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玉米栽培技术是一项有效利用天然降水,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旱作农业新技术。2008年民和县农业部门在转导乡前坪村示范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玉米栽培技术60hm2,平均产量每666.7m2为749.2kg,增产35.4%;最高产量每666.7m2达850.7kg。  相似文献   

2.
在天水市秦州区进行了玉米不同覆膜方式集雨节水保墒增产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不同覆盖方式都表现比露地栽培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幅度在18.95%~50.52%。以双垄全膜模式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到10 863.3 kg/hm2,自然降水利用率36.3 kg/mm·hm2,降水生产效益45.75元/mm·hm2;生育时期比露地缩短9 d。  相似文献   

3.
开展全膜玉米不同覆膜方式集雨保墒及增产效果试验,探索总结适合静宁全膜玉米的最佳覆膜方式.结果表明,以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集雨保墒效果最好、产量最高,全生育期耕层土壤水分较对照高3.4%,平均产量达13 102.5 kg/hm2,较对照增产1 186.5 kg/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在双垄全膜、平覆全膜、小垄沟半膜、露地起垄种植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1705.55千克/公顷,比小垄沟半膜种植增产2912.55千克/公顷,增幅33.12%;比露地起垄种植增产4956千克/公顷,增幅68.46%。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5天~9天,是适合秦州区玉米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5.
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带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特点和玉米常规覆膜栽培技术(起垄半膜覆盖)存在的地膜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土地裸露部分多(占50%),集雨保墒效果差,雨水入渗难的缺点而提出的,经过改良而形成。其创新点是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改为垄沟种植。它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着。是一项可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马铃薯在覆膜与不覆膜、全膜与半膜、起垄与不起垄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种植马铃薯,覆膜的增产效果大于起垄的增产效果。马铃薯双垄M型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32873.25千克/公顷,比不覆膜起垄种植增产8831.55千克/公顷,增幅36.73%。商品率73.33%,降水利用效率94.87千克/毫米.公顷,降水生产效益184.83元/毫米.公顷,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16天,是适合秦州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降雨量450 mm的宁南山区,进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马铃薯栽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条件下,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为宜,产量达到28 863.6 kg/hm2,纯效益达21 883.5元/hm2,较3.75万株/hm2处理增产9 136.3 kg/hm2,增产46.3%。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旱作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和大垄膜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马铃薯综合经济性状良好,折合产量为31 700~32 5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32.08%~33.63%、21.55%~24.24%,纯收入为11 077.2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4 207.4、3 418.4元/hm2;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马铃薯折合产量为28 200~32 300 kg/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产15.95%~34.58%、7.80%~23.85%,纯收入为9 850.7 元/hm2,分别较露地和半膜覆盖增值2 980.9、2 191.9元/hm2.建议在降水多的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大垄膜侧栽培,降水偏少地区采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管理和 《农技服务》2011,28(5):590+597-590,597
马铃薯是乐都县浅山地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2 333 hm2,通过引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乐都县浅山旱地农业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2010年乐都县推广浅山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示范面积6 667 hm2,马铃薯平均产量37 245 kg/hm2,较露地增产7 935 kg/hm2,增幅达27%。对乐都县浅山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对定西市安定区辣椒不同覆膜方式条件下的集雨节水、保墒能力及增产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全膜双垄沟覆盖处理的辣椒产量最高,为61 652.27 kg/hm2,比不覆膜起垄种植(CK)增产21 318.18 kg/hm2,增产率为52.85%。  相似文献   

11.
播期和耕作方法对直播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播期与耕作方法对晚稻产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佳播期和耕作方法。结果表明:7月20日播种的免耕直播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高,比同播期常耕直播稻增产稻谷125.1kg/hm2,增加产值175.5元/hm2,合计节本增收715.5元/hm2。  相似文献   

12.
将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技术改建成隧道式中拱棚竹架,覆盖天膜,通过卷起或降下拱膜,调节温湿度,改良田间小气候,配以良种、生物有机肥、整枝、人工辅助授粉等措施,形成一套具有避寒、避雨、避晒、提早成熟等特点的隧道式双膜覆盖甜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比小拱棚栽培每公顷新增纯收入30285元。  相似文献   

13.
膜上灌对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2004年到200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二十里堡乡七号村进行了膜上灌春小麦调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膜上灌水的方式下覆膜处理的耗水量为460.1 mm,比对照减少了310.3 mm,但比对照增产1 363.69 kg/hm2,增收1 817.1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0 kg/(mm.hm2);在同一水分条件下,覆膜处理比露地处理增产54.22%,增收3 400.6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7 kg/(mm.hm2).覆膜处理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穗等器官营养物质的分配、转换均高于露地处理,且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14.
优化施肥模式对岩溶区中药材扶芳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最优混合设计(416-B)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农家肥、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不同配比对岩溶石山区中药材扶芳藤生长及产量的效应,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产量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 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获得中药材扶芳藤最佳产量的营养模式.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岩溶石山区扶芳藤最佳施肥量方案为:农家肥及N、K_2O、P_2O_5肥分别为4940.7、247.0、123.5和148.9 kg/hm~2,扶芳藤最优产量为10473.27 kg/hm~2,同时得到最佳经济效益每公顷达42682.80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对两个播期下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生殖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花育22花生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处理Ⅰ:地膜覆盖栽培,5月13日播种;处理Ⅱ:露地栽培,5月13日播种;处理Ⅲ:地膜覆盖,5月20日播种;处理Ⅳ:露地栽培,5月20日播种.[结果]与传统露地栽培方式相比,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提前7d播种,显著提高出苗率;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显著增加单株结果数和荚果产量.地膜覆盖栽培适当提前播期,较正常播期露地栽培增产925.9 kg/hm2,较正常播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209.1 kg/hm2.[结论]吉林省花生采取地膜覆盖栽培,适期播种,能有效解决气温低影响花生生长的问题,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氮肥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牧草产量,略增加蛋白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两者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碳铵优于施尿素,合理施肥应为每次刈割后施碳铵821.4kg/hm2,在此种施肥处理下,鲜草、干草、蛋白产量分别为110328.6、14366.0、2110.7kg/hm2,产值可达14342.7元/hm2。  相似文献   

17.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沈单16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甘肃省陇东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平衡施肥的效应,结果表明,当氮磷钾肥(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200、200、125 kg/hm2时,玉米折合产量为13 806 kg/hm2,分别较对照、OPT增产13.28%、1.00%,产值为26 232元/hm2,分别较对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沟垄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探索半湿润区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增收效应。【方法】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蓄水保墒作用最为明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水分利用状况。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和垄覆液膜沟覆秸秆的产量最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平作不覆(CK1)提高39.3%(P<0.05)和29.4%(P<0.05),较垄不覆沟不覆(CK2)提高35.6%(P<0.05)和25.9%(P<0.05),WUE平均分别较CK1提高39.6%(P<0.05)和30.3%(P<0.05),较CK2提高33.4%(P<0.05)和24.5%(P<0.05)。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经济效益最高,3年平均达4 951.4元/hm2,较CK1增收1 452.1元/hm2,较CK2增收1 416.5元/hm2,其次为垄覆液膜沟覆秸秆,与CK1和CK2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垄覆液膜沟覆秸秆是半湿润区小麦旱作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大力推广引大灌区膜下滴灌技术,通过对辣椒种植的膜下滴灌对比试验,就膜下滴灌的应用条件、节水技术参数、效益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平均节水量7 500 m3.hm-2,而膜下滴灌平均节水量3 750 m3.hm-2,节水率达到51%以上,产量高达105 000 kg.hm-2,增收45 000元.hm-2左右,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