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植物激素ABA和GA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了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及其相互作用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的研究进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ABA和GA是种子休眠获得和解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内源信号分子,ABA诱导种胚细胞分裂停止、启动并维持种子休眠,而GA启动和促进种子萌发,两者在调节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存在相互拮抗的关系.以糊粉层组织为例,阐述了ABA和GA在调控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表达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
3.
4.
种子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等萌发条件下仍不发芽的现象。乙烯是植物生长的气体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组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很多过程,包括种子萌发、花叶脱落、花衰老和果实成熟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赤霉素(GAs)和脱落酸(ABA)在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存在相互拮抗关系;ABA诱导休眠,抑制种子萌发;GAs可以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乙烯对很多物种打破休眠起重要作用,能促进休眠种子萌发的有效浓度是0.1~200uL/L。此外,利用乙烯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中的抑制剂及乙烯信号传导途径中基因的突变体研究表明,乙烯参与到种子的休眠和萌发过程。乙烯通过调控ABA的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对ABA产生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磷脂酶可水解膜双分子层的主要成分磷脂,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磷脂酶在种子生长发育、贮藏和萌发阶段调控种子活力,影响植物遗传资源保存和农作物产量。文章归纳总结了磷脂酶在种子各阶段对其活力的影响,包括在种子生长发育期间调控淀粉合成影响种子活力的形成,在种子成熟阶段调控膜完整性影响种子的耐脱水能力,在贮藏期间可能调控细胞中的氧化损伤程度影响种子活力,在萌发阶段参与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信号传导,调控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建成。然而由于磷脂酶多样且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其调控种子活力的机制仍不明确。利用基因编辑及多组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磷脂酶调控种子活力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阐明种子老化的分子机制,还可为种质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6种松树种子休眠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率和离体胚萌发率为测定指标,通过外种皮、内种皮和胚乳内含物的生物测定,及种皮和胚乳内源激素的测定,对松属6个树种种子休眠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个树种种子胚均不休眠;外种皮所含的萌发抑制物对种子休眠起主要作用,胚乳所含的萌发抑制物或内种皮起次要作用;种皮和胚乳所含ABA类物质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抑制剂,高ABA含量和低GA,含量是导致6个树种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且ABA/GA3比值的大小与种子休眠程度的深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子活力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提高水稻种子活力对我国目前水稻轻简栽培模式推广,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稻种子活力评价指标、种子活力关键基因鉴定和克隆、种子活力调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基于分子标记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组学技术等已经克隆了23个种子活力关键基因,包括转录因子基因和脱落酸(ABA)、赤霉素(GA) 2种植物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等,通过2种激素的代谢平衡控制种子胚的成熟、种子休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过程,为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改良水稻种子活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种子发育脱水阶段形成种子活力,近几年对于种子脱水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种子脱水项目和种子吸水膨胀、代谢修复等流程的建立,形成了组织的萌发过程。本文结合甘肃种子管理现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种子活力与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并对种子活力与萌发分子机制进行了集中阐释,旨在为相关项目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滇重楼种子休眠机理,为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滇重楼实生育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重量法、胚率测定、ELISA等方法对种子吸水特性、萌发抑制物及种胚休眠与发育的内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与休眠无关;滇重楼种子中存在着萌发抑制物;滇重楼种子休眠属于形态学-生理学休眠类型;内源激素ABA和GA3在滇重楼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BA是引起休眠的关键因素,ABA含量的降低是滇重楼种胚发育的始动因子,GA3有助于种子的生理后熟。【结论】滇重楼种胚发育不完全、种子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萌发抑制物的存在可能抑制了种胚发育,而与生理学后熟过程无关。在自然条件下,滇重楼生境中较长的低温时期可能是滇重楼种子具有较长时间休眠的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10.
种子休眠为种子推迟萌发进而躲避不良环境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机制,是由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休眠的破除受环境和内源信号的协调控制,具有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植物激素脱落酸(ABA)促进休眠的诱导和维持,而赤霉素(GA)则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近年来一些影响种子休眠的分子因素被发现,包括休眠特异性基因、染色质因子和非酶促过程等。本文综述了种子休眠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讨论参与休眠诱导与破除的各种调节因子以及环境因素。最后,提出种子休眠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外源ABA和GA_3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以及胚根长和鲜重均显著下降,且随NaCl浓度的增加下降的幅度增大.