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金华  张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83-7084,7087
[目的]研究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马铃薯深加工工艺蛋白废液的最佳条件。[方法]以3%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研究不同温度、pH、絮凝剂用量、处理时间等对马铃薯深加工的废液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每100 ml马铃薯深加工工艺蛋白废液,在3%聚丙烯酰胺用量为8 ml、pH为5.5、处理时间为36 h、温度为30℃条件下进行絮凝,有机污染物(CODCr)的沉降率可达53.69%。[结论]有机絮凝剂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能有效絮凝沉淀马铃薯深加工工艺蛋白废液中的大量有机污染物,达到用微生物净化去污需要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石晓明  杨勇  杨汉新  郑伟斌  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632-4633,4832
[目的]研究聚合硫酸铝铁的制备和应用。[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L9(33)正交试验制备聚合硫酸铝铁(PAFS),通过PAFS对含油废水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研究了PAFS的最佳合成条件和最佳处理条件,并通过与硫酸铁、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PAC)絮凝效果的比较,对PAFS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当Fe/Al摩尔比为3:5,pH值为3.5,熟化温度为65℃时,合成的产品性能最优,去浊率达94.55%,脱色率达96%,除油率达82.67%。当投加量为140mg/l,原水pH值为8时,PAFS处理效果最佳,去浊率达95.05%。相同条件下,PAFS的絮凝效果优于其他3种絮凝剂。[结论]为PAFS的合成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实际生产和含油污水的处理有一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几种无机絮凝剂以及复配入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对阿维菌素厌氧废水的絮凝效果,并确定最佳的絮凝条件,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eCl3、Fe2(SO4)3、Al2(SO4)2、KAl(SO4)2以及和PAM的复配处理阿维菌素厌氧出水,研究絮凝剂处理后废水的COD、色度的去除率。[结果]FeCl3+PAM复配絮凝剂为最佳絮凝剂,即投加量为每吨废水125 g FeCl3与5 gPAM时,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3.51%和65.81%,絮凝剂以分析纯计算,FeCl3+PAM复配絮凝剂的处理成本为2.52元/t废水。[结论]复配入PAM后,无机絮凝剂的处理效果大幅提高;FeCl3+PAM复配絮凝剂为阿维菌素厌氧出水的最佳絮凝剂。  相似文献   

4.
王晓红  刘静  李春  催恒律  郝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80-8682,8686
[目的]提高木质素磺酸盐的水处理能力。[方法]以粘度和产率为表征量,研究不同引发剂对木质素磺酸钠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引发剂用量、温度、单体丙烯酰胺用量对接枝共聚物粘度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原料及改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K2S2O8/Na2S2O3引发的接枝反应效果较好,反应产物具有最大的粘度和较大的反应产率及较小的表面张力;(NH4)2Ce(NO3)6、(NH4)2S2O8、(NH4)2Fe(SO4)2.6H2O/H2O2引发的反应产物粘度较小,产率较低。接枝共聚反应的优化条件为:K2S2O8/Na2S2O3用量6×10^-3mol/L,反应温度40℃,丙烯酰胺用量8 g,此条件下的改性产物可作为优良絮凝剂。[结论]该研究优化了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唐宏科  王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39-1041
[目的]制备新型的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研究其絮凝性能。[方法]以淀粉为原料,丙烯酰胺,乙酸乙烯酯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少量乙醇为互溶剂,甲醛和二甲胺为阳离子化试剂,通过接枝聚合反应获得聚合产物,通过mannich反应进行阳离子化,制备新型的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并测定接枝率和胺化度,最后进行絮凝效果试验。[结果]新型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质量比为1∶3,引发剂用量为1.25%(单体),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疏水单体比例为10%;mannich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酰胺-甲醛-二甲胺的比例为1∶1∶1.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 h。[结论]该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铁铝共聚物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铁铝共聚物(CPAFC)(B=1.5,0.1mol·L-1)对太原市新沟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的絮凝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将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铁(PFC)和不同配比(Fe/Al)CPAFC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其沉降时间、浊度去除率和CODCr去除率不同,其中,CPAFC(Fe/Al=7/3)最为理想。结果还表明,CPAFC(Fe/AL=7/3)投加量和垃圾渗滤液pH值均会对其絮凝效果产生影响,当絮凝剂投加量为35mL·L-1,pH值在7.0左右(中性条件)时,对渗滤液的絮凝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慧华  马森  方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0-8993
[目的]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并观察研究微生物产生菌的外观形貌,并确定微生物产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若干,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筛选出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种。在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形貌。最后考察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从土壤、活性污泥、食品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菌种8株,然后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分离、纯化培养和复筛等,筛选出絮凝活性超过90%菌种2株,在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为杆菌。以絮凝活性最高的F-4为例,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56 h、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结论]在该条件下,F-4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8.
马红霞  李耀仓  肖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1-12153
[目的]研究环保型复合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方法]以天然生物制品壳聚糖(CTS)、硫酸铁(Fe2(SO4)3)以及聚合氯化铝(PAC)为主要原料制备了4种环保型絮凝剂,并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活污水进行絮凝处理,以污水COD、浊度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复合絮凝剂配方、絮凝剂用量、水体pH变化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制备的CTS/PAC和CTS/Fe2(SO4)3复合絮凝剂对污水COD和浊度去除率比单独使用无机絮凝剂有较大提高;CTS/PAC最佳体积配比为1.0∶5.0,每500 ml水复合絮凝剂CTS/PAC最小投加量为4.0 ml,对水体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在pH=7.2时效果最佳,分别为78.5%、98.4%,比单独使用PAC对COD的去除率提高了36.5%,对于浊度的去除率提高21.5%。[结论]CTS/PAC是一种理想复合絮凝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植物独角莲对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修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渗滤液进行不同浓度的稀释和配合化学絮凝剂的处理,检测独角莲对渗滤液的重要有机物衡量指标COD(化学需氧量)、BOD(五日生化需氧量)及NH3-N(氨氮)的降解效应。[结果]独角莲具有在滤液中生长迅速、抗性强和降解效率高的特性,但在100%渗滤液原液(RL)与100%处理后的渗滤液(TL)处理下,由于渗滤液毒性较强,植物在此浓度下的修复效果有限;化学絮凝剂FeCl3处理和独角莲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较高浓度的渗滤液中的BOD和COD浓度,且TL中的NH3-N含量下降也更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植物处理垃圾渗滤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0.
