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卓资县保安公社小土城大队郝伟胜同志热爱植树造林工作。为了加快家乡的绿化步伐,他带领社员大搞植树造林。从1980年起,这个大队年年造林超千亩,他动员父母、爱人和弟妹除完成承包的农业生产任务外,去年一年全家造林300亩,其中落叶松200亩,山杏100亩,质量完全符合要求,成为全县个人造林的先进典型。生产队给他划分了一座山一道沟,他请技术员进行了规划,共规划造林地1000亩,他决心以每年造林300亩的速度,在三年内完成,  相似文献   

2.
1984年郑官越任了新郑县的“林业官”,就这几年时间,新郑县的农桐林网由30万亩发展到65万亩,农桐间作由10万亩发展到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提高到28.26%。1987—1988两年仅大枣一项年收入就是2250万元。但是他的愿望不仅仅是这些,他说  相似文献   

3.
在杭锦旗巴音宝力格公社阿拉腾道布其大队的沙窝里,住着一位坚持种树十二年的七十岁蒙古族老人,他是全区劳动模范、伊克昭盟政协委员宝日勒岱同志。他十二年来为集体兢兢业业造林,累计面积达一百亩,保存面积为六十点四亩,总株数三万余株,蓄积量为一百四十二立方米,总价值达一万三千零六十七元,相当于一千只羊的价值。他个人植树,由一九七一年的三亩发展到现在的十亩,总株数三千零二十株,蓄积量五十二立方米。  相似文献   

4.
山定权,撞开林农致富大门 8月22日,骄阳似火.在江西省修水县黄坳乡珠砂村4组,村民瞿院生领着记者来到他5年前林改时分到的山头,他指着山头郁郁葱葱的林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山定权让我走上了致富之路.瞿院生细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林改时他分到37亩有林山、26亩荒山,10亩公益林和23亩高山残次林.  相似文献   

5.
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中心的乌审旗,有一位名叫仁钦诺日布的蒙古族老人,用他的300亩滩地好草场换回了3000亩荒沙。老人的行为很多人不理解,更让人大吃一惊的是,1998年春季,他将多年的积蓄3万元,一次性投入到3000亩荒沙的治理上。他首先用围...  相似文献   

6.
窦正南今年62岁,共产党员,是黄河岸边的山西吉县车城乡赵村农民。19年来,他带领家人、亲属男女老幼共75口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绿化了5梁4沟10面坡,总面积近4000亩。去年又跨乡镇、跨流域连片承包邻近三个村的3000余亩荒山荒坡。他的奋斗目标是;再干三年建成黄土高原上第一个万亩科技生态园。目前,他的生态园已经  相似文献   

7.
绿色的村长     
天峨县有个闻名全县的村长,他叫李光权。共产党员、50岁,人称“绿色的村长”。坡结乡玉里村共有140户,900人。在任职的三年里,李光权带领全村群众造杉木10200亩、油桐2197亩,加上原有林,现全村有林12797亩,户均91.4亩,人均14.2亩;有林达100亩以上  相似文献   

8.
老汉的喜悦     
赤蜂阿鲁科尔沁旗宝力昭苏木努古斯台嘎查76岁的拉喜老汉是全村植树最多的人。去年开始,他又搞新的突破,建起了占地7亩的小果园。拉喜四十多岁开始同林业打交道。30年前,他是尚申毛都大队的护林员,看护着南北狭长10公里的一万亩天然柳树林,每两天就徒步巡逻一遍,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他还在天然林的空闲地先后义务栽植了几片杨树林,共计10亩。后来,大队开垦耕地,杨树林被翻掉了一部分,剩下的5亩500多棵树都  相似文献   

9.
大漠播绿人     
谷清泉,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林业局局长,鄂旗播绿的带头人。他从小就目睹了黄沙的肆虐,也饱受了黄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贫困之苦。所以,他立志当一名林业工作者,为给大地披上绿装而奋斗终生。1985年,谷清泉如愿以偿,考取了内蒙古林学院治沙系,从此他与治沙造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刚满27岁的谷清泉被任命为鄂托克前旗城川治沙站站长。上任伊始,他便带领治沙站的职工走上了播绿的征程。他用有限的资金开发水浇地,把职工生活用地由70亩扩建到150亩,又新开垦了200亩地,打机电井11眼,使职工水浇地人均达到6亩。他还从乌审旗河南乡调回5万株杨…  相似文献   

10.
商都县玻璃忽镜乡二吉淖村林业专业户魏德明,去年承包荒山一千一百二十亩,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承包后他雇用拖拉机耕翻、耙磨三百四十亩地,进行榆树育苗。为了育好树苗,他施用了化肥追肥,秋天三百万株榆树苗  相似文献   

