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女孩出嫁前,问母亲都给她准备了什么嫁妆。母亲拿出一张礼单让女孩看。礼单上列出的物品,虽然是父母尽其所能给予她的最好的礼物,但她并没感到惊喜。女孩渐渐暗淡下去的目光,让母亲觉得有些难过。  相似文献   

2.
律师:我从小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成年后与母亲有些联系,感情一般。母亲改嫁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她想晚年时让我们姐弟三人轮流赡养。请问,我们要担负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3.
信念饼干     
这是玛吉塔·安德鲁丝的故事。她居住在纽约,生活环境相当糟糕。她的父亲离家出走,因此她的母亲必须做服务生以养活玛吉塔·安德鲁丝和自己。有一天,母亲告诉玛吉塔·安德鲁丝,她正在存钱,好让玛吉塔·安德鲁丝将来能够上大学。玛  相似文献   

4.
田心镇,位于江西省上高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43公里,与4个县13个乡镇场交界接壤。1986年3月,该镇的“三八”影社在泥土的芳香中呱呱坠地了。16年来,它一直是当地农村妇女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已有7年社龄的田心村妇女袁雪英说,在没有加入“三八”影社之前,她对里面的社员几乎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平日里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打交道的人,也可以端相机照相,多神气啊。所以,1994年,当田心镇搞摄影培训班面向全镇妇女招生时,袁雪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7年过去了,她谈起自己当年的选择时依然显得异常激动,她说那…  相似文献   

5.
网络达人     
朋友小谷的母亲80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倍儿棒。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的烦心事也多了起来。原来小谷的兄弟姐妹七人全不在老人身边,孩子们也惦记老人,老人也总想儿女在身边陪伴着她。看到老人孤独的样子,小谷兄妹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给老人买一台电脑,让她想儿女的时候,通过互联网视频和孩子们交流一下,这样能缓解老人的寂寞。  相似文献   

6.
无私的母爱     
华凯 《新农村》2007,(4):29-29
上世纪60年代,我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逢年过节才能杀一只鸡吃。吃鸡时,大家都喜欢吃鸡肉,唯有母亲只吃鸡头。我们让母亲吃鸡肉,母亲说:“我喜欢吃鸡头。”她吃得津津有味。母亲这么喜欢鸡头,以后每一次杀鸡,我们就互相叮嘱:“把鸡头留给妈。”后来,母亲生了大病,医生说很难治好了。在母亲临终之前,我们让她好好吃一顿喜欢吃的鸡头。我正准备去买,母亲却拉着我说:“别浪费钱了,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鸡头。”我诧异地问:“那你为什么每次杀鸡都吃鸡头呢?”母亲说:“傻孩子,妈怎么能跟你们抢肉吃?”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一直以为母亲真的喜欢…  相似文献   

7.
《百姓》2001,(6)
谁说“笑比哭好”?我就最怕母亲笑。母亲一笑,就露出那嘴里孤零零的最后一颗牙,让我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50岁呀!母亲常常说:“我爹我娘什么都好,就在牙上对我不好。”母亲把过早脱牙玩笑地归咎于外公外婆——她认为那是遗传。她开完这个玩笑后总是笑,一笑又露出那颗让我难以接受的牙。每逢此时,我心里总是  相似文献   

8.
军嫂小妹     
正我家兄弟姐妹9人,姐妹4人。她排行最小,家人都叫她小妹,又因她在部队医院工作,热心接待妹夫的老战友,与妹夫老战友温馨相处,被誉为军嫂小妹。小妹,名田松,在部队967(原210)医院工作。她心地善良,亲情醇厚。她孝敬老人,对父母一片孝心。母亲80岁时患了老年痴呆症,并患有心脏病,生活不能自理,小妹的住处离父母近,便挑起照顾母亲的重担。尤其是母亲病重住院时,常去照顾母亲,送饭送菜、打针吃药、端屎倒尿、擦身换衣被,她一天也没闲过。有一次,母亲趁医护人员不在,自己走出医院,小妹发现后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墙角找到母亲,硬是把她从一楼背到四楼住院处,小妹的汗水顺着脸往下淌。由此,她忙里忙外,起早贪晚伺候母亲,直到母亲病故。后来,父亲患病住院,  相似文献   

9.
一、逼嫁、逃婚、被偷、受骗,厄运一次又一次迫使她走上绝路徐美仙,今年31岁,江西广丰县胡桥乡人,现在杭州一家干洗店当服务员。为了逃避丈夫离家出逃,逃了整整11年。她小时候住在一个山沟里,母亲生了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她排行第四。家中男人少,常受人欺侮。15岁那年,其母亲为了找个依靠,让她和隔壁村一个朱姓的男人订了婚。朱家是杀猪的,共有6兄弟3姐妹,在当地很有势力。朱某比她大11岁,长得很丑,个子很矮,只有她肩膀高。她不愿意去他家,每次都是母亲连打带骂赶去的。17岁那年,她和朱某举办了婚礼。第二年农历1月,进行了结婚登…  相似文献   

