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农业科学》2010,(11):F0003-F0003
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属全国性粟类作物科研学术团体。挂靠单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1986年2月24日经中国作物学会批复命名为“中国作物学会谷子专业委员会”,1987年5月3日批准更名为“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根据粟类作物科研、生产.购销以及人员变动等方面实际情况,共进行了6次换届选举,  相似文献   

2.
农部国家种子贮存实验室 美国,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 作物种类:各种作物 N.I瓦维洛夫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 苏联,列宁格勒 作物种类:各种作物 作物研究与引种中心 土耳其,伊斯密尔 作物种类:禾谷类、豆类 国际水稻研究所 菲律宾,洛斯巴诺斯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反演作物冠层温度的作物生长模拟和预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作物冠气温差可以计算作物生长水分胁迫系数.用遥感信息估算作物冠层温度并且利用气象站的气温资料,通过冠气温差计算作物水分胁迫系数,并引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就实现动态和连续的作物监测及预报作物产量.本文对建立遥感-作物模拟复合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遥感-作物模拟复合模型所涉及的计算方法,但整体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技术大范围商业应用导致作物产生基因漂流,转基因作物向其他品系的基因漂流是转基因作物广泛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转基因作物来说,量化基因漂流并建立控制机制十分重要。为转基因作物基因漂流及风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阐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流,转基因作物向非转基因作物基因漂流的风险,以及生物技术防治转基因作物基因漂流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5.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和农田蒸散量必要的参数,作物系数的遥感获取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 ETM 遥感影像及Penman-Montieth方程,通过计算不同生长状况下棉花的作物需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实现棉花作物系数的遥感获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物系数对反照率、气象因子和植被生长参数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利用遥感获取作物系数的空间分布是有效可行的;2)作物系数主要受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反照率和气象因子对作物系数的影响相对次要;3)作物系数随气温、大气压、空气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这种正效应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4)作物系数与作物生长状况直接相关,仅仅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确定作物系数存在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作物采集活动是近代美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采集活动的组织安排,还是引种作物的推广种植都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美国作物采集活动的发起是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植物采集专家从欧洲、亚洲、美洲等国家采集了数以万计的作物种质资源,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作物、油料作物等等,每类作物的具体品种难以尽述,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作物品种,考证其引种来源历史。美国作物采集的丰富成果归功于政府部门的全面支持。作物采集活动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作物资源匮乏问题,对美国作物种质资源储备以及垄断世界农业超级大国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一、高效种植与作物特性 1.作物的需光特性。作物产量90—95%来自作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有效地利用光能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了解作物的需光特性是合理配置作物种植的依据。①需强光作物:其光饱和点为5—10万勒克斯,是作物配置中的主要作物,如玉米、棉花、花生、瓜类、茄果类蔬菜和菜用豆等。②需中  相似文献   

8.
作物遥感识别是作物面积提取、长势监测、估产和时空分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遥感识别作物方法多样,优势各异,应用性不同。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光谱特征识别作物、基于纹理特征识别作物、基于物候特征识别作物及其他作物遥感识别的方法,归纳总结了每类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作物遥感识别方法的应用及作物遥感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划分为成5个作物生产生态区,包括东部山区作物生态区、辽东半岛作物生态区、中部平原作物生态区、西部低山丘陵作物生态区、西部风沙丘陵作物生态区,然后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对辽宁省目前种植业结构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辽宁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5个作物生态区近年来的种植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提出各作物生态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