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长绒陆地棉主要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长绒陆地棉聚合杂交品系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绒长、比强度和整齐度影响居前两位的产量性状是衣指和株铃数;对马克隆值影响居前两位的产量性状是铃重和籽指;而衣分对纤维品质的影响最小。通过对衣指和株铃数的定向选择改良纤维品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子对湖南省棉花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索棉花主要经济性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采用灰色系统和逐步回归法研究了温度、光照时数、空气湿度、降水量对棉花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光照时间、温度与单铃重、籽指关联系数大,与衣分、衣指关联系数小;而降水量、湿度与单铃重、籽指关联系数小,与衣分、衣指关联系数大;温度、光照时间对单铃重、籽指起正作用,降水量在较少的情况下对单铃重起正作用,但超过一定界限后,反而起负作用。降水量对衣分、衣指起正作用。  相似文献   

3.
棉花海南繁种、制种种子异地优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海南繁、制的棉种是否具有异地优势,以杂交棉组合异优二号亲本为材料,分海南和本所两地制种和繁殖,然后在本所作亲本及杂种F1、F2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南种子(简称海南籽)较本地种子(简称本地籽)出苗整齐,出苗率高,苗期表现一定的营养优势。海南籽单株成铃数比本地籽少2-5个,而单铃重、衣分、子指、衣指及皮棉纤维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初步探明,海南繁、制的杂交棉种子不具产量上的异地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哈克尼西株(Gossypium harknessii)雄性不育细胞质在棉花杂种一代内对某些生理生化特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蕾期叶片叶绿素、可深性糖、淀粉分量及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含有哈克尼西棉胞质的(A×R)F1 均略高于其同核异质材料(B×R)F1,但差异不显著;花期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5.
通常在棉花品种(系)的试验过程中,考种时多注重考查绒长、衣分率、衣指、子指和单铃子棉重等,而不孕籽(粒数)%除区域试验按规定需考查外,其它初级试验往往不注意考查。正因如此,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品种(系)表现衣分高,衣指不高,皮棉增产幅度较大。例如1975年我们在考查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几个供试品种时,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杂交棉主要性状优势率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分析了 73个转 Bt基因抗虫杂交组合 F1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优势率分布 ,认为 :1杂种一代的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 2 5 6%的组合霜前皮棉产量竞争优势 ( CH% )集中在 1 0 .1 %~ 35 %之间 ;子棉总产则以 0 .1~ 2 0 %居多 ;铃重、衣分、子指、霜前花率的 CH%主要分布在 0 .1 %~ 1 5 %之间 ;生育期、2 .5 %跨长为负优势 ,多在 - 5 %~ - 0 .1 %之间。 3与 F1相比 ,除子指、2 .5 %跨长外 ,F2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均不同程度下降 ,以子棉总产、霜前皮棉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 ;生育期变化较小 ;铃重、衣分、子指虽比 F1有所下降 ,但仍呈现较强的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7.
探究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CIMS)和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种间遗传效应的差异,为利用CIMS和CMS途径进行油菜超高产育种提供依据。以3个甘蓝型油菜CMS和同核CIMS与4个恢复系按照ACII不完全双列杂交(3×4)配制2套同核异质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将29个性状指标划分为农艺、产量、品质3类性状,利用QGA Station Microsoft分析软件中的加-显性(AD)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同核CIMS杂种比较,CMS杂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加性方差分别高21.85%,72.11%,13.48%,显性方差分别高3.58%,94.44%,56.90%,加性方差比率分别高39.29%,8.94%,-7.05%;显性方差比率分别高15.83%,4.30%,89.97%。CIMS杂种与同核CMS杂种间在F1的差异大小为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在F2为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F2,与同核CIMS杂种比较,CMS杂种的群体平均优势农艺性状分别低31.61%,32.74%,产量性状高72.82%,76.95%,品质性状指标则低58.81%,22.63%;在F1、F2,CMS杂种的群体超亲优势为农艺性状分别低75.35%,76.33%,产量性状低47.53%,32.90%,品质性状高14.09%,20.53%。CMS杂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则分别比CIMS杂种高47.77%,54.31%。CMS不育细胞质对油菜杂种的性状产生了影响,且不同性状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即CMS杂种的性状受亲本基因型的控制程度高于CIMS杂种;对CMS杂种的亲本应在早期世代加强选择,主要利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加性效应)进行选择,而CIMS杂种的亲本则应在高世代加强选择;亲本的性状和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显性效应)对2类杂交种的表现都有较大影响,因而亲本的选配对杂种的表现有很大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定位衣分和籽指QTL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亚娟  王鹏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10,36(8):1318-1323
