时间对抑菌物质的影响及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混配剂的病菌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种子液最适接种量为0.125%(V/V),最适发酵时间为96 h。生防菌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番茄早疫病菌EC50分别为3.774和0.943μL·m L-1。番茄早疫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较高,其中咪鲜胺对病菌EC50达0.095μg·m L-1。发酵上清液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主要表现为相加和增效作用,其中以8.2比例混配毒性比最高为1.26。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早疫病防治措施更新和研制新配方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