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齐文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34-136
对南平市7a生油樟香料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油樟香料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随坡位上升而不断下降;从生物量看,下坡位油樟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油樟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上坡位和下坡位油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而中坡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不同坡位油樟地下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粗根〉细根。  相似文献   

2.
罗祖树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42-145
对顺昌县5a生杉木、厚朴及马褂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该混交林的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各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各树种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各混交树种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杉木和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而马褂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不同混交树种骨骼根、大根、中根、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位最高,中坡位次之,而上坡位最低。  相似文献   

3.
张章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55-13257,13259
分析了不同坡位5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生长量、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从杉木木荷混交林的胸径生长、树高生长、鲜生物量、干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来看,均表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平均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木荷不同坡位均表现为树干〉枝〉叶。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木荷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小根〉细根〉大根。  相似文献   

4.
黄修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52-2654
对福建尤溪县6年生厚朴纯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厚朴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林分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就干、枝、骨骼根、大根及中根各器官皮的鲜生物量分配率来说,除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位外,下坡位和中坡位均表现为枝皮的生物量分配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林文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149-151,207
通过对霞浦县7a生乐昌含笑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乐昌含笑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林分生物量大小也表现出类似规律。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来看,不同坡位乐昌含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规律来看,乐昌含笑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粗根中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6.
不同坡位杉木樟树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尤溪县4年生杉木、樟树人工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混交林生长指标来看,不同坡位杉木及樟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单位面积平均材积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从生物量来看,下坡位杉木、樟树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最高,其次为中坡位,上坡位杉木、樟树林分总生物量最低;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坡位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叶部枝部,樟树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杉木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樟树不同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相似文献   

7.
长乐沿海山地不同坡位湿地松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长乐沿海山地3年生湿地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下坡位湿地松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东西冠幅均高于上坡位,而平均南北冠幅则低于上坡位;(2)湿地松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高于上坡位,下坡位湿地松地上部分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与上坡位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3)不同坡位湿地松地上部分各器官鲜生物量及干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湿地松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鲜、干生物量差异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  相似文献   

8.
翁闲 《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38-139,162
以福建顺昌不同坡位16a生高产脂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为高产脂马尾松科学合理的营建及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高产脂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均体现为下坡位生长量中坡位生长量上坡位生长量;就林分地上部分不同层次生物量差异而言,地上部分草本层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最高,中坡次之,而上坡最低;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部枝部叶部皮部;就不同坡向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上坡有利于叶、枝及皮生物量积累,下坡最有利于干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生物量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尤溪3种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林分总生物量均体现为6年生>5年生>4年生;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6年生及4年生厚朴药用林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大根>小根>细根,而5年生厚朴药用林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根>骨骼根>大根>小根>细根;就同一器官皮生物量分配率差异而言,6年生厚朴药用林平均木骨骼根皮生物量分配率最高,而5年生厚朴药用林平均木干、中根、枝皮生物量分配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坡位下,以30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江南油杉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一致,均为粗根主根大根小根,但所占比例差异范围比地上部分有所增加;江南油杉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坡位对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江南油杉的小根、大根和粗根生物量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随着根径的增大其主要分布土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0~20 cm土层,小根、中根、粗根的生物量分别占其总生物量的71.7%、53.4%和48.1%。在不同土层中,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的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其中小根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大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粗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在水平方向上,江南油杉大根、粗根生物量从树兜向外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小根在下坡位表现为近区中区远区,在上坡位和中坡位则表现为中区近区远区。在不同区位,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  结果  (1)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17、25、37 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157.06、200.82、304.88 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35.84、90.10、126.16、212.71 t/hm2,树枝生物量分别为16.35、28.68、30.60、30.01 t/hm2,树根生物量分别为11.26、21.22、24.16、39.92 t/hm2,树叶生物量分别为9.95、10.32、11.72、9.88 t/hm2,干皮生物量分别为3.38、6.74、8.17、12.36 t/hm2。(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1.54、3.38、5.15、5.80 t/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69.53%、73.26%、73.45%,草本层占40.91%、30.47%、26.74%、2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2.23、4.73、7.04、10.67 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9.24、8.03、8.24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 ~ 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3.28% ~ 4.46%和9.83% ~ 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结论  (1)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首次发现的速生珍稀树种秃杉木材的管胞形态及化学成分的测定和分析,揭示了秃杉管胞形态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阐明了秃杉木材各种化学成分比例及其特点,并与杉木、马尾松的管胞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秃杉木材可作为林产工业的纤维材料使用。为秃杉大力营造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雨水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25-128,169
研究低海拔地区引种秃杉的主要经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海拔地区引种秃杉的关键技术,一是选择适宜的林地,营造混交林;二是造林早期要适当密植;三是进行合理的整地施肥等管理措施。根据秃杉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做到顺应性和保护性的有机结合,在低海拔地区引种秃杉可以成功。在低海拔地区引种秃杉,对改善林分结构,可持续经营林地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秃杉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湖北省秃杉人工林调查的样地资料.找出了影响秃杉生长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各因子的划分等级.对秃杉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建立了秃杉优势木树高生长模型,编制了湖北省秃杉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并划分了生产力级;建立了秃杉数量化地位指数模型.秃杉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并受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综合运用地位指数表、生产力级标准和地位指数模型,为给秃杉选择理想的造林地提供了依据.对于促进秃杉的栽培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速生阶段秃杉与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和K,Mg和P最低。秃杉人工林分营养元素贮存量为573.40kg.hm-2,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330.33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分别为517.97、11.05和47.05kg.hm-2,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89.91%、1.92%和8.17%。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在秃杉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分配均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或树根。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平均年净积累量为47.09kg.hm-.2a-1,是杉木人工林(26.55kg.hm-.2a-1)的1.77倍。秃杉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尾松、刺槐和马占相思。  相似文献   