以染色体片段导入系IL-15-5和IL-15-5-1构建的F2和F2:3分离群体,利用SSR标记对数量性状衣分和籽指QTL进行了定位。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两个组合的774个F2单株和F2:3家系衣分和籽指,检测到2个衣分的QTL,1个籽指的QTL。衣分QTLqLP-15-1在两世代中都被检测到,位于相同的分子标记置信区间JESPR152~NAU3040,置信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40cM和3.20cM;qLP-15-2只在F2:3中被检测到,位于分子标记NAU5302~NAU2901之间,置信的遗传距离为0.08cM。籽指QTLqSI-15-1在F2和F2:3中都被检测到,分别位于分子标记NAU2814~NAU3040和JESPR152~NAU3040,置信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70cM和5.70cM。利用染色体片段导入系能准确地定位产量组分的QTL,为棉花产量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棉花杂种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个高品质棉品系做母本,分别以大铃、高品质、高衣分种质做父本,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通过分析9个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了杂种F1产量优势与亲本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杂种F1的产量优势由父母本共同决定,在母本相同的情况下,F1产量优势决定于父本,而在父本相同的情况下,F1产量优势决定于母本;在母本相同的情况下,F1铃数、铃重、衣分、株高的平均竞争优势决定于父本.  相似文献   

10.
衣分不同陆地棉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成奇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09,35(11):1990-1999
选用衣分不同的陆地棉品种配置组合,率先将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与双列杂交试验分析相结合,分别从单个和整体基因水平上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研究。对2个高×低衣分组合的主基因-多基因6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至少在1个组合中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说明产量性状主基因存在的普遍性。由2个组合各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比较得出,产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比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组合间趋势变化相对较稳定;各性状在2个组合中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量不完全相同。衣分、铃重和籽指在2个组合中分别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和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在2个组合中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衣指在组合I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组合II中属于典型的多基因遗传;单株铃数在组合I中属于典型的主基因遗传,在组合II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双列杂交结果表明,陆地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都有较高的遗传主效应方差,产量性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其中,衣分、衣指以加性效应为主;子棉产量、铃重和籽指以显性效应为主;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衣分和衣指的普通广义遗传率和普通狭义遗传率均最高,与联合世代分析两性状的总遗传率平均值结果趋势一致。相关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衣分次之,铃重最小。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显性无腺体品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7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为材料,按NCI设计,对28个组合的杂种F1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明显的优势,28个组合所研究的15个性状中全部具有中亲优势,6个性状具有高亲优势,4个性状具有竞争优势;配合力分析的11个性状中,株高、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而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子指等性状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显无073是丰产的显性无腺体品系,而显无260是较好的优良品系,组合显无073X泗棉2号在重要性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3个不育系、3个同质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配制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恢复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类型组合,研究新型三裂棉(D8)不育胞质对棉花杂交种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8不育胞质对子棉和皮棉产量有极显著的负效应,子棉平均减产15.3%~25.6%,皮棉减产25.0%~39%;但D8胞质对不同产量因素的影响不同,平均降低铃重0.89~1.00 g,降低衣分4.59%~7.08%,对单株结铃数无明显影响。D8胞质不育对纤维长度和整齐度没有影响,还可以提高纤维比强度1.0~1.1 cN·tex-1,降低麦克隆值1.4~1.5,增加纤维伸长率0.4。不同的基因型受D8不育胞质的影响不同,通过选择合适的基因型,可以减小胞质对铃重和衣分的负面影响,选育出优良的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NCⅡ设计,利用4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棉花品种与9个转两类抗虫基因(Cry1Ae和API)纯合系进行杂交组配,对36个组合的F1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合的竞争优势明显,各产量性状均具有竞争优势,但子指的优势为负值;皮棉和子棉的产量均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两者分别为17.2%和7.9%,皮棉和子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分别达到86.1%和80.6%。产量性状的优势大小依次为衣分、铃重和单株铃数,分别为4.1%,2.1%和0.7%。对组合的配合力方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个转基因抗虫棉纯合系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4个母本中的两抗虫棉的皮棉和子棉的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优于两非抗虫棉。对这些组合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发现有6个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因这9个纯合系的受体均为冀合321,所以这种配合力的差异是由外源基因作用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4.
