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西白猪DECR1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192头山西白猪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的多态性,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GLM)对该位点多态性与山西白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存在多态性,表现出CC、CD、DD 3种不同基因型。DECR1基因不同基因型对山西白猪6月龄体重、体高和胸围均有显著影响。CD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重、体高、胸围都显著高于DD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体长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呈现出CD>CC>DD的趋势;3种基因型对背膘厚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呈现出CC<CD<DD的趋势。因此,初步推定CD基因型对选择有正向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PCR-RFLP和DNA测序等技术检测牛生长激素基因P3位点(growth hormone,GH-P3)在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对该位点与牛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个体胴体重和净肉重极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P<0.01),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P<0.05),AA基因型背膘厚极显著低于AB、BB基因型(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GH-P3位点对中国西门塔尔牛个体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及背膘厚等经济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及品系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是动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是生长激素启动生长活性的主要介导者。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山西白猪群体IGF-I基因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A、B、C,形成了AA、AB、AC、BB、BC和CC6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的频率较高,为0.549,等位基因B和C的频率较低,分别为0.173和0.278.就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来看,纯合子AA型、杂合子AB和AC型频率较高,分别为0.230、0.204和0.434,其他类型频率较低,均低于10%。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突变位点对山西白猪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和体高、体长、胸围、背膘厚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突变位点对6月龄猪的体高有显著影响(P〈0.05),BC型个体的6月龄体高显著低于其他类型个体(P〈0.05),而对其他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猪催乳素受体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山西瘦肉型猪SD-〖KG-*4〗Ⅰ系、SD-〖KG-*4〗Ⅱ系、SD-〖KG-*4〗Ⅲ系和山西白猪等8个猪种372头个体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第8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到A、B、C 3个等位基因和AA、AB、AC和CC 4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在所有品种中频率都较高(0.50~0.62),等位基因B在杜洛克猪中频率较低(0.12),在其它品种中频率为中等(0.24~0.44),等位基因C在杜洛克猪和SD-Ⅲ系中频率较高(0.26),在其他品种中频率很低(0~0.04)。对AA和CC 2种纯合子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在扩增片段内有4处突变,即G→A、T→C、A→G的转换突变和TTT插入突变,都发生在PRLR基因的第8内含子。利用140头母猪头胎产仔记录和118头山西白猪后备猪生长发育记录,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了PRLR基因型对猪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但PRLR基因型对后备猪乳头数、6月龄体重和背膘厚等性状有显著影响,AA型个体的乳头数显著高于AC型(P<0.05);AC型个体的6月龄体重和背膘厚显著高于AB型(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检测了山西白猪174个个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以CA为核心重复序列的微卫星座位的多态性,并利用单变量动物模型分析了多态位点对山西白猪不同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座位上,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分别为198、202、204、206、208和210 bp,表现出CA重复数较低的等位基因198和202 bp频率较高,分别为0.2759和0.2385;CA重复数较高的等位基因208 bp频率较低,为0.0747;共检测到12种基因型,纯合子频率较高,均大于0.010(208/208 bp类型除外);而杂合子个体频率都较低,为0.0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IGF-Ⅰ基因型对山西白猪群体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和体高、体长、胸围、背膘厚等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204/204 bp基因型个体不同生长阶段体重高于其他类型个体,而6月龄活体背膘厚又显著低于其他类型个体,符合中国当前猪育种方向,在选育中应优先选留。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所用材料来源于湖北省原种猪场2001年3月-2005年10月份期间的共351窝美系大白后备母猪的测定、配种、繁殖材料。以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分成4组,观察其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对其首胎繁殖性能的影响。经统计分析,在种猪体况正常的情况下,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对首胎窝均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校正21日龄窝重、断奶窝重、首胎断奶后的发情间隔等繁殖力性状差异不显著(P〉O.05),首胎母猪配种成功率与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无关。表明对于种猪背膘厚的选择不会带来种猪繁殖性能的下降。这与王爱国等(2002)报道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磷酸酯转移蛋白(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2种等位基因A/a,F4、F5、F6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2/0.5828、0.4155/0.5845、0.4309/0.5691。取不同基因型纯合子样品进行测序,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其有3个突变为转换,1个为颠换,多态位点分别为1085、1192、1286和1305 bp。应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初生重、45日龄体重、4月龄体重及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的影响。结果显示,F4代各性状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F5代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及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与aa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6代aa基因型个体4月龄体重及Aa基因型个体6月龄管围都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高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另外,Aa基因型的雌性个体对初生重及膘厚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5);Aa基因型雄性个体对管围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1)。研究结果提示猪PLTP基因Aa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该SNP可能是改良猪经济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8.
