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幼果期氯吡脲浸果对‘贵长’猕猴桃质量安全的影响,本研究于‘贵长’猕猴桃花后25 d进行3种浓度(5、10和20 mg/L)的氯吡脲浸果处理,果实成熟采摘后进行货架期试验和相关品质指标及氯吡脲残留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比对照组单果重提高了35.4%~42.1%、果实纵径增大了6.9%~13.6%、果实横径增大了9.0%~14.5%、单果重/果实纵径提高了16.5%~24.4%、单果重/果实横径提高了18.6%~27.5%,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果形指数和果实形状无明显差异;处理组比对照组果实硬度小、后熟变软快,而且处理浓度越高,后熟变软越快,至货架期试验的第12 d,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已后熟变软,达到可食用状态;果实后熟变软后,处理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较对照组高,而可滴定酸含量均比对照组低;果实成熟采摘时,各处理组均有氯吡脲残留检出,但不超标,且主要残留于果皮中;综合考虑使用效果、品质影响、残留水平等因素,‘贵长’猕猴桃氯吡脲处理浓度以10 mg/L为宜。本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生产中氯吡脲科学使用和残留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钾是重要的品质元素,为了筛选枣果实品质最适宜的钾肥浓度,以5年生‘骏枣’为研究材料,在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沟施不同量的钾肥,研究其对叶片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对‘骏枣’生长、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在0~153 g/株的施钾范围内,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速率(ETR)、淀粉含量、Vc含量、葡萄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糖酸比、纵横径及单果重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在沟施K2O 153 g/株达峰值;当施K2O量为153~306 g/株时,上述参数均呈下降趋势。胞间CO2浓度(Ci)和非化学猝灭系数(qN)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施K2O 153 g/株时为最低值;光化学效率(ΦPSⅡ)在施K2O 229.5 g/株时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种施钾水平中以沟施K2O 153 g/株对改善‘骏枣’果实品质和提高‘骏枣’叶片的光合效果最佳。综上,钾肥通过明显增加‘骏枣’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器官功能而提高果实品质,且沟施K2O 153 g/株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猕猴桃适宜采摘期确定及其贮藏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其适宜采收期。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采用未浸果和浸果(氯吡脲10 mg/L)处理,监测了谢花后9~128 d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与6个不同采收期下贮藏期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果实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快速生长期(谢花后9~23 d)、缓慢生长期(谢花后23~100 d)和平缓生长期(谢花后100~128 d)。‘贵长’猕猴桃果实在生长期内,硬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干物质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逐渐增加,总酚和黄酮含量变化呈波动增加。10 mg/L氯吡脲浸果明显提高了‘贵长’猕猴桃果实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量,降低了生长期果实的硬度;且能增加生长期和贮藏期果实干物质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可滴定酸、总酚和黄酮含量,提高谢花后58~128 d和贮藏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但加速贮藏期糖高峰出现和可滴定酸损失,降低了贮藏性能。早采或晚采以及10 mg/L氯吡脲浸果均可加速‘贵长’猕猴桃果实的软化、硬度降低、质量和营养物质的损失,极显著地(P0.01)增加果实腐烂率。‘贵长’猕猴桃较适宜的采收期为谢花后125~132 d,即干物质达16.5%~17.5%、可溶性固形物达6.5%~7.5%间采收。该研究可为猕猴桃优质生产及适宜采收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中亚地区引进的21种毛樱桃和中国毛樱桃为试材,探讨品种间外部特征和内在品质的差异显著性,旨在为毛樱桃引种栽培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1个品质指标在不同品种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单果重与可食部分、纵径、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部分与纵径和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C呈及显著负相关;纵径与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呈显著负相关;横径与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果柄与总酸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维生素C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叶面喷施硼肥对柑橘品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3个硼肥施用量水平5 g/株(0.25%)、10 g/株(0.5%)、15 g/株(0.75%)处理的柑橘土壤、叶片硼含量及果实品质指标(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与土壤细菌群落。