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州市吴中区水产养殖业发达,是河蟹养殖老区,蟹农养殖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令广大养殖户担心的是河蟹颤抖病似有卷土重来之势。2018年8月至11月,吴中区临湖镇现代渔业示范园、东山镇俞家厍、车坊镇澄湖养殖场共16个蟹塘先后发生程度不一的河蟹颤抖病病例。我们对疑似颤抖病的病蟹进行细菌学检测,同时送样到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PCR检测方法(SC/T 7220-2015)检测是否存在螺原体。本文报道2018年吴中区河蟹颤抖病发病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病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河蟹抖脚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是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蟹病。自 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后,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西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 3月至 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 3克的蟹种至 300多克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 90%以上,死亡率在 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损失惨重。因此引…  相似文献   

3.
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境 《淡水渔业》2002,32(2):25-27
近年来 ,河蟹颤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发较为严重。 1999年 ,江苏部分地区的河蟹生产曾因颤抖病的暴发而损失惨重 ,有些生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对此 ,去年以来 ,在省、市、县各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各地河蟹生产逐步开始了健康养殖的试验示范 ,并且成效显著。笔者就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小结如下 :1 严把蟹种关1 1 品种要纯正 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 ,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实践证明 ,不同水系的河蟹 ,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 1 1 长江水系蟹种的…  相似文献   

4.
正河蟹在天然环境中很少发生病害,但随着池塘养殖河蟹规模的不断扩大,放养密度增加,产量提高,河蟹疾病的发生也不断增加。池塘河蟹养殖,一般1月下旬至3月上旬放养扣蟹,10月开始回捕,现将扣蟹养成商品蟹过程中的病害及主要防治技术作一介绍,供大家参考。一、病毒性疾病最典型的是河蟹的"颤抖病"。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以下简称河蟹),河蟹颤抖病是对其养殖危害最大的重大流行病,自从1994年发现以来,每年都是各地的河蟹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河蟹颤抖病发生有减缓趋势,但局部地区仍有大面积暴发,死亡率仍可高达50%以上,给河蟹养殖造成巨大损失。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该病原也是水产新型病原,已经被国际上正式命名为  相似文献   

6.
呼肠孤病毒引起河蟹颤抖病的人工感染与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5年发现河蟹“颤抖病” (或称“抖抖病” )以来,到 1999年止,全国各河蟹养殖主要省区均发生了颤抖病的报道。刚开始发现颤抖病时,以池塘河蟹精养池发病为多,流行季节在 5~ 10月,高发季节在 6~ 9月,主要危害 2龄蟹;至今,除池塘精养池仍发病外,其它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养殖河蟹也有发病,只是池塘精养池的发病率最高, 1龄蟹发病现象也很严重,流行季节呈明显延长,从 4月到 11月均有发病,高发季节在 5~ 10月,具明显的暴发特征,疫区损失严重。国外对蟹类病毒已有一定研究,但不涉及中华绒螯蟹〖 1、 2、 3、 4、 5〗,国内…  相似文献   

7.
河蟹颤抖病是当前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年该病的发生率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甚至个别池塘达到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业者谈“抖”色变。河蟹颤抖病,又叫“宽爪病”或“抖抖病”等,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援食减少,活力能力减弱或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之上,反应迟钝,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病蟹解剖后,蟹体的肉质糊化,甚至步足肌肉萎缩,中空。有些病蟹肝脏病变,肠道发炎,无食或少量食物,有些病蟹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8.
河蟹“颤抖病”始见于199。1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绝产绝收。“颤抖病”的病症: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亮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颤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有关单位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颤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河蟹颤抖病是由病原体寄生在蟹的白细胞及神经与肌肉的传导系统中,导致河蟹肢体颤抖、瘫痪、死亡的一种毁灭性疾病。由于病原体在体内潜伏,未发病时肉眼无法识别。一旦发病后病蟹便不摄食,药物无法进入体内,基本上治疗无效,所以对此病只能靠预防。笔者近几年在河蟹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鱼》2003,(9):65-65
目前河蟹的常发疾病主要存在以下流行趋势:由于前期多雨,杀虫很难彻底,预计纤毛虫的发生将在大范围内流行,另外颤抖病、黑鳃病、水肿病、肠炎病的发生也将大面积发生。因此,要认真加强河蟹养殖的后期管理,加大防治蟹病的力度,提高河蟹后期养殖的成活率和生长率,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收成和经济效益。现将河蟹后期养殖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河蟹“抖脚”症的病理分析及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河蟹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在近年来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天然海水、半人工海水和全人工海水育苗技术模式,相应也有了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使河蟹人工养殖产量逐年上升。但是自95年在上海崇明首次发现了具有“胸肢颤抖”症状而死亡的病蟹后,至98年在江、渐、皖、沪,以及辽宁盘锦等河蟹养殖主产区,相继发生严重疾病,各地依病蟹的主要临床症状,称为“抖脚病”、“抖肢病”、“腹水病”和“仔蟹上岸”等。从幼蟹(5-10g/只)到成蟹(200-2509/只)皆有发生,发病时间自春季到秋季皆有,随着放养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为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近年来蓬勃发展,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养殖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养殖生产的主要因素。1994年在江苏养殖成蟹池塘首次发现了河蟹“颤抖病”,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扩大到上海、福建、江西、浙江以及辽宁等地,几乎覆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河蟹已成为人工繁育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河蟹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蟹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科学使用渔药治疗蟹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注点。本文将从药物的选择、给药方法、给药剂量、给药疗程和药后处理简单阐述蟹病的治疗过程,以期为蟹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擅抖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 ,在有些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支柱产业。1995年开始 ,皖、江、浙、沪地区发现了不明病因的中华绒螯蟹擅抖病。1998年据不完全统计已蔓延到上海、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市 ,几乎覆盖了我国的河蟹主要养殖区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尽管总体上国外对蟹类病害的研究比国内要领先得多 ,但河蟹的养殖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国内进行 ,有关中华绒螯蟹的病害研究国外没有涉及。因此由于国内大规模养殖而产生的河蟹病害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河蟹病害包括“颤抖病”(又称抖抖病、抖脚病等)在内的研…  相似文献   