16.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信息维数探讨了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秃杉种群的格局具有分形特征。5个样地的秃杉种群的信息维数大小依次为:Q5(1.428 0)>Q4(1.002 7)>Q3(0.828 3)>Q2(0.772 5)>Q1(0.715 9),这种差异反映了秃杉种群在各群落中更新状况的差异。信息维数揭示了秃杉种群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程度和种群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适用于秃杉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7.
秃杉优良种源的层次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福建省德化葛坑林场收集的云南、湖北秃杉11个种源17个家系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基础上,应用层次选择决策方法,进行秃杉优良种源选择,综合筛选出了适合福建中高海拔山区生长的10个优良种源,这些优良种源不仅在原区域生长表现优良,而且在福建也有很强的生长潜力和增产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秃杉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4个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优树自由授粉子代、台湾杉T.cryptomerioides和香杉Cunninghamia kon-ishii的苗期及田间造林试验,观测分析了3树种场圃发芽率及高生长节律特征,用Marquardt方法拟合了Logistic苗高生长曲线,利用6年生秃杉自由授粉家系和台湾杉生长性状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树种间差异显著性,以及秃杉自由授粉家系间差异显著性,并估算秃杉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初步选择了6个优良的秃杉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结果表明:秃杉、台湾杉和香杉3树种的平均场圃发芽率分别为9.1%、11.3%和1.3%,一年生平均苗高为25.1、22.9和24.4 cm,3树种苗高生长速生期开始及结束日期依次推后;秃杉与台湾杉的生长性状树种间差异显著,秃杉的生长性状家系间差异显著;秃杉自由授粉家系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88、0.87和0.91,从19个家系中选择6个优良家系,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52.6%,现实增益为58.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形特征。[方法]采用相邻格子法的取样数据,以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雷公山秃杉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雷公山秃杉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种群具有分形特征,不同的种群计盒维数的大小不一致,表明该地区秃杉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不同。雷公山秃山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群的分布格局不一样,秃杉种群的分布格局总的趋势是聚集分布趋向随机分布,并且每个种群聚集程度不同,这主要与种群的数量和大小有明显的关系。雷公山秃杉种群同样遵循计盒维数随聚集度的下降而下降的现象,但在秃杉数量少,幼树幼苗多,并且以斑块状出现的情况下,随机分布类型的计盒维数大于聚集分布类型的计盒维数。[结论]反映了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的占据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秃杉原生种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秃杉生境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秃杉母树和恢复其自然生境采取的各种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