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硼肥施用量能较好地改善柑橘果实品质,高水平的硼肥处理反而降低柑橘品质。其中,0.25%硼肥施用量的处理效果最好。相较于CK(硼肥施用量为0),该处理柑橘果实横径增加20.42%、纵径增加6.21%、单果质量增加24.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7.86%、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6.03%、维生素C含量增加9.07%。硼肥喷施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抗病菌如Kaistobacter属、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P<0.05),其中0.75%硼肥施用量土壤中Kaistobacter属从0.42%提升至2.12%、红游动菌属从0.37%提升至1.36%、鞘氨醇单胞菌属从0.18%提升至0.59%。0.25%硼肥施用量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从0.23%提升至1.88%,由此说明硼肥喷施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在提高柑橘品质及保障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若柑橘种植生产中土壤有效硼含量缺乏,可以在柑橘的坐果期喷施1次0.25%硼酸溶液(即施用硼酸5 g/株)的硼肥来满足柑橘树对硼营养的需求,进而提升柑橘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5年生‘新红星’苹果果树为试材,探究不同施肥处理(T1,有机肥;T2,微生物菌剂+有机肥;T3,微生物菌剂;CK,对照)对‘新红星’苹果解袋后果实内在品质、呼吸速率、乙烯释放率、果实硬脆性及相关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施肥相比,施加含微生物菌剂的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解袋后0~12 d果实呼吸速率及乙烯释放速率显著上升,12~15 d趋于平稳。果实解袋后第9、12、15 d,T2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于CK组高出2.63%、5.89%、8.78%;可溶性糖高出6.89%、6.71%、12.86%;糖酸比高出15.85%、19.25%、17.08%,且差异显著。施加含微生物菌剂的有机肥处理(T2)显著提高了果实的总香气含量,其含量相对于CK、T1、T3组分别高出16.69%、9.06%、6.25%。混施微生物菌剂和有机肥有利于解袋后苹果果实着色,使果皮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对提升果实脆度,减缓果实硬度下降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壁关键酶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解袋后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中T2组PME、PG活性及MdPME、MdPG表达量均低于CK组,因此果实在解袋后保持较高的硬脆度。综上所述,混施微生物菌剂和有机肥(T2)对提高‘新红星’苹果果实品质及延长货架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制定基于品质指数的最佳理论施肥方案及营养诊断标准,研究了不同施肥配比和植株矿质元素变化动态与品质形成的关系。以设施‘87-1’葡萄为试材,连续多年进行5416配方施肥试验,测定植株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并对其进行Topsis综合评价,计算品质指数。研究矿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指数的相关性,确定营养诊断因子。应用非完全正交方差分析法和组分营养诊断法分别制定最佳综合品质的施肥方案及营养诊断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单粒重在各处理条件下的分布范围是4.3~5.0 g。T10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8.5%。T3处理的果实硬度最高,为471.9 g。T3处理的品质指数最高,为0.6071;除T6、T8、T14、T16处理外,其他处理品质指数均高于T1处理,增幅为1.8%~33.4%。成熟期果实N、成熟期叶柄P、成熟期叶柄K、成熟期叶片Ca、转色期叶柄Mg被选作为营养诊断因子。高优园矿质元素含量适宜范围为N 1.0~2.4 mg/g、P 1.0~3.0 mg/g、K 4.0~10.4 mg/g、Ca 2.9~9.6 mg/g、Mg 0.6~9.7 mg/g,低优园的需肥顺序为K>Ca>N>Mg>P,其中K和Ca元素含量表现偏低,其他元素含量充足。当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和品质指数达到最佳时,每公顷的建议施肥总量分别为736.5、1332.0、788.3和1430.3 kg。在本试验条件下,品质指数达到最佳时的元素N∶P∶K∶Ca∶Mg理论配比为3∶3∶4∶3∶2,其N、P2O5、K2O、CaO、MgO施肥量分别为375.0、141.0、506.3、337.5、70.5 kg/hm2。  相似文献   

8.