15.
二、试验结果1.病害发生情况试验池在养殖全程中未发生细菌性疾病流行。试1池5月15日发生河蟹颤抖病,日死蟹20~30只,6月3日开始拌喂低分子量壳聚糖及10日首次泼洒0.5毫升/米3低分子量壳聚糖后,死蟹数量明显减少,一周后渐止。8月份颤抖病复发,但日死蟹数较少,持续时间短,至9月上旬停止死亡;试6池8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河蟹颤抖病及黑鳃病,日死蟹20~50只;试2~试5池往年多发甲壳溃疡病,本试验过程中未有发生。同时,混养的鲢鳙、银鲫、团头鲂等鱼类也未曾发生暴发性出血病及其它病害。对照池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从5月上旬直到9月份,其间死蟹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许步劭 《科学养鱼》2000,(11):34-34
我国天然蟹苗逐年减少,且不稳定,已不能适应河蟹养殖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增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海水人工育苗,也有一部分在内地靠人工配制海水育苗, 1999年河蟹苗种生产已达到 180吨以上。在河蟹养殖生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河蟹养殖病害问题日趋突出,成蟹养殖的颤抖病造成经济损失 20亿~ 30亿元。在蟹苗生产过程中,河蟹真菌病还没有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其实它对苗种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河蟹颤抖病。   1994~ 1995年在江苏省启东市吕泗港刚开始河蟹人工繁殖时发现在幼体上寄生一种真菌,虽采用孔雀石绿、福尔马…  相似文献   

17.
河蟹养殖所发生的颤抖病从1997年开始时的来势凶猛,发展到近两年已传遍全国各地的养蟹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颤抖病已成为养蟹者的心腹大患,几近谈“抖”色变,成为养蟹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给蟹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无法统计。笔者在农村从事渔业生产指导工作40年,现对防治此病提出几点见解,供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及蟹农们参考。一、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握力减弱,吃食减少,或者不吃食,最典型症状为螯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倒立。故称颤抖病,也叫环爪病、抖抖病。二、流行、危害情…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1,(8):48-48
当前,水生生物已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各种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河蟹病害发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河蟹颤抖病在各养殖区域已开始大规模暴发,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损失惨重,综合防治河蟹颤抖病已成为蟹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针对河蟹颤抖病发生的病因,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发病情况该病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成蟹。该病流行时间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  相似文献   

19.
正一、河蟹颤抖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018年进入6月后在江苏苏南地区的宜兴、高淳和安徽当涂等地区,近几年来少见的河蟹颤抖病开始大范围的出现;进入7月后多地区颤抖病多发,发病池塘河蟹死亡量持续上升,从每亩几个到严重时的10多个,死亡量大,河蟹颤抖病是苏南、安徽区域河蟹养殖一个死亡量很大的病害。一般个体重  相似文献   

20.
何奇 《科学养鱼》2020,(6):35-36
正近年来,随着河蟹产量及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消费市场的不景气等原因,养殖户对养殖河蟹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笔者在常熟市练塘水产养殖基地选取河蟹养殖池塘进行蟹池多品种混养试验,2019年利用其中1个25亩蟹池进行鱼、虾、蟹混养,由于养殖生态环境好、水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