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47年生马尾松成熟林,分别对3个径级组的产脂量和3个不同密度未采脂林的生长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胸径、树高和材积年均增量皆呈减少趋势,但差异不显著;随着径级组增加,单日产脂量、产脂力和矫正产脂力呈增大趋势,且差异皆显著;采脂林与未采脂林比较,生长量差异皆显著,说明采脂对生长有较大负向影响。综合分析采脂与木材收益,可知采脂林总体收益更高。本研究可为马尾松大径材林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开展16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采脂与非采脂林分生长对比试验,并对连续5年的采脂效益和11年的马尾松松脂和原木市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脂对马尾松中龄林生长的负面影响显著,采脂处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增量只有非采脂的65.2%、56.6%、60.5%,因采脂导致林分蓄积生长量减少为32.014 9 m3/hm2,风害损失为6.325 m~3/hm~2。松脂原料收购价格波动较大,整体呈上升趋势。原木市场价格较为低迷,不利于促进林农种植马尾松的积极性。采脂对林分原木收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采脂林总体的经济效益比未采脂林经济效益显著,能有效提高马尾松商品林经济效益和缩短投资回收周期。  相似文献   

3.
以连城县马尾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10%、20%、30%及未间伐4个不同林分蓄积间伐强度的试验,分析马尾松中龄林林分结构、树高、胸径、蓄积量生长量及年生长率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间伐林分部分中小径阶林木,能降低林木胸径变异系数和偏度绝对值,提高峰度值,使林分整体均衡生长;(2)间伐强度30%的马尾松林木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最大,年生长率分别为6. 79%、7. 55%和19. 97%,显著高于其它间伐强度,间伐效果最好;间伐强度20%和10%的马尾松次之;未间伐的马尾松林木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和年生长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分定点、定位、按月进行常法采脂和生长量调查,并测定针叶中可溶性糖及淀粉的含量,揭示了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的生长、发育以及内含物的变化规律。35年生马尾松的产脂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可溶性糖与淀粉含份呈负相关。产脂力和产脂量在年龄间和月份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产脂类型马尾松的产脂力和产脂量较普通马尾松有明显优势。经产脂力、生长量分析,初步确定马尾松的稳定采脂起始年龄,高产脂类型为25年,普通马尾松为30年。  相似文献   

5.
采用割面负荷率40%,割沟深0.3cm、割沟宽0.3—0.5cm,间隔期1天的工艺,在广东省韶关林场对25—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了两年采脂试验,经1982年割89次,1983年割101次,1984年从中选择31株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人工林25—30年的松树适于采脂。生长在南坡的松树,其产脂力为北坡的1.45倍,生长在山脚和山腰的松树,其产脂力分别为山顶的1.61倍和1.37倍。采用两个宽度为树干周长的20%的割面,两割面间留宽约10cm的纵向营养带,其产脂量和产脂力比目前生产上采用一个宽割面的提高31%和62%。采脂对树木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采脂树生长量低于未采脂树的生长量,产脂多的树生长量又低于产脂少的树。但从经济效益来看采脂是合算的。  相似文献   

6.
松树钻孔法采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最主要的采脂树种马尾松、湿地松进行钻孔法采脂试验,探索了不同钻孔工艺和受脂方法对产脂量的影响以及钻孔法采脂对松树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钻孔用溶脂剂处理对延长其流脂时间和提高产脂量无明显效果;湿地松采用钻孔法采脂,产脂量除受树径大小影响外,还与孔径大小、钻孔方法、受脂方法等钻孔工艺条件有关,其影响程度孔径大小>钻孔方法>受脂方法;就单株采脂树的年产脂量而言,湿地松钻孔法采脂比常法采脂低,但钻孔法采脂可间隔20~30 d钻一次孔,对提高采脂劳动生产率有一定作用;钻孔法采脂对松树生长的影响比常法采脂小得多,有利于松树在采脂期间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对桂东地区马尾松土贡种源幼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人工林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土贡种源6年生幼林生长量高于贵港商品种和相应立地国家马尾松速生标准;马尾松土贡种源10年生中龄林在桂东3个不同种植点,其生长量皆高于相应立地国家马尾松速生标准;马尾松土贡种源48年生成熟林与马尾松优良古蓬种源相比,除树高差异显著外,胸径和材积没有差异。该种源适应性强、生长性状优良,可以在桂东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采脂林经济效益,以此提高林农采脂积极性,缓解当前松脂产业发展的国内原料短缺问题,以桂东南地区马尾松土壤养分状况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高产脂林分、低产脂林分土壤养分以及针叶养分动态关系,建立了相关模型,得出了适合桂东南马尾松采脂林施肥配方(N、P、K含量分别为8%、12%和10%,Mg+Ca+Si+有机质≥10%),并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桂东南近熟马尾松林分生长和产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配方肥可以有效促进马尾松生长和产脂,施肥2kg比施肥1kg可以提高胸径生长量90.9%,材积生长量38.6%,材积生长率12.7%,产脂量21%;施肥第一年可增加采脂林净利润8285元/hm~2。说明配方施肥可以有效提高采脂林经济收益,开展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是解决当前国内松脂产业原料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集作业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采集作业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主伐强度对1年生马尾松各器官生长量有显著影响,但集材措施对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13a的观测资料表明,在红壤地区施N肥对马尾松中龄林生长不利,施P、K肥有利于马尾松中龄林生长,且肥效持续时间长,最佳处理组合为N1P3K2,即每公顷施N、P、K分别为0、240、65kg.其中P3水平树高、胸径、蓄积12a定期生长量比对照P1水平分别高6.1%、15.0%、12.3%.施肥一定时间后林地质量仍是马尾松生长密切相关的因子,施肥不会促进马尾松中龄林在空间层次上的分化.  相似文献   

