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掌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植被类型,采用样线、样方、文献查阅和标本鉴定的综合方法,系统分析了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植被类型。得出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可划分为10个群丛:稠+千金榆林、小叶稠+巴山木竹林、铁橡树+铁杉林、红茴香+异叶花椒、三条筋+山楠林、油茶+棕榈林、飞龙掌血+红枝柴、马尾松+胡枝子林、尾叶冬青+南蛇藤林、杉木林。因此茅坪地区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群丛类型多样,分布范围较广,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设置在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101个固定样地土壤分析结果,按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等8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基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对不同森林土壤的综合肥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的A层土中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项指标含量与森林植被类型呈正相关趋势且高于B层,B层土随不同基岩不同而有所变化,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大于基岩;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肥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针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类。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类型对坡面产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2005~2006年对重庆缙云山4个天然林地径流场和农地径流场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①森林植被在一定范围内对坡面径流量有削减作用,前期降雨对坡面径流有影响;②坡面径流峰值与暴雨峰值呈一一对应关系,马尾松和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幅度较小,楠竹林和常绿阔叶灌丛变化较大;③地下径流深与降雨量呈一一对应关系,地下径流深与降雨量关系反映出前期降雨对地下径流量的影响;④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冠丛地下径流峰值的总体趋势是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楠竹林和农地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南岭山地中,西段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性、主要植被类型。所包含的热带区系成分及植被的垂直分布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对这一植被区中,西段在湖南境内的北部界限作了论述和讨论的同时,分析和比较了南岭东、中、西段的特点和差异。认为南岭各段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基本相同。因而应是一个自然的植被区,东段和西段的主要区别在于:西段受云贵高原和华中植物区系的影响较大,在植被的种类组成上差异明显;西段中山落叶阔叶树种类和温带植物区系成分比较丰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范围较广。而越向东移,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愈广,华南区系成分愈多。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将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2个群系,其中以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3个植被型为主。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阐述了各个群系,总结概括了天门山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6.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研究,该区植被属于华中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在森林分区上为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属三峡武陵山雪峰山林区。主要类型有:低山针叶林、中山针叶林、中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草句。在分类系统上采用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一植被型(Vegetation type)一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type)一植物群系(plant formation)一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为分类等级,共分为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包括50个主要群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析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地区典型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讨可见的地上植物群落和未知的地下真菌群落结构间的关联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在植被类型间的差异,FUNGuild对真菌进行功能预测,并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细根性状和叶性状间的关系。[结果]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门,undefined saprotroph、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病原菌、内生真菌、寄生性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为主要功能类群。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的显著差异功能类群分别是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真菌群落组成在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真菌多样性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在亚高山矮林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ABT分析表明,根碳含量是影响真菌丰富度的首要因子,叶干物质含量是影响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调查,对昆明市松花坝水源区的森林植被类型及水源涵养量进行了研究,认为:松花坝水源区的植被类型以滇石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栓皮栎、旱冬瓜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云南松和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以及灌木林以及人工华山松林、云南松林、旱冬瓜以及圣诞树林等。松华坝水源区的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显著,通过估算松花坝水源区每年的水源涵养量为37.96×107m^3。  相似文献   

9.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了各个森林类型乔木层林分密度、物种种类、优势树种、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落叶矮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5种森林类型,生物量变化不大;而在海拔1000m以上的3种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生物量下降,物种则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的壳斗科植物十分丰富,在森林植被的阔叶林中具有重要地位。重庆市有壳斗科植物6属55种,属种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7%、17.7%、66.7%、6.1%。其生活型均为乔木,属Raunkiare生活型系统的中高位芽植物(高8-30m),其中常绿乔木37种,落叶乔木18种。空间分布以娄山山系最多,达41种,大巴山区31种,渝东南武陵山区20种,渝中平行岭谷区10种,渝西方山丘陵区6种。垂直分布海拔1200m以下的8种,1200m以上的20种,1200m上下都有的27种。以壳斗植物为建群种的阔叶林有3个植被型15个群系,即常绿阔叶林6个群系,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3含群系,落叶阔叶林6个群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根据广东和广西(两广)地区森林类型分布图、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数据库以及中国日值格点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线性模型预测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年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年土壤呼吸速率为常绿阔叶林864.18 gC/m~2/yr>其他森林811.03 gC/m~2/yr>针叶林791.43 gC/m~2/yr>灌木林780.18 gC/m~2/yr>落叶阔叶林758.80 gC/m~2/yr>竹林731.49 gC/m~2/yr>针阔混交林684.91 gC/m~2/yr。两广地区森林年土壤呼吸通量为204.41 TgC/yr,其中常绿阔叶林最大,为77.41 TgC/yr,针叶林次之,为56.81 TgC/yr,具体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他森林,顺序与各种森林类型面积大小一致。各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通量主要与森林面积有关,森林面积越大土壤呼吸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M apInfo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塞罕坝地区不同地貌下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深入探讨了森林景观的林分类型、起源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塞罕坝山地的斑块密度、边缘密度、破碎度,分别都高于沙地和曼甸,但山地的景观多样性低于曼甸和沙地。森林景观以落叶针叶林面积最大,为38 306.7 hm2,其次是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别为16 470.5hm2,9 455.5hm2,灌木林和混交林面积最小。曼甸以落叶针叶林景观优势度最高,且多为落叶松人工纯林;山地以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景观优势度较高,其中,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树种以桦树为主;沙地以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优势度较高,其常绿针叶林多为人工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13.
