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腰穿放血性脑脊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发病后的第二天开始常规腰穿测压,同时行生理盐水与血性脑脊液置换。结果18例患者第一次腰穿时压力均较高,经给以缓慢放血性脑脊液,并用等量生理盐水多次置换,第二次腰穿测压时,压力都有明显下降,第三次腰穿时测压全部正常,但部分脑脊液仍为血性,以后继续腰穿直至脑脊液理化指标正常。患者在腰穿放血性脑脊液后,意识障碍和头痛很快恢复正常,远期随访并无脑室扩大现象。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颅内压增高状态下,谨慎腰穿放血性脑脊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1例早期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术,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腰穿治疗。对2组治疗后病情恢复进行比较。结果早期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患者的意识恢复、颅内压下降、脑脊液正常较对照组明显,脑积水并发症减少。结论早期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37例首发症状不典型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找出误诊的原因,以吸取教训,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结果37例首发症状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有:不典型头痛、高血压15例,眩晕、呕吐11例,偏瘫4例,癫痫2例,急性视力障碍2例,低热、意识障碍2例,精神异常1例,6例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CT阴性病例脑脊液检查均见均匀血性脑脊液。结论应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典型症状的认识,对疑诊病例尽早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应用经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术中在C臂辅助下行C1、C 2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磨钻准备植骨床,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18例72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获12-24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12-18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5.8±3.5)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结论经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恢复脊髓功能和早期投入正常生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肿瘤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特征及与脊髓、硬膜囊、椎体附件的关系.结果脊膜瘤好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以上中胸段多见、颈段次之,髓外硬膜内脊膜瘤多呈扁丘状或椭圆形,其硬膜面平直,夹角多为钝角,其脊髓面圆钝,肿瘤纵径大于横径,可见"硬膜下"征,肿瘤少见囊变及出血信号;髓外硬膜外脊膜瘤多呈"哑铃"状向椎管外侵犯,致椎间孔扩大,患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注射Gd-DTPA后可见"硬膜尾"征及肿瘤脊髓面重度强化带.结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定位准确;而椎管内脊膜瘤具有特征性MRI强化表现,因此,MR检查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双峰驼躯干骨的特征如下:寰椎的背腹侧嵴都不明显,有外侧孔、翼孔、横突孔;枢椎较长;第3,4和5颈椎的横突前支比后支长;第6颈椎有不太典型的横突中支;第7颈椎横突不分支。胸椎12枚,第3,4和5胸椎背侧棘突最高;肋骨12对,宽,粗糙。腰椎7枚。荐骨由5枚荐椎愈合而成,荐骨岬较明显。尾椎20枚左右。胸骨由7枚胸骨节构成,其腹侧面平坦。胸廓呈截顶弹头形,胸前口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胸后口极其阔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尼莫地干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入院时发病时间不超过48h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随机选出48例为治疗组,再从入院时发病时间超过48h者中随机选出49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即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给予降低颅内压、止血、应用激素,抗生素以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给予尼莫地平60mg,每4小时1次,疗程为3周。3周后比较两组病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对照组为12.5%,治疗组为3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发病时间不超过48h)应用尼莫地干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解剖观察了羊5头、牛3头的胸、腰和荐段交感神经的交通支。结果为,在胸和腰节段,每一脊神经一般均有二条交通支;腰、荐羊(牛)节段,各只有一条交通支;仅在腰(牛)或腰,(羊)节段,有斜交通支;荐段有横交通支。在羊和牛的胸段,前后二交通支在多数节段位于肋间动脉起点的后缘;在腰段通常前支在腰动脉之前,后支在其后。前支细,与脊神经腹支的连接点距椎外侧孔或椎间孔较近;后支较粗,与脊神经腹支的连接点距椎外侧孔或椎间孔较远。胸、腰段交通支的分支类型与马和驴的交通支分型相似。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大体解剖的方法描述了双头畸胎犊牛融合部的形态学特征,探讨病原学。该犊牛两头在枕部融合,颈部、躯干、四肢、内脏都是单一的,发育正常。两头对称生长,大小近于相等。每个头有两个鼻孔、两只眼睛、两个耳廓,被毛整齐。枕骨轴侧面融合牢同,轴侧枕骨髁消失,外侧枕骨髁与环椎相关节,枕骨大孔两个,颈椎6枚,环椎由4块骨构成,枢椎齿突消失。有两个舌、两个喉、一个食道、一个气管。