猪的生长性状能反映猪的生长速度,研究其遗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343头法系大白猪PIT1基因Msp I酶切位点多态性,并对乳头数、达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初生重和体长等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法系大白群体中检测到PIT基因3种基因型(分别为DD、CD、CC基因型)的存在,其中PIT1基因DD基因型个体左乳头数高于CC基因型个体,且显著(P0.05)高于CD基因型个体,而CC基因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和100 kg体重日龄要低于DD基因型个体,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62头周岁陕北白绒山羊H-FABP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座位存在1个突变位点(G→C),且该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H-FABP基因的AB与AA和BB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差异显著,AA和BB型个体间的差异极显著;AB和BB型个体的胸围和管围差异显著(P<0.05),AA和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此外,在初生重、眼肌面积、背膘厚等6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A>AB>BB,而在体高、胸围、管围3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B>AA>BB.可以推断H-FABP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和绒山羊肉用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实验对苏太猪SLA-DQA基因的第4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初步探讨DQA基因作为影响苏太猪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PCR-SSCP分析共检测到CC、CD和DD 3种基因型;在第4外显子检测到G5233A突变,导致了氨基酸Thr到Ala的改变。结果表明:苏太猪3种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35日龄断奶体重、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以及60 kg体尺和背膘厚等生长发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DD基因型第3胎次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均高于CC和CD基因型的个体,尤其是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显著高于CC和CD基因型的个体(P0.05),但CC和CD基因型个体间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谷朝勇 《中国畜牧兽医》2010,37(10):144-147
本研究检测了鲁西黄牛GH基因3′末端序列的多态性,并分析了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由于2639 bp处碱基C→G的突变造成HaeⅢ内切酶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该位点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线性模型对GH基因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生产性状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GH位点上AB基因型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显著高于AA、BB基因型(P0.05);BB基因型的个体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略高于AA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等位基因B可初步确定为影响牛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的优势基因。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鸡溶菌酶基因(LYZ)对鸡体重的影响。以200只京海黄鸡为研究群体,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LYZ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将所发现的SNPs与体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共3个突变位点,且均为沉默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经χ2适合性检验,除1411位点外,其他2个突变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111位点AA基因型个体12和16周龄体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1411位点AA和GA基因型个体各周龄体重均高于GG基因型个体,且4周龄体重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1426位点各基因型对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除4周龄外,ANC个体各周龄体重均较大,GAC个体4周龄体重较大,这与上述各位点基因型对体重影响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暗示在选种、育种过程中,可将鸡LYZ基因作为京海黄鸡体重候选基因应用于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58头草原红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基因3′UTR序列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IGF-ⅠR基因3′UTR中发现PCR-SSCP的多态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对所得基因型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3′UTR中AB型的胴体产肉率、肉骨比显著高于AA、BB型(P0.05);AA型的脂肪覆盖率显著高于BB型(P0.05),与AB型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繁殖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基因的3种基因型AA、AB、BB在苏太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089、0.570、0.341;其中在初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产活仔数(NBA)和初生窝重(BLW)显著高于AB、BB 基因型的个体(P<0.05);在经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及断奶成活数(NW)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个体(P<0.05),AA和AB 基因型与BB 基因型之间的断奶窝重(WWL)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苏太猪ESR基因PvuⅡ 3种基因型个体的繁殖性状存在AA>AB>BB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438只黄羽矮小型肉鸡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IGF-Ⅰ)的5′端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发现该区域的PCR扩增产物经Hinf Ⅰ酶切后出现GG、GT和TT 3种基因型。经χ2检验,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9个性状(活体重、屠体重、皮脂厚、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腹脂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肌间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家系效应在8个性状上(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腹脂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基因型效应只在腹脂率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腹脂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669)。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间多重比较结果发现,TT型的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显著低于GT型(P<0.05),而GG型和GT、TT型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错配PCR-RFLP对安卡鸡Mx基因2032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安卡鸡Mx基因2032位点经RsaⅠ酶切后,检测到AA、AG和GG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2、0.681和0.087,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572。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安卡鸡Mx基因在RsaⅠ酶切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分布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分析这3种基因型与安卡鸡一些经济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抗性纯合子AA基因型的个体各阶段体重、体尺、主要屠宰性状及常规肉质与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差异不显著,安卡鸡Mx基因2032位点对重要经济性状没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高原型藏绵羊KAP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寻找角蛋白辅助蛋白(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s,KAP)基因与产毛性状相关的多态位点,为藏绵羊产毛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SSCP技术对高原型藏绵羊角蛋白辅助蛋白基因家族中KAP 3.2、KAP 7基因部分序列和KAP 8基因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座都存在多态性,均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KAP 3.2基因以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KAP 7和KAP 8基因均以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高原型藏绵羊在KAP 3.2和KAP 8基因座达中度多态,而在KAP 7基因座为低度多态,在KAP 3.2和KAP 8位点上基因型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测序分析结果表明,KAP 3.2和KAP 8基因上分别存在1个C→T(271 bp)和1个T→C(1122 bp)的突变,均属于同义突变,KAP 7基因5′调控区存在1个T→C(102 bp)的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