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洪学  王会志 《玉米科学》1993,1(4):032-034
地膜覆盖栽培玉米,我地区从1984年开始试验到今天大面积推广,历经了9年时间,在这9年间,通过试验、示范、高产开发研究及推广,都证明它具有增产幅度大,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收效稳定等显著特点。在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采用“大、小三改一防”配套栽培技术,9年来,全区玉米覆盖地膜栽培面积561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9716.96公斤,每公顷增产玉米3695.96公斤,共增产20746.5万公斤。纯增经济效益12447.9万元。  相似文献   

2.
余世学 《玉米科学》1994,2(4):033-035
凉山彝族自治州从1984年引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巩固玉米覆盖效益,1987年开始进行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历经7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逐步改单作全覆盖栽培为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粮增产、钱增收。1993年完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6407公顷,每公顷产玉米6846公斤,每公顷增产2756公斤,新增总产45229吨;其中马铃薯套种4052公顷,套种豆类(芸豆、黄豆)7281公顷,套种光叶紫花苕4428公顷,增收马铃薯34220吨、豆类3713吨、光叶紫花苕青99630吨,新增总产值3477万元,新增纯效益1737.4万元。推动了高寒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董竹蔚 《玉米科学》1992,(1):027-029
高寒区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多,昼夜温差大,有机物质积累多。但是,由于有效积温的限制,只能种植一些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对上述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为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达到高产稳产,1987年以来,在晋西北高原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高产开发研究,按照有效积温和无霜期分区,应用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采用相应的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1988~1990年共开发玉米1.8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玉米6135kg,每公顷增产3480kg,共增产粮食6659万公斤。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72年对杂交棉的研究正式立项,滨州地区从1973年起步研究,至1979年从496个组合中选育出渤优1号和渤优2号,之后又选育出136×鲁1等组合,推广面积累计0.8万公顷。1989年开始引进中杂028,1992和1993年全区累计制种面积213.5公顷,每公顷产杂交种1668公斤;种植一代0.77万公顷,每公顷产皮棉1623公斤;种植二代10.59万公顷,每公顷产皮棉1528.5公斤。1 高优势组合的选育与筛选我区选育的渤优2号,在1979~1983年地区杂优区试22个点次,平均皮棉比对照(鲁1)增产16.1%。1980年参加了中美杂交棉新组合联合试验,比对照(鲁1)增产23.4%,而美国的10个…  相似文献   

5.
棉田地膜污染现状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栽培作为一项实用农业技术,在70年代末通过日本友人石本正一先生引进我国后,迅速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据统计,我国1980年地膜覆盖面积权为1600公顷,到1988年已扩大到233万公顷。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使棉花增产30%以上,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影响地膜棉增产的原因及对策郭连柱,庞彤,魏海华山东阳谷县棉办2523001994年对两个乡镇6户的地膜棉进行了测产调查,每公顷产量为1380公斤,霜前花率92%,比直播棉每公顷增产330公斤,霜前花率高17%,品级高0.5级,公顷纯收益3503.4元...  相似文献   

7.
1 在赣北湖口试种示范概况。棉花多头叶枝栽培法是利用主茎下部潜伏腋芽发育成营养枝而结桃的一种新式栽培方式。湖口县农业局于2003年在武山、文桥、付垅等乡镇进行了15公顷的简优1号试种示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10月中旬,对其中的6块棉田(面积0.4公顷)进行了一厘地法测产,共测12点,平均每株桃数63.0个,密度每公顷17520株,平均铃重4.2克,每公顷总桃数110.4万个,子棉产量4635公斤。12月中旬,调查了植棉水平中上等的10家农户,多头叶枝棉种植面积2.2公顷,共收子棉9075公斤,每公顷子棉产量4125公斤。比同等地力和施肥水平而采用常规栽培法的棉田增产15%~20%。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经济效益,几年来我们对提高花生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和减少用膜数量两个方面,从栽培技术上进行了多项试验研究,从而,提高了花生地膜覆盖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 一、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的研究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1980年以来我们主要从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的品种、土壤肥力、播种期、种植方式、密度以及覆盖程序、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省花生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四川丘陵区花生可控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效果试验初报罗大刚(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成都610066)四川是全国花生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6.667万公顷以上。地膜覆盖栽培作为一项增产技术已推广多年,对四川花生单产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地膜的广...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七连种植有机棉187公顷,总产92万公斤,比2005年增产30万公斤已成定局。”望着如雪山一般的棉花垛,三团七连连长梁文英微笑着对笔者说。增产30万公斤,意味着增收200多万元,每公顷增产子棉超过1500公斤。三团从2000年开始,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国香港统基投资有限  相似文献   