转iaaM基因陆地棉种质系的经济性状及其杂种F1表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转iaaM 基因陆地棉种质系在Ⅰ型高品质杂交棉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采用4 个转iaaM 基因的陆地棉新种质系、2 个高品质陆地棉种质系,及其4 个杂交组合做PCR分子检测,并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区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 个转iaaM 基因的父本及其杂交F1在500 bp 处均出现特征主带,而2 个高品质母本无特征主带,显示iaaM 基因在杂交F1代呈显性表达。转iaaM 种质系的衣分较高、棉铃较大、单株结铃较多、脱落率较低;但籽指偏小、种子空瘪率较高。具有iaaM 基因的杂交F1组合,其衣分、单铃重、结铃数接近转iaaM 亲本,表明转iaaM 基因的产量性状三要素在F1代呈显性表达;其中有2个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达优质Ⅰ型,且1 个组合的皮棉产量与Ⅲ型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仍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利用iaaM 种质系做为杂交亲本,只要杂交配组适当,培育具有产量优势的Ⅰ型高品质陆地杂交棉在实践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低酚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乾浩 《作物学报》1994,20(5):621-628
本文以32个低酚棉品种(系)为材料,对10个产量、纤维品质性状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棉多数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为正相关,提高衣指、降低籽指虽可提高衣分和单株结铃数,但不利于增加单铃重;高产、优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纤维长度、比强度与衣分和单株结铃数有较强的负相关。在较大群体的基础上,通过早代的正向选  相似文献   

16.
利用32个优异纤维品质陆地棉品种和8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杂交配制了62个F1,研究F1的杂种优势强度及亲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具有极强的产量优势,在构成因素中,单铃重的优势最大,其次是衣分,而成铃数、子指表现为负优势。纤维品质性状的中亲优势较小,但具有较强的对照优势。抗虫棉F1的单铃重、纤维品质性状与双亲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衣分性状只与父本呈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母本显著正相关,株高、成铃数等5个性状与双亲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10个陆地棉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置了45个组合,计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杂种优势,并结合SSR标记研究了陆地棉亲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配合力分析发现,10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分析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发现,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一般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遗传距离相关均不显著。单株铃数、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均为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育种实践中这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性状可能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8.
When alien DNA inserts into the cotton genome in a multicopy manner, sever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in the cotton genome are disrupted; these are called dQTL in this study. A transgenic mutant line is near-isogenic to its recipient, which is divergent for the dQTL from the remaining QTLs. Therefore, a set of data from a transgenic QTL line mutated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30074), its recipient and their F1 hybrids, and three elite lines were analyzed under a modified additive-dominance model with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o separate the genetic effects due to dQTL from whole-genome effects. Our result showed that dQTL had significant additive effects on lint percentage, boll weight, and boll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while it had little genetic association with fiber traits, seed cotton yield, and lint yield. The dQTL in 30074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int percentage and boll number, while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boll weight, having little effect on fibre traits, while those from the recipient and three elite lines showed significant genetic effects on lint percentage. In addition, the remaining QTL other than dQTL had significant additive effects on seed cotton yield, fruiting branch number, uniformity index, micronaire, and short fibre index, and significant dominance effects on seed cotton yield, lint yield, and boll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s under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conditions for each line are also predict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有色纤维基因遗传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用5个不同来源的有色纤维陆地棉材料(3个棕色棉、2个绿色棉)与2个白色棉配制10个杂交组合,分析其后代的纤维颜色遗传情况。试验表明,陆地棉有色纤维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采用经测验具有良好等基因性的两对近等基因系,研究有色纤维基因对产量、品质等共15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纤维基因对皮棉产量、衣分、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抗病性有负效应,对子指有正效应,影响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子棉产量、铃重、单株成铃、株高、果枝数等性状无明显不良反映。但结合有效选择,通过杂交、回交等方法对原有色棉亲本的产量、品质性状可有一定程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