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浙江农业科学》2008,1(6):0-788
1 小芳(浙审瓜2007002) 1.1 特征特性 该品种是适合早春设施栽培的小西瓜品种。苗期整齐度好,长势旺盛,第1雌花节位9节,雌花节位间隔5节,果实发育期第1茬平均31d左右,第2、3茬瓜26d左右。果实整齐度好,单株坐果数1.8个,商品果率94.9%,裂果数少,单瓜重2.0kg,果形指数1.18,短椭圆形;果面浅绿覆中色狭齿带,果面光滑、  相似文献   

2.
青蜜F1早熟网纹甜瓜,果实成熟期45天左右,果圆球形,灰白色底覆密网纹,肉绿,质脆多汁,糖度16度,单瓜重1.5~2公斤,抗性强,耐储运。宜保护地栽培。甜蜜F1中熟,果实成熟期50天左右,果圆球形,墨绿色覆粗网纹,肉淡青,质脆,糖度17度,风味好,单瓜重1.5~2公斤,高抗各类病害,耐储运。宜保护地栽培。晶蜜F1中早熟,果实成熟期48天左右,果圆球形,果形美观,灰绿色底覆粗密网纹,果肉黄绿色,质脆,口感好,糖度17度,单果重1.5~2公斤,品质好,货架期长,宜保护地栽培。脆蜜F1早熟,果实成熟期45天左右,果圆球形,绿色底覆细密网纹,肉绿色,质脆爽口,香味浓,糖度…  相似文献   

3.
湘西瓜17号(西农9号)是以自交系WW151为母本,自交系9168为父本配置而成的中晚熟有籽西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98d左右,开花至果实成熟期37d左右。果实椭圆形,果皮浅绿色上覆深绿色条带,果肉红色,质脆味甜,果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2%,平均果质量7-8kg,产量60t/hm^2,高抗枯萎病,兼抗炭疽病。耐重茬,易坐果。  相似文献   

4.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5):852-852
<正>1 优质、丰产、设施专用品种浙蜜8号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设施西瓜新品种。该品种中早熟,具有口感品质佳、糖度高、商品性好、较耐储运等特点,适合浙江、江苏、云南、河南等地早春季大小棚保护地栽培。1.1 主要特征特性植物学性状。中早熟品种,开花至果实成熟31 d左右,果实成熟期同早佳。植株生长稳健,易坐果。果实高圆形,果皮浅绿色,覆墨绿色显条纹,果面光滑,覆蜡粉。平均单瓜重5.5 kg  相似文献   

5.
《浙江农业科学》2007,(1):117-117
◆种子篇◆秀芳(浙品审字第316号)秀芳为优质高产西瓜品种。早熟,开花至果实成熟30d左右。耐低温、弱光,易坐果。果实圆球形,果面光滑圆整,果皮亮绿色,覆墨绿色显条纹,果肉大红色。单瓜重5kg左右,中心糖度12°左右,糖度梯度小,汁多质脆,品质佳,耐贮运。浙凤甜2号(浙审玉2004008  相似文献   

6.
《浙江农业科学》2016,1(8):1356
<正>浙蜜6号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西瓜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瓜2011002。浙蜜6号生长稳健,抗性较强,坐果性好,品质优。适宜在浙江省作露地西瓜品种栽培。1特征特性中早熟,开花至果实成熟32 d左右。果形高圆,果面墨绿色,覆深绿色狭齿带,果面光滑、  相似文献   

7.
对黄皮葫芦果实进行了4种温度处理,7种保鲜剂处理的贮藏试验,结果表明:黄皮葫芦果实对低温敏感,低于8 ℃会发生冷害。温度越低,冷害越严重,主要冷害症状为瓜皮黄色消褪、进而褐变或黑变。0 ℃、6 ℃下单果包装黄皮葫芦果实的安全贮藏期为3 d,7~8℃下为6 d。保鲜剂能显著提高黄皮葫芦果实的鲜度,且能显著抑制瓜把的腐烂或延迟瓜把腐烂期的到来,较CK的贮藏期分别延长9 d和18 d。  相似文献   

8.
红宝石是1998年度经新疆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并命名为新优14号.全生育期85~90天,单瓜发育天数约30天;果实圆球形,果面底色深,上覆墨绿色锯齿条带,果皮色泽独特;果实瓤内色泽大红,肉质爽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1;,品质优良,单瓜重3~5kg.该品种除适于大棚栽培外,也可用于露地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单蔓整枝下1株留1果与1株留2果两种留果方式对秋季栽培厚皮甜瓜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留果方式下植株的生长发育、果实的外观品质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下的果实内部品质、早熟性及单果质量差异显著,且单蔓单瓜均显著优于单蔓双瓜处理。但单蔓双瓜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单蔓单瓜处理38.9%。  相似文献   