外源ABA和GA3浸种处理均能显著缓解不同浓度NaCl对黄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1×10-6mol/L ABA和25 mg/L GA3处理可使75 mmol/L 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分别提高81.67%和77.78%;同时外源ABA和GA3浸种处理还可不同程度地缓解NaCl胁迫对黄瓜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提高黄瓜幼苗子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休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以13个水稻主裁品种及11个F1代抽穗后35d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30℃下,种子未去颖壳时,南京11、桂朝2号等品种的发芽率均高于80%,无休眠性;IR36的发芽率仅为19%,具有较强的休眠性;越光、N22的发芽率分别为2%和0%,具有极强的休眠性;F2代种子的发芽率均不超过亲本(越光除外)。除去种子颖壳后,大多数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均显著提高,休眠性丧失,尤其是F2代种子,但N22仍保持极强的休眠性。淀粉酶海性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种子休眠性呈负相关。内源激素的分析表明,在吸水之前,不同休眠性品种的内源ABA和GA3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吸水后,休眠性与GA3/ABA的比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对水分环境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对水分环境十分敏感,低活力种子比高活力种子更敏感,水分环境影响玉米种子吸收水分的速度。不同水分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有显著差异,胚根伸长最早的在吸水30h左右,种子发芽最迟的在吸水90h以后,且发芽率显著下降;胚根伸长时的种子含水量在30%-65%内变化,发芽3-7d的幼苗长度与发芽过程中胚的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芽的生长比根的生长对水分更敏感。玉米种子在水分过多的环境中发芽,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酶活动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需低温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激素控制机理,我们以室温贮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低温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对山桃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测定了内源ABA和IAA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变化。研究发现:山桃种子去除种皮、子叶后的离体胚轴是不休眠的,在整个室温贮藏期间,种皮对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去除种皮即可使贮前山桃种子的萌发率由0提高到40%。如果不去除种皮而仅在胚根处划破种皮,可使萌发率提高到26%左右。所以,种皮的抑制作用肯定有一部分是抑制物质引起的。分析证明,种皮ABA含量在贮藏前高达690.07ng/g·FW。干藏16周后仅下降到616.47ng/g·FW。对萌发的抑制作用仍保持原有水平。低温层积6周,种皮ABA含量下降到374.08ng/g·FW,对萌发的抑制作用未见明显减小。到第10周下降为183.74ng/g·FW,种皮对萌发的抑制作用完全解除。去除种皮后,仍有60%的种子不能萌发,而离体胚轴是完全能够迅速萌发的。所以,贮前来自子叶的抑制作用是相当强的。胚的ABA含量在贮前为303.82ng/g·FW,由于子叶比种皮重得多,所以ABA的总含量相当可观。加之子叶与胚之间的直接解剖结构联系,子叶的抑制作用要大于种皮。无论在室温或低温条件下,种子ABA含量均有下降。低温层积6周时,?  相似文献   

15.
南京椴种子的萌发与休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南京椴种子具有深休眠习性,自然界一般需要2-3 a才能萌发。通过对离体胚以及擦伤胚乳、去除子叶和胚根部位胚乳种子的无菌培养,探究胚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离体胚培养4 d,发芽率可达81%;划伤或侧面切除胚乳或切除胚乳基部约1/3部分,胚都能正常萌发,发芽率均在75%以上;而未进行任何处理的种子始终不发芽;用1 000 mg.L-1GA3溶液处理种子6 h,种子发芽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16.
燕山红栗种子休眠与种胚形态、种皮及内含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从种胚形态、种皮障碍、内含物变化等多方面,探讨板栗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种胚发育不成熟是板栗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沙藏时间的延长,板栗种胚长度逐渐增长,子叶与胚轴和胚根长度的比值也逐渐增大;种皮对板栗种子萌发有一定机械束缚作用,去皮程度越高,板栗种子的发芽率也越高;沙藏过程中,种皮中P-香豆酸的含量明显减少,因此认为P-香豆酸可能是抑制板栗种子萌发的另一个原因,而种仁中GA3/ABA比值的变化与板栗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浓度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进行处理,证明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理化因素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提高烟草种子萌发率。[方法]采用摇床振荡水培养、MS培养基培养、赤霉素(GA3)浸种后MS培养基培养几种方法,分别处理烟草种子和浸种回干烟草种子,研究水分、温度、光照及激素等因素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摇床振荡水培养能促进种子萌发,MS培养基培养比较利于烟草幼苗的生长;浓度0.1~0.9 mg/L的GA3浸种10 min能打破种子休眠,而附加浓度1~7 mg/L GA3培养基培养能促进烟草植株茎的生长,其中浓度为0.7 mg/L GA3浸种和培养基附加7 mg/L GA3培养的效果最好。经过浸种回干的种子在每个对比试验中均比未处理的种子提早萌发。[结论]浸种回干和适当浓度的激素处理能有效打破烟草种子的休眠,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8.
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胚乳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油松种子置于(25±1) ℃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分析胚乳内GA3、IAA、ZR及ABA含量的变化,探讨种子萌发初始阶段胚乳内源激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油松种子胚乳内源激素在萌发初始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GA3含量在培养最初27 h变化不明显,随后逐渐升高,在培养结束时达到最大值18.87 ng/g。IAA和ZR的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ZR含量在培养最初9 h变化较小,随后快速升高,在培养45 h达到最大值15.57 ng/g后,又缓慢降低。IAA在置床最初18 h含量基本保持在22.22~22.54 ng/g,随后迅速升高,在培养54 h达到峰值29.06 ng/g后,含量开始降低。ABA含量在培养最初18 h变化不明显,随后快速降低,在培养72 h时降为最低值40.10 ng/g。胚乳中GA3/ABA、IAA/ABA及ZR/ABA比值在置床初期变化较小,随后逐渐升高,在培养结束时达到最大值。油松种子胚乳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萌发进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外源ABA预处理对Pb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水稻南京40品种(Oryza sativaL.cv.Nanjing40)为材料,研究了外源ABA处理对Pb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b胁迫条件下水稻种子萌发活力严重受损,且随Pb浓度的增加而加剧,其中胚根生长的抑制程度较胚芽更为显著。低浓度的外源ABA预处理能够有效恢复Pb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活力的降低,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而且胚根、胚芽生长抑制得到了缓解,根系氧化能力也得以恢复。胚芽中Pb含量的降低揭示低浓度的ABA是通过减少Pb由胚根向胚芽的输送来降低Pb毒害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