复合益生菌对草莓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颜草莓为研究对象,在生产基地试验探讨了生长期使用复合益生菌对草莓长势、产量、果实品质以及采后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的使用促进了草莓健康生长,根系更发达;提高单果重10%以上,增产18%左右;提升了果实的鲜食品质,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度以上,糖酸比提高20%以上;延长了草莓的货架期,常温18℃和4℃低温条件下处理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指标与对照比下降缓慢,腐烂率显著降低30%和52%以上。另外,新型缓冲包装盒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常温18℃下降低腐烂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杀灭猕猴桃果实表面溃疡病病原菌并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以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和海沃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二氧化氯(ClO_2)对Psa的杀灭效果及对猕猴桃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杀菌工艺条件为ClO_2溶液浓度115 mg·L-1、处理时间8 min、pH值4,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ClO_2溶液对Psa的杀菌率的最大预期值可达100%,对猕猴桃果实表面的Psa杀菌率为98.64%,并能延缓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保持可溶性固形物、Vc、可滴定酸的含量,延长果实的货架期。综上可知,ClO_2溶液处理既能杀灭猕猴桃表面Psa,又能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猕猴桃果实传播Psa及其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采收期对苹果常温贮藏品质和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通辽地区的‘塞外红’苹果为试材,研究了生长发育期在116~134 d内的3个采收期果实常温(20±1)℃贮藏品质和软化衰老的变化,以确定‘塞外红’苹果的最佳采收成熟度和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果实硬度逐渐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升高,种子颜色逐渐变褐到全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个采收期果实的硬度、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均逐渐下降,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Ⅰ果实的硬度一直保持最高,采期Ⅱ保持了果实较高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采期Ⅲ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一直保持最高。结果还表明,采期Ⅰ的果实常温贮藏期间虽然具有较高的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而且抑制了可溶性果胶的生成,推迟了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延缓了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的出现时间,但果实的外观色泽、口感和风味相对较差;采期Ⅲ的果实丙二醛和乙醇含量积累较多,果实衰老快。综合分析,采期Ⅱ的‘塞外红’苹果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外观色泽和贮运性能。因此,建议通辽地区‘塞外红’苹果的采收期以9月5—10日为宜(可适当晚采1~2 d),采收成熟度参考标准为:果实生长发育天数123~128 d、果肉硬度11.0~11.5 kg/cm^2、SSC≥16.5%、种子的颜色3/4左右变褐、淀粉染色为4.5级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了避免黄冠梨果实在低温贮藏(0 ℃左右)条件下果皮褐变的发生,该研究采用5、20和100 μL/L外源乙烯对黄冠梨进行贮前处理,以0 ℃贮藏下无外源乙烯处理作为对照组,以采后恒温至30 ℃、逐步降温至0 ℃处理作为程序降温组。通过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及程序降温组的对比,探讨采后外源乙烯处理对黄冠梨果皮褐变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外源乙烯处理均能完全抑制褐变的发生,且表皮无伤害,而程序降温组的发病指数为10%,对照组则高达37.6%。货架期结束时(6 d)外源乙烯处理组的果实硬度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外源乙烯各处理组果实含水率均高于对照及程序降温组(P < 0.05),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发现对照组自由水含量最高,5和100 μL/L外源乙烯处理组自由水含量较低。与对照组和程序降温组比较,外源乙烯处理对黄冠梨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等果实品质指标都能起到提高或者维持的效果,其中5 μL/L处理浓度的效果较优。研究结果表明,贮前外源乙烯处理是一种既能抑制黄冠梨果皮褐变又能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的高效、简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苯并噻二唑(benzothiazole,BTH)转色期诱抗处理对葡萄果实理化和香气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酿酒葡萄‘霞多丽’为试材,果实转色50%时对植株喷施50 mg/L的诱抗剂BTH,分析比较成熟葡萄果实的理化和香气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色期BTH诱抗处理可显著增加8.31%的葡萄果皮/浆果比例(P<0.05);极显著增加果实百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分别较对照吐温80水溶液处理增加了4.64%、6.67%和8.63%(P<0.01)。但BTH处理会降低总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同时,BTH诱抗减少了果实中游离态C6/C9、芳香族、支链脂肪族和降异戊二烯香气组分的积累,降低比例在16.65%~31.77%之间;BTH促进了游离态直链脂肪族和萜烯类以及结合态C6/C9、直链脂肪族、芳香族、萜烯类和降异戊二烯香气组分在果实中的积累,增加比例在4.22%~60.12%之间。综上可见,转色期BTH诱抗处理可通过增加果皮/浆果比例、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改善‘...  相似文献   

13.
