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黄瓜果实性状的Hayman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黄瓜6个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0个杂交组合,用Hayman分析方法估计果长、把长、横径、单果重、单株结果数等果实性状的遗传参数.Wr对Vr的回归分析表明,果长、把长、横径、单果重、单株结果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Wr+Vr与Yr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结果数呈负相关,说明含有更多显性基因的亲本具有较小的Wr+Vr值;果长、把长、横径、单果重呈正相关,说明含有更多显性基因的亲本具有较大的Wr+Vr值.遗传参数估算表明, 把长、单株结果数、单果重的遗传加性效应方差小于显性效应方差;果长、横径的遗传是加性效应方差大于显性效应方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1995年,1996年陆地棉(GosypiumhirsutumL.)12个亲本及其17个F1组合不同花铃期的单株成铃数和单株籽棉产量.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单株成铃数在花铃前期以GE互作效应为主;花铃中期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有所增加,而GE互作效应逐渐减小;花铃后期加性效应仍继续增加,而显性效应则减小,DE互作效应明显上升.单株籽棉产量在花铃前期主要受GE互作控制;花铃中期未检测到加性方差,而显性方差持续增加;花铃后期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净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单株成铃数在整个花铃期都有加性效应的表达,而显性效应仅在8月7日前检测到,在少数时期也检测到条件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条件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则在多数时期均检测到.其中7月27日至8月7日是单株成铃数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单株籽棉产量的基因表达与单株成铃数相似,但条件显性效应和条件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在多个时期均显著.单株总铃数与单株籽棉总产量的各项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值,但7月26日前单株铃数与单株籽棉总产量存在显著的加性负相关.早期单株籽棉产量与单株籽棉总产量是极显著的加性负相关和显著的显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采用加-显性(AD)遗传模型,对陆地棉中熟×早熟的8个亲本及其16个F,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5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和成对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组分方差相差很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顶部茎粗的加性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方差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铃重、衣分、株高的显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且较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表现型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陆地棉中熟与早熟陆地棉品种杂交的F1产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单株皮棉产量间存在正向极显著的显性相关,说明单株皮棉产量表现有优势的组合,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可能表现杂种优势。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间正向或负向的加性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对杂种后代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选择,可提高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采用加-显性(AD)遗传模型,对陆地棉中熟×早熟的8个亲本及其16个F1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5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和成对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组分方差相差很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顶部茎粗的加性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方差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铃重、衣分、株高的显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且较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表现型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陆地棉中熟与早熟陆地棉品种杂交的F1产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单株皮棉产量间存在正向极显著的显性相关,说明单株皮棉产量表现有优势的组合,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可能表现杂种优势.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间正向或负向的加性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对杂种后代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选择,可提高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选配和利用高产、稳产陆地棉杂交种和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利用AD模型对陆地棉8个亲本和16个F1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3个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特别是铃重、衣分、顶部茎粗的普通广义遗传率达50%以上,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株高、子叶节茎粗普通广义遗传率较低,单株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的普通狭义遗传力分别为24%和25%,铃重、衣分等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力较低或为0。亲本的加性效应分析表明,在中35的杂种后代中易选出高产的遗传材料。各组合显性效应分析表明,部分组合的各性状可能表现正向杂种优势。[结论]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6.
中熟×早熟陆地棉F_1产量及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选配和利用高产、稳产陆地棉杂交种和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利用AD模型对陆地棉8个亲本和16个F1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3个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特别是铃重、衣分、顶部茎粗的普通广义遗传率达50%以上,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株高、子叶节茎粗普通广义遗传率较低,单株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的普通狭义遗传力分别为24%和25%,铃重、衣分等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力较低或为0。亲本的加性效应分析表明,在中35的杂种后代中易选出高产的遗传材料。各组合显性效应分析表明,部分组合的各性状可能表现正向杂种优势。[结论]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7.
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三重测交法对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单株产量等19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速率V1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在其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主要由加性效应决定,穗上叶数由加性和显性效应所控制,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由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所决定,而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遗传是3种基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很大,大部分性状如单株产量、穗长、行粒数和穗粒数等加性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的贡献率高达92.20%.  相似文献   

8.