11.
《云南林业》2012,(3):26-27
易门县林业局副局长马双喜,在林业系统工作25年,主持和撰写国家、省级林业发展项目报告材料100余件150余万字,在国家和省级林业刊物发表论文3万余字,为"森林云南"建设和易门林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主持下,全县核桃发展到5万亩,建成"绿汁万亩核桃镇";发展板栗种植3万亩,建成"浦贝万亩板栗村";发展塔拉1.5万亩,易门成为"全国最大的塔拉基地县"。他还是易门县11.5万亩国家退耕还林及国家级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和易门县90.39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项目责任人、易门县171万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业务技术总负责、易门县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2.
赤峰市郊区安庆沟乡皇姑屯大队社员安守业,两年承包荒山造林一千亩,成为千亩林户。中央一九八三年一号文件贯彻以后,安守业相信了党的富民政策长期不变,决心甩开膀子大搞开发性生产,申请承包五百亩荒山植树造林。大队同意了他的申请,划拨给他五百亩荒山。春季,全家一齐上山,又请了三十多名亲友帮工,起早贪黑地大干四天,栽植黑松、速生榆、小叶杨等三百五十亩。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七。夏季,又直播灌木锦鸡儿一百五十亩,承包的五百亩荒山当年全部造上林。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13.
鹤壁市郊区大峪村残疾青年原春林,八七年冬承包了村里20亩荒山荒地。五年来,没向国家要一分钱,靠自己的努力,发展雪桃2.5亩,苹果6亩,山楂3亩,草霉0.5亩,栽植用材树1000多棵,年收入2万余元,昔日的荒山,如今到处花果飘香,20亩荒山基本得到了绿化。如何利用荒山尽快致富,他的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承包荒山后,他请林业技术人员帮助规划,本着“讲立地条件,看市场需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原则,对20亩荒山进行了全面规划,要求以发展经济林为主,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促进荒山尽快绿化。 =、尽快收益,以效益促发展要发展就需要资金,他决定首先发展见效快,收益大的果树,尽快收益,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八八  相似文献   

14.
李风民,这位兴安盟扎赉特旗二龙山乡兴隆村的普通农民,靠种树富了,但他致富不忘国家,更没有忘记那些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们。 1984年,李风民开始承包荒山造林。他凭着一股子钻劲,边学边干,很快就掌握了林业生产技术。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他办起了兴安盟第一个家庭林场。到1987年,林场共造林2115亩。其中2015亩的杨树成活率均在90%以上,并已能做椽材;100亩的经济林  相似文献   

15.
跟曾建新一见面,我们立即产生一个感觉:这是一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弄潮儿。1995年春,时年26岁的祁东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曾建新停薪保职租赁归阳镇富塘村60亩沙滩荒地搞开发,第一期工程种藤税葡萄30亩,翌年收入Zo多万元,接着扩种挑、李、草毒等基地500亩.帮助和指导邻近群众发展果园司2处600多亩,当地农民尊称他为“科技财神”。伯对年.衡阳市授予他“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98年;他当选为第九届省人大代表。共青团衡阳市委推选他为“十佳青年兴业带头人”。我们的访谈从他为何不恋机关恋荒滩单刀直入。毕竟是青年学子他不假思…  相似文献   

16.
7月18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克强到新县、罗山考察了林业生产。这是他来河南后首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信阳是他行程的第一站。在新县万亩银杏基地,李克强重点察看了吴陈河乡放牛山银杏基地。这个基地建于1996年,总面积1500亩,其中采叶林550亩,丰产园1000亩。基地建立以来,已采叶1万多公斤,提供大苗15万株,平均每亩年收入可达  相似文献   

17.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将“树木”与“树人”联系起来 ,足以说明二者的重要。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完全统一 ,却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与牺牲 !灵台县林业局局长蔡家保正是用他的一言一行 ,踏踏实实地工作 ,勤勤恳恳地干事 ,时时处处身体力行 ,以一个林业战线普通工作者的身份 ,努力实践着党和人民赋予他“树木”、“树人”的神圣职责 ,为全县林业事业的发展奉献着他的才智。在他任职的 10年时间里 ,全县新增三荒造林保存面积 36 .97万亩 ,累计达到82 .98万亩 ;新增果树经济林 14 .2万亩 ,累计达到 19.6万亩 ;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9.…  相似文献   

18.
他是云南剑兰(唐菖蒲)切花生产的第一大户,年产剑兰种球500万粒,切花550万支,所产剑兰切花占云南冬季市场份额的80%;他种植的黄莺总面积达到了200亩,年产鲜切花1200万支,所产黄莺切花占云南冬季市场的50%,产量位居云南第一;他是云南晚香玉引种第一人,种植面积超过了200亩,年产切花200万支,在云南市场占有率达到100%;他同时也是云南鹤望兰的种植大户,经营面积 160亩,其中产花面积40亩,年产切花20万支,市场占有率为 20%;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试验种植成功了彩色马蹄莲,生产技术国内领先,达到了周年产种球100万粒,盆花10万盆,切花100万  相似文献   

19.
仇建民是陕西澄城县电子厂的一名普通职工,1993年他停薪留职,承包了罗家洼乡西北庄村寺家沟32亩荒沟坡,1994年春,又承包了90亩,使荒沟面积扩大到122亩,而且把承包  相似文献   

20.
青山作证──记全国劳动模范马忠喜本刊记者原荣立山西日报记者王玉怀作为一种感情丰富的生灵,人类最不能忍受的便是孤独。而他,却长期跋涉于崇山峻岭,奋斗在茫茫林海,一干就是37年。37年间,他组织荒山造林1.2万亩,幼树抚育1万亩,成林抚育6000亩,次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