树干注射铁肥对金丝小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片缺铁黄化是制约金丝小枣优质高产的重要生产问题。为改善金丝小枣果实品质及产量,采用树干注射方式在金丝小枣生育期补充树体铁素营养,以期研究注射铁肥对金丝小枣树体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注射不含铁基础营养液、含0.2、0.3和0.4 g/L Fe-EDTA基础营养液4个处理。结果表明,树干注射不同浓度铁均能促进金丝小枣的生长,0.2 g/L Fe-EDTA处理显著促进了果实的生长发育,使横径、纵径、单果重、可溶性糖含量相对基液对照分别提高了6.6%、4.2%、6.2%和7.9%,0.3 g/L Fe-EDTA处理显著提高了一级枣果比例。因此,采用注射方式对金丝小枣补施铁肥是金丝小枣高产、优质、高效率生产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沾化冬枣",在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SOD,富硒肥和噻苯隆对冬枣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钼蓝比色法、氢氧化钠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不同处理之下果实品质指标。[结果](1)叶面喷SOD肥可显著提高冬枣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Vc和有机酸含量,降低采摘后15和30d的果实密度;显著提高了采摘期和采后24d的果实红色度,提早果实转色,促使冬枣提前上市,降低烂果率。(2)喷富硒叶面肥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硒含量,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Vc和有机酸含量。(3)叶面喷施噻苯隆混合叶面肥,可提高冬枣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降低采摘后15d的果实密度,但采摘后30d果实密度大于对照;推迟果实转色,促使冬枣延后上市,延长了冬枣市场供应期,降低烂果率,提高经济效益。[结论]叶面喷施SOD,富硒肥和噻苯隆对冬枣品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品质,其中喷施富硒肥可以提高果实的营养品质和保健功能,喷施SOD和噻苯隆则分别利于果实的提前和延后上市,延长冬枣货架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钾肥可促进葡萄果实的提前着色,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时间施用钾肥对葡萄转色和品质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初步验证了钾肥施用时期对葡萄转色的效果。  【方法】  以江苏盱眙、浙江天台和浙江金华3个地区的5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分别在果实膨大后4 (T1)、8 (T2)、12 (T3)、16 (T4)天的上午10:00,沟施120 g/株 K2SO4水溶肥,以不施钾肥为对照。在每次处理前观察果实颜色,处理后每隔4天统计果实转色率,并采集30粒果实用于测定果实纵横径、果粒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可滴定酸(TA)等生理指标。于施肥处理前1 h (上午9:00),采集葡萄第8~9节位成熟叶片4~5片,用于检测VvKUP1、VvKUP2荧光定量相对表达量。  【结果】  4个施肥时期沟施120 g/株钾肥后,3个地区施肥处理均促进了葡萄果实提前转色。与对照相比,在江苏盱眙和浙江金华均以T3处理促进着色效果最好,果实分别提前4和8天左右着色,转色率分别达到95.0%和80.6%;在浙江天台以T2处理促进果实着色效果最好,提前4天左右着色,转色率达到83.4%。沟施钾肥可以促进果粒重和纵横径的增加,在江苏盱眙和浙江金华均以T3处理最好,在浙江天台以T1处理最好。在江苏盱眙,4个沟施钾肥处理均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2、T3、T4处理降低了果实硬度;在浙江金华地区,4个施钾处理均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浙江天台,沟施钾肥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T1、T2、T3处理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对不同时期‘夏黑’葡萄叶片中钾吸收基因的表达分析,发现当钾吸收基因VvKUP1表达趋势由下降转为上升,且VvKUP2表达趋势由上升转为下降时,与最适施肥时期相符合。  【结论】  沟施钾肥可以促进‘夏黑’果实提早着色和果实品质的提高。果实膨大后12天施钾肥在江苏盱眙和浙江金华地区促进‘夏黑’葡萄转色的效果较好,果实膨大后8天施钾肥促进浙江天台地区‘夏黑’葡萄的转色效果较好。葡萄膨大后叶片中两个钾吸收关键基因(VvKUP1和VvKUP2)表达量的变化证明了该时期施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钙对果树果实品质有重要改善作用,而品质又决定了其商品价值和种植效益。研究钙对冬枣品质和果实贮藏的影响作用,对于改善冬枣商品性能,促进冬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冬枣施用钙肥效应的研究鲜见报道,尚未有研究对醋酸钙等有机钙肥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通过在果实白熟期对冬枣叶果喷钙,研究单喷施氯化钙、醋酸钙以及两者配合喷施对冬枣品质指标以及常温下贮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喷钙可显著提高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钙、总黄酮含量和果实硬度,改善了冬枣品质;与单喷施氯化钙相比,采前喷施醋酸钙可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钙和总黄酮含量;氯化钙与醋酸钙配合喷施处理对枣果品质的改善效果与单施醋酸钙的效果相似。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采前喷施醋酸钙促进了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加速了酸度降低,减缓了Vc消耗,同时减轻了贮藏期间软化现象。与单喷施氯化钙相比,喷施醋酸钙处理更有利于冬枣保持水分,延长其货架期。