两舌之间有舌骨体间肌相连。除环状软骨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环外,其余3种喉软骨发育正常,具有一个宽大的喉后腔。每个头有完整的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颈总动脉、颈总静脉、迷走交感于各有3条。每个头的脑、脑干、脑神经(除轴侧Ⅺ脊副神经外)发育正常。中枢融合部在脊髓前端,位于环椎的椎管内。畸胎的病原学可能是胚胎内细胞群分化紊乱,胚泡从透明带上浮现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三角帆蚌怀卵期外侧瓣鳃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怀卵期三角帆蚌的外侧瓣鳃分别从水平、横、纵等三个方向作组织切片,利用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怀卵期外侧瓣鳃增至(2 876.77±123.58)μm,两鳃小瓣之间被鳃间隔分成许多鳃小腔,其宽度为(474.06±32.01)μm(纵切),(410.74±70.69)μm(水平切)。瓣间隔的厚度为(244.92±17.23)μm(纵切),(288.80±35.16)μm(水平切)。从横切面观察,瓣间隔又由横向隔板组成瓣间隔孔,隔板宽度为(309.2±50.56)μm,两隔板间的孔宽度为(365.22±37.74)μm。鳃小腔通过瓣间隔孔而互相连通,从而形成鳃腔育儿囊。同时还观察到:在胚胎发育初期,受精卵被粘液状物质包裹,随着孵化的进行包裹物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脑脊液外引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动脉瘤性SAH早期行脑脊液外引流术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开始行外引流时颅内压均大干25mmHg.脑脊液均为血性。治愈生活自理37例.好转生活部分自理13例,死亡8例,死于栓塞或夹闭术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心肌梗死2倒、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对存在颅内高压及高危血管痉挛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脑脊液外引流不但可降低和稳定颅内压.而且还可能引流出逆流入脑室系统内的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血管痉卒及并发症的发生、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怀卵期三角帆蚌的外侧瓣鳃分别从水平、横、纵等三个方向作组织切片,利用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怀卵期外侧瓣鳃增至(2 876.77±123.58)μm,两鳃小瓣之间被鳃间隔分成许多鳃小腔,其宽度为(474.06±32.01)μm(纵切),(410.74±70.69)μm(水平切)。瓣间隔的厚度为(244.92±17.23)μm(纵切),(288.80±35.16)μm(水平切)。从横切面观察,瓣间隔又由横向隔板组成瓣间隔孔,隔板宽度为(309.2±50.56)μm,两隔板间的孔宽度为(365.22±37.74)μm。鳃小腔通过瓣间隔孔而互相连通,从而形成鳃腔育儿囊。同时还观察到:在胚胎发育初期,受精卵被粘液状物质包裹,随着孵化的进行包裹物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与脑卒中的类型、病灶部位等因素的关系及其发作机制。方法选择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81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就癫痫发作与脑卒中类型和部位的关系及癫痫发作的时间与脑卒中性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812例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者72例(8.87%),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高于脑梗死(χ2=8.25,P<0.01;χ2=13.97,P<0.01),脑叶与蛛网膜下腔病灶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高于基底节区(χ2=129.93,P<0.01;χ2=50.70,P<0.01),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主,迟发型癫痫则以脑梗死为主(χ2=18.09,P<0.01;χ2=8.86,P<0.01)。结论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与脑卒中的类型及病灶部位有关,其发生的早晚与脑卒中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三年九月至一九七九年三月,我们先后在实验室解剖了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马属动物50匹,其中马11匹、骡4匹、驴35匹,均为老令。在解剖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部分变异进行拍照。在积累的50例马属动物实地解剖资料中,发现一匹骡胸椎17枚,但肋骨18对;一匹马胸椎19枚,肋骨19对。部分胸腰脊神经节移位于椎间孔外侧,在背最长肌覆盖之下。胸椎的变异比较罕见,脊神经节移位于椎间孔外侧,至今未见报导,现将实地解剖记录整理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小型猪脊髓动脉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乳胶灌注法灌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共10头,制作出小型猪脊髓动脉铸型8个。肉眼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小型猪脊髓的固有动脉包括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和一条脊髓腹侧动脉。脊髓背外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分别由根动脉的背支和腹支构成。根动脉分别自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颈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荐外侧动脉和尾动脉发出。脊髓背外侧动脉前接小脑后动脉,沿脊髓背外侧沟向后延伸达脊髓圆锥。脊髓腹侧动脉,前接脑基底动脉,在脊髓腹正中裂内延伸达脊髓终丝处。根动脉有4种分支类型。根动脉腹支与脊髓腹侧动脉的连接形式有8种。从脊髓背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分别发出周缘支,相邻周缘支互相吻合成网,自该动脉上再发出穿(质)支入脊髓实质内。脊髓腹侧动脉的胸前段为双干。  相似文献   

16.
