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农业部关于做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从1997年起,我省利用东西部及周边省份水稻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经过3年多的不断努力,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组织规模、作业范围、作业量逐年加大、增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我省联合收割机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部已连续几年组织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大会战,跨区机收已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它标志着我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已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农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跨区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机手参加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伍进行作业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1现状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和农民对农机投入不断加大,联合收割机拥有量急骤增加,1996年底全市有各类型号收割机122台,1997年推广112台,1998年上半年又增加176台,总量达410台。据调查,联合收割机全年作业时间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小麦联合收割机发展迅速,一些省(区)利用不同地区小麦成熟的时间差,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机收小麦。这一活动对提高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推进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开展,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几年跨区机收小麦的实践经验可知,为了确保跨区机收的顺利进行,必须切实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四川农机》2001,(5):14-14
成都市自1995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跨区机收作业后,1996年开辟了凉山州西昌市和陕西省汉中、宝鸡等市场。2000年,又率先到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等地开辟跨区作业新区域。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增加了联合收割机年作业量,提高了机手的作业效益,调动了农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短短的几年间,我市的联合收割机从1995年的164台增加到1545台,增长近10倍,从小型到大中型,从背负式到自走式,从全喂入到半喂入,发展相当迅速,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对跨区机收的几点体会1、跨区机收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在联合收割机迅猛发展的同时,却发现跨区作业机手的收入一年比一年下降。笔通过3年以来对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实际收入的调查,认为造成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市是省内较早开展跨区机收作业的市县之一。自1995年到成都近郊开展跨区机收以来,先后组织联合收割机到西昌和陕西汉中、宝鸡、云南昆明、玉溪等地开辟跨区作业。跨区作业,增加了机车年作业量,提高了机手的作业效益,调动了农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短短的几年间,都江堰市的联合收割机从小型到大中型,从背负式到自走式,从全喂入到半喂入,发展相当迅速,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2001年跨区作业的规模和效益2001年从4月21日到6月17日,都江堰市先后组织了联合收割机南下西昌,继而返回成都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县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急剧增多,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由1996年的200多台发展到1998年的604台,仅千秋乡就拥有联合收割机114台,为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收割机的作业时间短、服务季节性...  相似文献   

9.
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我国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的主要贡献、发展动因;提出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正处于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时期,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的职能,推动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快速、健康发展,并给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邹平县台子镇机手杨文军多年在家务农,期间也搞过养殖,跑过运输,打过零工,但这些都没让他发家。2003年他听从别人的劝告购买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从事跨区作业,谁知这一次转“行”却让他尝到了甜头。他给人们算了一笔自己跨区作业的经济账:当时买收割机的价格是18000元,加上原有的一台上海-50,两项加起来不到5万元钱,仅2003年当年跨区作业就收入了3万元,2004年就更赚了.收入了35000元。  相似文献   

11.
许昌市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地处平原,交通便利,为跨区作业提供了市场。1993年5月,许昌市开始从河北、山西引进30台联合收割机到许昌作业,首开全省乃至全国小麦跨区机收的先河。通过组织跨区作业,不仅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和农机户的经济效益,而且做到了快收、快种、抢农时,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机化》2006,(3):7-7
5月31日阿克苏地区5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开赴喀什地区开展跨区机收作业。为做好跨区作业工作,地、县农机局成立了跨区作业领导小组。一是5月初,地区农机局派专人赴喀什地区考察,落实作业的时间、地点、面积等;二是以联合收割机协会为基础。引导农机手组建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县农机局实行统一管理、调动,配备后勤服务车为机手服务;三是农机部门对280余名联合收割机手进行了培训,同时对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四是加大对跨区作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市是福建省粮食主产地之一,全市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约280万亩。目前该市水稻收割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全市仅有联合收割机32台。年机收面积长期徘徊在万亩上下,占稻麦播种面积的0.38%。该市机收现状与该市高优农业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何提高机收机械化水平。漳州市农机部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算了一笔帐:按传统的思堆方式和现有技术水平,若每年新增机收面积3万亩。即机收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须新投入联合收割机至少100台,须新增投资800万元;如果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花五年时间达到目前全国机收机械化水平,每年须投入400台联合收割机。须新增投资3200万元,五年累计要投资1.6个亿。此外,每年收割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早、晚两季)。一台联合收割机二十几万元,每天收割30亩。每亩收费70元计,要6至8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经济效益很低。况且目前农业正处在结构调整之中,水稻面积递减,农民对水稻机械的投资在近期内积极性不高。根据该市目前的现状。光靠当地政府和民间财力投资联合收割机。靠自身力量来快速提高机收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漳州市农机部门就把目光投向省外。引进机械化发达地区的联合收割机来漳作业,靠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运作。用别人的资源,来提高漳州市收割机械化水平。去年夏收时上海奉贤县齐贤镇陈家农机站“快去作业队”的6台日本产“久保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到漳浦县官浔镇进行跨区机收作业示范。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共收割水稻854亩。秋收时,又引进江苏武进市前黄镇机收作业服务队到诏安、漳浦进行跨区作业示范。2001年我省农机化工作重点之一——实施引机入闽工程,组织跨区机收,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为此,本刊刊登漳州市跨区机收作业示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益阳是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生产、推广之乡,组织收割机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市农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们在跨区机收服务活动中,始终尊重农民的意愿,全心全意搞服务,取得了农民满意的成绩。全市已推广中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1180台,共组织1000多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签订机收服务合同9980份,实现机械收割面积74.3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8%,其中跨区机收面积72万亩,为农民增收100多万元。跨区机收服务真正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有效地提高了农机部门的地位和实力;从而,也使我…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三夏”期间,阿克苏地区共组织3个县、3个联合收割机协会的131台联合收割机、260余名协会会员赴喀什地区及阿克苏周边县(市)开展跨区机收,作业面积6407hm^2,作业总收入336万元,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创收2.56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由哪些部门负责组织管理?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属于机械化农业生产组织协调的范畴,因此,农机行政部门是农机跨区作业的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联合收割机跨  相似文献   

17.
"三夏"大忙将至.最近,农业部印发<关于做好2009年农机跨区作业的通知>.通知提出了2009年农机跨区作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进机具投入总量进一步增加,参加"三夏"小麦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增加1万台,达到28万台;投入水稻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比2008年增长2.2万台左右,达到14万台;跨区收获玉米的联合收割机比2008年增长1万台,达到2.4万台.  相似文献   

18.
大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农村实行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对提高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收获水平,实现农民丰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年夏收季节,我国数亿农民在粮食主产区投入了紧张的夏粮收割大战,投入抢收的35万台联合收割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割麦、收稻的壮观景象。其中1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走南闯北跨区作业,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年饱受“谷贱伤农”之苦的农民,今夏终于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笑意写在农民和机手的脸上。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在联合收割机迅猛发展的同时,却发现跨区作业机手的收入一年比一年下降。笔者通过三年以来对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实际收入的调查,认为造成跨区机收作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