11.
昌邑县龙池乡属滨海潮土。1989年植棉26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1.3吨(89.3公斤/亩);1990年植棉457公顷,每公顷产1.4吨(92.8公斤/亩);1991年植棉702公顷,每公顷产1.6吨(105.1公斤/亩)。获得了667公顷连片盐碱地棉花1500公斤/公顷(100公斤/亩)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2.
棉花马铃薯覆膜双高产栽培技术贾永庆,秦瑞祥河北省南宫市农业局051830针对冀中南部种植马铃薯往往薯块小,产量低的现状,近年来对覆膜马铃薯套种棉花高产模式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薯棉双增产的效果。1994年试种122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马铃薯2.3万公斤,...  相似文献   

13.
在钠质土(PH9.2,碱化度32)上,从1974年开始进行田间试验,12年(1974/75—1985/86)的水稻—小麦连续轮作,无肥区(对照)的有效N、P、K分别从初始水平的225,33.6和358公斤/公顷降至120,17.9和318公斤/公顷。连续单施氮肥(120公斤N/公顷)或配施P、K,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效N。对轮作中水稻和小麦之一或二者均施用P22公斤/公顷,从1979年起水稻明显增产,而小麦仅1985/86年增产,且土壤有效P大量积累。单施N肥,有效P、K分别从初始水平33.6和358公斤/公顷降至8.7和280公斤/公顷。对两种作物或任一作物施用K42公斤/公顷,对产量无影响。施用N、P、K可增加作物体内这些元素的浓度和吸收量。12年连作使PH由9.2下降为8.5,碱化度由32下降力8.0,在这一点上各处理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地膜玉米值得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年来一项先进的农业适用新技术,已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温饱工程,并产生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古丈县从1988年开始试种20.4亩,亩产360.2公斤,1989年扩大到705亩,亩产340.4公斤,1990年推广到5485亩,平均亩产340.7公斤,比露地栽培玉米显著增产,为山区发展旱粮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江苏省盐城市郊区的一些植棉户,在保证棉花增产的前提下,利用棉田大行,间作其它经济作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在棉田大行中间作西瓜、甜瓜,西瓜在清明节前下种,采用地膜覆盖,每亩500株左右。7月15日开始上市,立秋前瓜藤离田,可产西瓜4000公斤,亩收入370元。在  相似文献   

16.
矮秆高油大豆新品种吉密豆2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密豆2号具有矮秆抗倒伏、高产、高蛋白、高油、生育期适中、适合密植栽培等特点。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26.8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吉育47平均增产10.9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43.0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吉育47平均增产10.68%。在近年来吉林省密植栽培和玉米-大豆间作栽培研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花生与粮菜作物间套复种技术是作物种植制度的一大改革,该项研究是在常规花生栽培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花生为主体,间作套种一茬小麦与两季蔬菜,即小麦‖菠菜/花生‖黄瓜一年四作四收模式。形成先后有序的田间立体种植结构,实现了对土地、水肥和光能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每公顷产小麦5061公斤,花生5113.5公斤,菠菜16341公斤,黄瓜15727.5公斤,每公顷纯收入3万元以上。该模式自1991年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至今已累计推广1.57万公顷,累计增产小麦7.96万吨,蔬菜50.15万吨,累计新增纯收入3.13亿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我市于1989年开始试行地膜覆盖马铃薯与红麻两熟配套栽培,现已在部分集镇附近及交通方便地带的农村采用,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地膜马铃薯在4月中下旬上市,比露地栽培马铃薯提前20天以上,从而既缓解了淡季蔬菜的供应,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实地验收,一般每公顷产马铃薯15375公斤,产值3万元左右,除去种、膜、肥的开支4132.50元,仍可获利25867.5元;马铃薯收后土层疏松,此时雨水又充足,有利红麻的一播全苗、早发高产,一般每公顷产熟麻4425公斤左右(高产…  相似文献   

19.
旱地玉米栽培新突破──整秆覆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经过1990年至1994年五年工作,从研究解决制约旱地玉米高产的水、肥、土等基础因素出发,研究成功以周年覆盖整玉米秆为核心的“旱地玉米整秆覆盖技术”。本技术集蓄水、保水、保土、培肥、调温五位一体,操作简便、省工易行,三年示范1.2万公顷,平均增产35%,增产玉米1800万公斤,增社会效益1800多万元。本文从该技术的增产效果、操作规程、技术要点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吉育508是高产、高油、适应性广新品种。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15.7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0.2%;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87.2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2.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83.4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吉育72平均增产5.5%。2015年1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