10.
在黄瓜生产中,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水肥及其他管理不当等,都会导致果实发育异常,形成畸形果,常见畸形果有弯瓜、尖嘴瓜、细腰瓜等。这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品质。基于此,分析不同畸形瓜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为提高黄瓜栽培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时期摘袋和不同日照光量处理,研究了矮砧密植条件下光照积累量对苹果果实着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袋后,苹果果实花青苷含量迅速增加.采前18 d摘袋的果实,花青苷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采前12 d摘袋的果实,花青苷含量一直持续增加,采收时花青苷含量与早摘袋果实无显著差异.不同摘袋时期对苹果果实可溶性糖含...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外市场进口荔枝主要以粒果为主的情况,近年收购贮运公司与产地合作,在广东省湛江及海南省陵水、琼海等地采用分批单果采收技术采收妃子笑荔枝,按采收标准直接从树上采摘荔枝单果,大大减少了机械伤,缩短了果实从采收到冷处理的时间,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合格商品果率,目前每公斤果实的收购规格已提高至40个、合格商品果率达90%,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金刚2号黑美人是以ZK09为母本,ZS05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抗病性强的中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春茬90~110 d、秋茬70~80 d,果实发育期27~29 d.果实长椭圆形,果形指数1.5,平均单果重3.18 kg,果面光滑,果皮深绿色底布隐暗墨绿色网纹,果肉大红一致,瓜质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中边梯度小.皮厚1.0 cm,耐贮运,外观美,商品性好.适宜在广西、广东和海南等省区栽培.  相似文献   

14.
苹果梨是大通县川水地区栽植比较普遍的果树之一,但由于其果皮较厚,口感差,商品率较低。通过试验发现果实套袋技术可有效克服这一缺点,从而提高果品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柑桔果实浮皮与衰老的关系,以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胁山为试材,采前对其幼果和枝叶喷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测定果皮及果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胁山品种随着果实浮皮的出现,PG活性提高,果皮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MDA逐渐积累,而果皮和肉的SOID活性则急剧下降。胁山果实浮皮的根本原因是膜脂过氧化作用引 果皮早衰。采前喷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对MDA含量,PG,SOD活性均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以赤霉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探讨乙烯利对‘温185’核桃果实青皮开裂度和叶片黄叶率的影响,为适时机械化采摘核桃提供参考依据。于核桃采收前10天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核桃树进行全树喷施,测定核桃青皮开裂率、黄叶率指标,分析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核桃果实青皮开裂率和黄叶率的影响。在喷施浓度为350mg/L乙烯利后第7天,果实青皮开裂率为75.59%,较对照高出57.94%,叶片黄叶率为18.06%,较对照高出11.57%。乙烯利喷施浓度为350 mg/L可显著促进‘温185’核桃果实青皮开裂,而对叶片边缘黄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海南岛分布许多不同种类的芒果,由于各种品种的芒果结果高度不一,不利于现有的水果采摘机器芒果的采摘。笔者设计了一种可伸缩灵活多用的采摘机构,可用于芒果以及木瓜的采摘。该设计对传统采摘机构的集果装置进行了改进,采用滚轮式机架,利用伸缩式采摘杆通过调节其长度来实现对不同高度芒果的采摘。结果表明该设计不仅大大降低水果采摘过程中的水果擦伤率,并且可大幅降低果农的工作负荷,使采摘过程变得轻松。因此,设计的该采摘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完成大部分品种的芒果、木瓜等水果的采摘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柑橘机器人夹持损伤有限元预测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作业机器人不同夹持条件下柑橘的内部应力变化,预测并分析柑橘的夹持损伤。【方法】测定柑橘各组分的力学参数;根据柑橘结构建立其所对应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机器人不同指面夹持柑橘的过程;利用自行设计的末端夹持平台对柑橘实物进行夹持验证试验。【结果】柑橘的纵向果皮和果肉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1.408和0.277 MPa,极限应力分别为1.250和0.048 MPa。模拟试验中,得到柑橘果皮和果肉的等效应力分布图;柑橘果皮应力大于果肉;由于果肉的极限应力小于果皮,果肉的损伤先于果皮;相同夹持力下,弧指比平指对柑橘果皮和果肉作用应力小;平指夹持力为23 N时,果肉出现损伤,但弧指夹持力为45 N时,果肉才出现损伤;当夹持力分别为12、23、34、45、56、67 N时,平指比弧指夹持的柑橘果肉损伤率分别大0、10%、30%、40%、20%、20%。夹持试验结果验证了模拟预测试验。【结论】可实现柑橘夹持损伤预测和评估,可为柑橘作业机器人的减损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促进早熟温州蜜柑果皮转色且不降低品质和贮藏性能的方法。[方法]以“宫川”早熟温州蜜柑为试材,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和B。进行采前处理,研究处理后对果实贮藏过程中若干品质和贮藏性能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采前乙烯利处理贮藏前期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下降较快,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贮藏后期;贮藏15d时,处理B(乙烯利250mg/L)的转色指数达0.51,比CK高出0.19,乙烯利加速了果实贮藏过程中果皮叶绿素a和b的降解,促进了果实转色,而且较高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果实转色效果更明显;同时乙烯利处理也加速了果实的腐烂和水分的散失,贮藏20d,处理B的腐烂率为17.39%,CK为2.90%,显著降低了果实的商品率;乙烯利和B,混合处理相对单一使用乙烯利能够降低腐烂速度和失水率,但转色效果不明显。[结论]采前乙烯利处理可促进果实转色,但也加速了果实水分的散失以及提高腐烂率,故适用于实际应用的处理浓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采摘时间秋葵果实木质素代谢的特征和规律,进而确定川秋葵的适宜采摘期,对不同采摘时间的秋葵果实木质素代谢及相关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花后3~5 d,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大幅度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醇4-羟化酶(C4H)在花后5 d显著下降,4-香豆酰-Co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原果胶、类黄酮在花后4~5 d达到最大值。从果实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食用品质角度考虑,川秋葵果实最佳采收时间为花后4~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