李云仙  付惠  曾珍  赵宁  雷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26-16028
[目的]研究改性木薯淀粉絮凝剂的制备与结构表征及其絮凝性能。[方法]在氮气保护下,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HSO3]为引发体系,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木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絮凝剂的条件,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该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结果]改性木薯淀粉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40℃,合成时间3h,引发剂用量为5mmol/L,淀粉与单体质量比为1∶2.5;该絮凝剂适合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使用。[结论]该絮凝剂投药量少,沉降速度快,受pH值影响小,是一种较理想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11.
垃圾渗滤液的COD与TOC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常江  李莉  陈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94-6495
[目的]研究通过测定垃圾渗滤液TOC来预测CO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国内不同地区7个垃圾填埋场的TOC和COD值,通过文献获得不同地区的TOC和COD数据。利用MS Modeling 4.0中的线性回归方法建立TOC与COD的关系方程,分析TOC和COD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COD与TO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通过测定TOC来预测COD值,快速了解垃圾渗滤液的有机污染程度。[结论]TOC的测定具有快速、准确、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准好氧填埋重金属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准好氧填埋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循环式准好氧填埋结构,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生活垃圾准好氧填埋单元的重金属(Cd、Pb、Ni、Cr、Hg)变化特性。[结果]整个试验过程中渗滤液pH值保持在7.0以上。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渗滤液回灌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降解和去除。准好氧填埋单元的渗滤液中的重金属浓度受渗滤液pH值、难溶金属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腐殖酸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除了Hg一直呈下降趋势外,Cd、Pb、Ni、Cr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降变化。随着垃圾的开始降解,渗滤液中的重金属浓度增加。[结论]Cd、Ni和Pb在经过450 d的准好氧填埋后能够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一类污染物的浓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负载型TiO_2光催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负载TiO2光催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及反应动力学。[方法]选取一定浓度的垃圾渗滤液(pH值为8左右,COD值为300~600 mg/L)600 ml,将催化剂-纳米TiO2/玻璃筒膜插入溶液中,通入空气,将400 W的高压汞灯插入筒内进行照射。研究反应时间、进水浓度、pH值、光源强度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CODCr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光强越大、光照时间越长,催化效果越好;溶液的初始浓度越大,降解率越低;反应液在偏酸、偏碱的条件下有利于光催化氧化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表明,垃圾渗滤液光催化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方程为:Ct=C0e-0.023 8 tmg/L(初始CODCr为472.7 mg/L)。[结论]以负载型TiO2膜作光催化剂降解垃圾渗滤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位好氧矿化垃圾床的装填密度对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构建准好氧矿化垃圾床,通过测定COD、NH3-N和TN,比较分析不同装填密度反应床处理渗滤液的效果。[结果]当每立方矿化垃圾的水力负荷约45L/d、有机负荷约540g/d时,反应床对渗滤液中COD、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86%以上、92%以上和88%以上;当装填密度由1426kg/m^3减小到858kg/m^3时,渗滤液中COD、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接近99%、100%和96%。根据不同装填密度反应床对渗滤液处理的效果和影响分析。初步确定试验奈件下准好氧矿化垃圾床适宜的装填密度为860kg/m^3。[结论]该研究可为准好氧矿化垃圾床的构建和应用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模拟研究垃圾渗滤液中COD在饱水土层中的迁移变化特征。[方法]以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为例,选取渗滤液中COD为特征污染物,采集排水沟两侧饱水带土层,通过试验确定吸附、降解与弥散系数,构建了饱水带COD迁移数学模型。考虑不同场龄渗滤液中COD的浓度差异,分别以不同场龄渗滤液的COD浓度为边界条件,利用模型数值解预测COD饱水土层中的迁移变化特征,并基于地下水质标准,对COD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COD在饱水带土层中的衰减主要发生在离排水沟10m的范围内(衰减83%)。老年、中年、年轻垃圾渗滤液将地下水污染为Ⅲ类水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9.2、37.2和47.9m,将地下水污染为Ⅴ类水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7.1、33.2和44.1m。[结论]为填埋场区周围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水和渗滤液各自的渗透性能以及对入渗的影响。[方法]以马兰黄土、垃圾渗滤液、自来水为试验材料,对清水和渗滤液通过变水头渗透试验和一维垂直连续渗透土柱模拟对比试验,分别测定了清水、渗滤液在2种黄土垫层中的非饱和入渗率和饱和渗透系数。[结果]清水和渗滤液在非饱和黄土中的入渗率随着时间变化与温度大致呈同步性变化。对最优含水率16.2%,最大干密度为1.76×10^3kg/m^3的轻型击实黄土样品,进行饱和变水头渗透试验,清水与渗滤液在渗透系数出现稳定的时间上相差较大。后者天数是前者的2倍。饱和与非饱和渗透时,清水的渗透系数和入渗率都大于渗滤液的。[结论]最优含水率下的击实马兰黄土可以作为填埋场人工防渗膜下的保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