用 HRP 法对奶山羊内脏大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在脊髓的分布部位及节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脏大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分布于胸(T_3)——腰(L_1)和十二个节段,越向胸髓尾端,标记细胞趋于增多,主要集中于 T_(8-13)节内,而以 T_(11—12)节标记细胞最多,其高峰在 T_(12),标记细胞分布于脊髓手术同侧的五个区,即中间外侧核主部(IL_p)、中间外侧核索部(IL_f)、中介核(IC)、腹角外侧缘核(LM)、中介核旁室管膜部(ICpe),但95.51%的标记细胞集中在 IL_p。标记细胞多为梭形、三角形或椭圆形。50微米以下者占73.35%,50微米以上者仅占2.59%。此外,在腹角中央外侧区(CL)也发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硬脊膜穿破后继续施行硬脊膜外阻滞时如何防止或减少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笔者对有硬脊膜穿破的 18例患者采用重比重局麻药继续硬脊膜外阻滞进行临床观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8例中 ,男 8例、女 10例 ,年龄 16~ 5 8岁 ,ASA - 级 ;均为中腹部或以下各部位手术 ,其中剖腹产 7例 ,小肠手术 3例 ,结肠手术 5例 ,会阴部手术 1例 ,下肢手术 2例。1.2 麻醉方法对确诊有硬脊膜穿破的病人 ,更换椎间隙重新行硬脊膜外腔穿刺。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选择损伤部位上一间隙 ,向头方向置管 3cm ;对会阴部手术病人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单节段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单间隙、特殊类型(巨大突出、脱出、钙化、极外侧型)LDH患者32例,在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微创切除腰椎间盘术(PTED)治疗后,根据患者自觉症状,于术前1d、出院时及术后末次随访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术中因椎间孔穿刺失败改为开放手术1例,余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TED),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失血10~20mL,平均住院时间5.3d,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患者出院后症状加重择期行半椎板切除、椎间隙植骨内固定术,1例患者3月后复发,择期行半椎板切除、椎间隙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均1年以上,术前1d、出院时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是(7.75±0.21)、(3.83±0.21)、(2.65±0.24分),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进行评价优良率93.75%(30/32)。结论:采用PTED手术切除突出椎间盘,以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受损范围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安全且可取得相当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在脊髓的颈中部、颈膨大部和腰膨大部单侧注射或包埋HRP(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了28例北京鸭,对中脑至脊髓的传导通路的起始部位、细胞构筑和机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大量标记细胞分布在中脑对侧的红核,双测的Cajal中介核、中央灰质和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即EW核)内。此外,还发现少量标记细胞分布在中脑中缝核和双侧的中脑外侧网状结构。而在顶盖内,没有任何部位出现标记细胞。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鸭除具有红核脊髓束外,还存在着Cajal中介核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EW核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以及中缝核和网状结构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而不存在与哺乳类相似的顶盖脊髓束。  相似文献   

20.
胡铁锤 《农村科技》2003,(12):21-21
疝是腹部的内脏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各种家畜均可发生,猪、马、牛、羊更为常见,先天性疝多发生于初生幼畜,后天性疝则见于各种年龄的家畜,在机械性外伤、腹压增大等原因下发生。外伤性腹壁疝是由于钝性暴力作用于腹壁,使腹壁肌肉或腱膜发生破裂,腹腔脏器脱至皮下,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