综合分析认为,在冬枣白熟期喷施醋酸钙是改善果实品质和耐藏性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绿肥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在江西猕猴桃园间作冬季绿肥,设置自然生草(CK)、箭筈豌豆(VS)、肥田萝卜(RS)、油菜(BN)、毛叶苕子(VV)和黑麦草(LP)6个处理,盛花期前测产并翻压,连续两年测定果实成熟期各处理土壤养分,翻压次年测定猕猴桃产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1)各绿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和pH,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土壤以LP、VS、VV培肥效果较全面,20~40 cm土层土壤以BN、VV、VS培肥效果较好;(2)各绿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果实单果重6.65%~10.75%,降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5.94%~18.81%,VS、VV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6.67%、16.23%和181.55、176.99 mg/g,较CK分别提高了24.40%、21.12%和13.77%、10.91%,果实干物质、可溶性糖含量以VS(19.31%、17.75%)和LP(19.01%、14.90%)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26.62%、66.04%和24.66%、39.38%;(3)综合各绿肥处理对土壤养分、产量和果实品质等方面的因素,江西‘红阳’猕猴桃园间作并翻压以VS最佳,VV和LP次之,且二者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由于枣树的物候期具显著的重叠性,导致各器官营养竞争激烈。为给枣树氮肥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8年生密植壶瓶枣为指示品种,不施氮为对照,设置5个氮素施用量(0.08、0.12、0.16、0.20、0.24 kg/株),测定不同氮素水平对壶瓶枣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均有利于壶瓶枣树基径、叶面积的增大,对生长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当施N 0.16 kg/株分别在萌芽期、花期、果实膨大期按施氮总量的40%、30%、30%施入时,壶瓶枣树生长良好,枣果品质综合表现最优,单果重、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较不施氮增加61.29%、17.64%、6.23%、28.04%、55.51%;果实纵径较不施氮增加9.42%;总酸含量低,较不施氮降低17.47%。因此认为,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施N 0.16 kg/株是武威枣园及类似生态区域促进密植壶瓶枣生长和提高枣果品质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信息探索》2010,(3):26-27
辰光 树种:枣 学名:Ziziphus jujube‘Chenguang’ 审定编号:冀s—sv—ZJ-013—2009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特性:果实近圆形,果形端正,平均果实纵径为4.31cm,横径4.21cm,单果重39.6g,最大单果重51.3g,可食率为98.5%。  相似文献   

20.
探求不同施肥量对猕猴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最佳施肥量,分析施肥量对猕猴桃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以“红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猕猴桃萌芽期一次性施入复合肥料0 kg/株(对照)、0.25、0.5、0.75、1 kg/株,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红阳”猕猴桃产量、品质(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可有效提高猕猴桃平均横、纵径,施肥量为0.75、1 kg/株的平均横、纵径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肥量均可提高猕猴桃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5.10%、12.55%、27.21%、13.08%,其中,施肥量为0.75 kg/株的处理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施肥能提高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施肥量为1 kg/株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施肥量为0.5 kg/株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145.29 mg/100 g;施肥量为0.75 kg/株的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1.18%和6.04%,均高于其他处理。(3)整个生育期间,猕猴桃果实干物质含量总体均呈“S”形上升的变化趋势,叶片及果实的氮磷钾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4)整个生育期内各器官氮含量顺序为叶>果,其中叶氮含量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的氮含量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各器官磷含量顺序为叶>果,叶的磷含量总体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的磷含量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的钾含量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钾含量总体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不同施肥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猕猴桃果实平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改善果实营养品质,综合效果以施肥量为0.75 kg/株最佳;整个生育期间,果实干物质含量呈“S”形上升的变化趋势,各器官氮磷含量为叶>果,叶的钾含量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钾含量总体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