10.
河南一读者来信咨询:我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3人抚养成人,并都参加了工作。这几年母亲的生活费用全部都由我和哥哥两人承担,由于我们收入低,经济上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提出妹妹也负担一些赡养费,她却说:“我已经是出嫁的女儿,本身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请问,她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1.
何如平 《吉林农业》2011,(18):50-50
进入秋季,母亲又开始忙活着为我们做泡菜了,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母亲说秋季做出的泡菜特别容易出味儿,对于喜欢吃泡菜的人来说,可不能蹉跎了这段好时光。  相似文献   

12.
慈母手中线     
朱玉萍 《中国农资》2014,(21):26-26
<正>说起我93岁高龄母亲,我总是对她饱含敬佩、爱戴,她那份春晖之情让我感慨、感动。每当想起母亲,眼前时常浮现的是母亲在灯光下,为我们兄弟姐妹缝缝补补的身影。记忆里,母亲的线筐里总有着各色各样的碎布头。冬天的鞋垫、端午节的香草袋,以及我的书包,都是这些碎布头拼成的。母亲的一针一线,总能把零碎的日子拼接得温馨宜人,许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我童年里好多美好的记忆,都源于母亲手中的针线,它能让我童年鲜亮如昨,也让我沉浸在温暖幸福的回忆里。那时候,多子多女的家境,常常缺柴少米。那些捉襟  相似文献   

13.
古时候有一位母亲要带她的孩子们出门,可孩子们都不愿出去,母亲就哄他们说:"如果同她一起出门,回家后便把家里养的猪杀掉,让他们吃肉."  相似文献   

14.
母亲进城     
印象里,母亲是个节约的人.在我享受着母亲的血汗钱坐公共汽车进城上学的岁月里,母亲却是宁可浪费时间喜欢走路的,她总是说:山里人挣几角钱不容易。我考上大学后,母亲因不需送米送菜便很少进城了,她和父亲终日厮  相似文献   

15.
谎言蕴孝心     
好久没有回老家.也没有和母亲联系。 那天,母亲从乡下过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你哥在外面干上美差了。听说在一家大公司做什么白领呢。”母亲说,大哥前些天回了趟家,西装革履的,头发梳得像电视里的大老板,、虽然人还是那么瘦、那么黑,但看上去精神多了。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网上不经意浏览到一则有趣的新闻,四川的一位农民上网卖辣椒,却意外地接到一份海外订单:一位美国华裔因原籍四川的母亲思念家乡的辣椒成疾,特地在网上为母亲订购几斤红辣椒。 农民卖辣椒卖到了网上,怎么说也是一件新鲜事儿。一向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印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农民也与高科技的互联网搭上了界,进步之大真是令人不可小觑!如果这位农民在美国有代理商为其配送,如果他在银行开有国际联网帐户,如果他因这笔小小的生意做成而建立了信誉,那他眼前的市场将会一下子扩展到西半球,他的辣…  相似文献   

17.
怀念母亲     
<正>写下这个题目,我已泪水潸然。母亲走后,我一直想给她写点文字,但悲痛冲毁了一切,不知从何处下笔。而今母亲已走了5年,今年是她老人家诞辰100周年,所有对母亲的思念再次奔涌而来,顺着笔墨流淌……1922年7月15日,母亲出生在桐城县南口乡桂老屋,一个书香之家。外祖父原是民国时期福建督军府翻译官,28岁不幸英年早逝。可怜的外婆带着不满周岁的舅舅和尚在腹中的母亲,一路颠沛流离回到了老家,次年生下了母亲。外婆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从此未嫁,拖着舅舅和母亲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8.
正母亲节前夕,给远在山东的三哥打了个电话,非常凑巧,母亲就在他身边,于是把电话给了母亲,我和母亲聊了一些家里的事情。放下电话后不禁心绪难平。给母亲打电话是件特别纠结的事情。不听听老人的声音感觉不放心,但是母亲耳聋,一句话我总是要反复说,母亲也是反复问,往往有时答非所问,让人啼笑皆非。母亲已经83岁了,头脑特别清醒,她知道自己接听电话不方便,所以也就问问我工作和孩子的事情,再就说家里一切都好,说着就想挂  相似文献   

19.
李文成 《农友》2001,(9):23-24
我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抚养长大,现在都已经参加了工作。这几年,母亲的生活费用全部都由我们兄弟二人承担,由于我们收入低,经济上确有一定困难,我们提出要妹妹也负担一些赡养费,她却说:“我已经是出嫁的女儿,本身就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请问,她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20.
张金 《农家致富》2005,(1):46-46
重庆市璧山县青和镇周厚吉反映:他妻子9岁时候,父亲患病瘫患,母亲(精神有点失常)后来改嫁。不久,她父亲就过世了.她一直与70多岁的婆婆相依为命.吃尽了苦头。妻子的母亲改嫁后生得一子.现年12岁,继父现在也过世了。母亲不久又回家嫁给他们邻村的一人,现没有任何手续,还希望过来与周厚吉他们一起生活,对此.周厚吉两口不禁起了疑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