湖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干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1种主要植被类型。在各种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特有的干扰体系。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和经营中,要利用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合理择伐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增益性人工干扰,坚决阻止过渡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等破坏性人工干扰。应参照以自然林窗干扰,采用择伐方式经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而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地势、坡度、土壤、水热条件等原因,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但其多样性测度指标除物种丰富度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坡度不是影响卧龙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不同的坡向其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西>北>东>南,物种多样性指数H'、D呈现西>南>北>东的递降格局,均匀度指数Jsi呈现南>西>东>北的递降格局.在不同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且42.9%群落中乔木层大于灌木层、64.3%群落中乔木层大于草本层、92.9%群落中灌木层大于草本层,落叶针叶林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但其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层.在同一或不同生长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群落种类组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并推断群落的演替趋势.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主要为马尾松、柏木等针叶树种,短柄袍栎、栓皮栎等落叶阔叶树种及多脉青冈、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2)针叶群落中乔木层个体高度级频度顶点位于10~15 m,针阔混交群落与阔叶群落为5~10 m;3)阔叶群落中短柄袍栎和栓皮栎等优势种的胸径频率为逆J字型,伴生树种主要为L型或逆J字型,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表明优势种种群处于稳定状态;4)针阔混交群落针叶优势种的种群属于单峰型和逆J字型的衰退类型,阔叶树种多为逐渐增长的L型或间歇性发展的多峰型;5)针叶群落优势树种胸径频率属于典型的单峰型,伴生树种为单柱型或L型;6)由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推断三峡库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为针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部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林分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南部的九连山研究了天然的和择伐过的常绿阔叶林的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主要构成树种是常绿阔叶的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罗浮栲(C.fabri)、甜槠栲(C.eyrei)、米槠栲(C.carlesii)、南岭栲(C.fordii)、鹿角栲(C.lamontii)和木荷(Schima superba).常绿针叶树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也是主要成分.马尾松在坡脊和坡的上部占优势.许多落叶阔叶树种,如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以较低的优势与常绿阔叶树种共同出现.它们补丁状分布在择伐过的林分中.种内的分布格局和种间的空间分布关系表明,主要构成种之间的空间集中分布地的分离是在一个小的尺度上.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生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利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测林分生长收获量是森林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200年前欧洲学者就编制了林分产量表,根据林分年龄预测林分产量。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林分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系统,80年代后趋于成熟[1]。林分水平的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是采  相似文献   

18.
以小陇山林区蕙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观测,分析了蕙兰在小陇山林区的分布情况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蕙兰分布于106°10′169″~106°21′643″E、33°44′526″~34°08′903″N范围内,海拔925~1 350 m之间;2)蕙兰多生于次生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针阔混交林下,坡度17°~47°之间;3)蕙兰呈团块状不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study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Method]This study focused on four common forest type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China, including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s of 175 dominant (or common) tree species were measured.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ees found in th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leaf calorific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nutrient elements, climate, and soil traits.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se forest types,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s ranged from 14.84 to 21.98 KJ·g-1, with an overall mean of 19.06 KJ·g-1. The presence of organisms appeared to affect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 which differed among forest types as follows: coniferous trees > broadleaf trees or evergreen trees > deciduous trees. [Conclusion]The latitudinal pattern of tree leaf calorific value, ordered from north to south, is as follows: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tropical mountain rainforest. The mean leaf calorific value of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and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he leaf calorific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eaf carbon content (R2= 0.89, P<0.001).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af calorific value, leaf carbon content, leaf nitrogen content, and leaf thickness.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群园林绿化程度很高,但一些城市仍缺少乡土树种特色,危及生态系统稳定。长三角地跨北、中两个亚热带,有三类林木群落组成,即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长三角范围乡土树种丰富,城市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