11.
设置两个试验地 ,对马尾松、湿地松采脂使用松树增脂剂 ,经过及时的测产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知松树增脂剂对马尾松、湿地松采脂增产效果都比较明显 ,湿地松比马尾松的增产优势更突出。  相似文献   

12.
首次采脂时间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与收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开始首次采脂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和林分经营收益的影响,探索马尾松材脂两用林的合理首次采脂时间。结果表明:首次采脂时间对马尾松胸径生长有影响,20-25年龄段内开始采脂的平均胸径(26.01±0.61 cm)显著低于35年开始采脂的平均胸径(29.80±0.58 cm)和未采过脂的平均胸径(30.51±0.78 cm,p0.05);首次采脂时间对马尾松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首次采脂时间对马尾松林分蓄积有影响,20-25年龄段内开始采脂的林分蓄积最小(300.83±13.67 m~3/hm~2),未采过脂的林分蓄积最大(430.06±27.74 m3/hm~2),进而采脂后林分收益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从整体经济效益来看,马尾松材脂两用林适合的首次采脂年龄在35年后。  相似文献   

13.
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采脂,研究采脂对其生长的负效益,并结合增脂剂的应用,测试其增产效果和对林木生长的促进程度,为湿地松中龄林大面积进行采脂开发和增脂剂的推广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化学采脂方法,对马尾松小径材进行伐前采脂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化学采脂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小径材伐前采脂成本。同时小径材的平均单株采脂量也得以提高,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马尾松小径材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澳大利亚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在广西中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在桂中地区的三门江林场对澳大利亚湿加松(P. elliottii×P. caribaea)与马尾松(P.massoniana)、加勒比松(P.caribaea)、湿地松(P. elliottii)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对其生长量、产脂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7.8a生时各树种的生长量为马尾松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在松脂产量方面,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湿加松早期生长快于其他树种,6.3 a生之后马尾松的生长量超过其它树种,17.8 a生时马尾松生长量显著高于湿加松、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从生长量和产脂量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湿加松可作为脂材两用林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藤县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嫁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和采穗母树的年龄是决定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关键。②嫁接宜采用穗条全包保湿的方法,坡向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大。③无性系嫁接成活率及生长量与采穗母树的年龄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产脂力呈正相关,但与无性系母树来源地、母树年龄和大小没有相关性。④无性系生长量和其内部变异系数皆较大,且与无性系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7年、10年、12年和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的产脂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树龄的马尾松,单株采脂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但相同径级的马尾松,植株的产脂量并不会随着植株生理年龄的变化而产生显著变化;7年、10年、12年和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产脂量分别为1.35、4.49、9.16和17.11 kg/(天·hm2),随着林龄的增大,单位面积可采脂植株数量和较大径级的植株数量以及单位面积产脂量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采脂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采集松脂对天台低山生长的中龄湿地松林分的胸径、材积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非采脂林分经济收入的净现值要高出对照的采脂林分,因此,湿地松在采脂后由于林木生长量减少和木材质量降低而造成的经济效益损失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七年的试验证明,亚硫酸盐酒糟醪液采脂其松脂产量比常法采脂增加27.2%;木材生长量比常法采脂少损失5.3%;木材物理力学指标,高于未采脂松树7—18%,而常法采脂基本上不改变松树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影响木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澳大利亚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在广西中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在桂中地区的三门江林场对澳大利亚湿加松(P. elliottii×P. caribaea)与马尾松(P.massoniana)、加勒比松(P.caribaea)、湿地松(P. elliottii)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对其生长量、产脂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7.8a生时各树种的生长量为马尾松>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在松脂产量方面,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湿加松早期生长快于其他树种,6.3 a生之后马尾松的生长量超过其它树种,17.8 a生时马尾松生长量显著高于湿加松、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从生长量和产脂量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湿加松可作为脂材两用林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