根据加性-显性遗传模型,采用 MINQUE(1)分析了10个陆地棉亲本、20个组合的F_1和 F_2的产量性状的资料。结果表明,F_2皮棉产量、前期收花率、单铃重和衣分的群体超亲优势的平均值分别为:19%、13%、3%和—6%;单株铃数不显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产量性状的遗传都有极显著的作用,其中皮棉产量有较强的显性效应,衣分有较强的加性效应。性状的显性方差同加性方差的比值越大,F_2的优势也越大;此外,还分析了 F_2部分高产组合的遗传表现。用两种方法预测 F_2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用 F_1和亲本预测 F_2的遗传表现的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  金益 《中国农业科学》2000,33(C00):105-112
试验采用三重测交法对东农-2玉米改良群体的单株产量等19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灌浆速率V1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在其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主要是由加性效应决定,穗上叶数由加性和显性效应所控制,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由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所决定,而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遗传是3种基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很大、大部分性状如单株产量、穗长、行粒数和穗粒数等加性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85%以上,其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方差在总遗传方差中的贡献率高达92.20%。  相似文献   

10.
冬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3个差异显著的冬瓜自交系为材料,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获得2个杂交组合(BH995482×CQ997112和BH996275×CQ997112)的亲本及F1,F2,B1,B2各世代;以BH995482和BH996275为亲本,获得正反交F1及其测交后代和自交后代F2.按照遗传学理论对其各世代群体的第1雌花节位、单株座瓜数、单瓜重、瓜长、瓜径、瓜肉厚、果色、种子类型、瓜瓤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6个经济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后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第1雌花节位、单株座瓜数、单瓜重、瓜长、瓜径在遗传中表现为部分显性,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瓜肉厚表现倾小值亲本的负向超显性,果色以粉皮显性遗传,种子以有棱子显性遗传,瓜瓤类型在遗传中表现为部分显性,有倾中轴胎座亲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大棚春黄瓜单林产量、前期产量、结果数、单果重、瓜形指数、果实发育速度和第1雌花节位等7个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力、优势率等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①单株产量、前期产量、果实发育速度、结果数、单果量等性状(?)/(?)比值大,遗传力低,但优势率高。②各性状配合力的总效应值与实际值表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新一代杂交黄瓜品种华黄2号为材料,研究了总产量与其他12个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采瓜数、平均单瓜重、坐果率、早期产量等性状与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期产量与早期采瓜数等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第1朵雌花节位与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总产量主要受采瓜数与平均单瓜重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36个杂交红麻产量性状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株高与皮厚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现蕾天数、鲜茎重、鲜皮重、干皮重受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始果高度、茎粗则既不受加性效应影响,也不受显性效应影响;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均较低.株高、皮厚、茎粗、始果高度等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低,育种中宜在高世代中选择.除现蕾天数外,其他产量性状的平均优势(Hpm)与超亲优势(Hpb)预测值均有正值,其中鲜皮重、干皮重杂种优势明显.F1代的生育期与产量呈负相关.株高与始果高度、茎粗、鲜茎重、鲜皮重、干皮重等性状以及鲜茎重、鲜皮重、干皮重与其他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辣椒自交系亲本P_1,P_2,杂种F_1,F_2及回交子代B_1,B_2,统计分析10个性状的遗传统计参数得出:(1)超显性(优势)的性状有单株产量和果长.(2)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约为;株高93.05%和74.02%,门花节位80.35%和63.18%.果宽80.15%和69.12%.开展度79.33%和63.45%,开花期78.38_和63.18_,果长72.51%和39.07%,单株产量70.78%和9.10%,单果重69.10%和54.15%,前期单株产量58.14%和42.30%单株结果数40.13%和29.10%.(3)各性状的双亲平均值与杂种一代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回归系数亦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西瓜亲本主要性状的遗传距离与其产量、中心糖度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本试验选用9个西瓜亲本及其配置的18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形态调查法测量其子叶叶形指数、子叶面积、开花期、叶面积、雌花节位、坐果率、果实发育期、坐果距离、单株产量、中心糖度10个性状,并分析了西瓜亲本10个性状的遗传距离与其单株产量、中心糖度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瓜亲本间10个性状的遗传差异显著,亲本的3个主成分的欧氏距离为0.577~3.874。在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三次曲线回归方程Y=-6.82x3+44.59x2-81.27x-41.03在0.25水平上显著;和亲本的遗传距离与中心糖度杂种优势的反函数回归方程Y=7.69-6.97/x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西瓜亲本10个性状的遗传距离与其单株产量、中心糖度杂种优势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利用7个黄瓜自交系,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第二套方案配制28个杂交组合,比较了12个农艺性状、2个生理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等数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对3个质量性状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论如下:有刺型对无刺型呈显性。有瓜把型对无瓜把型呈显性,长瓜把型对短瓜把型呈显性,单株前期产量和单株总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表现出较高正向的杂种优势:第一雌花节住、单瓜重平均杂种优势值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向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试验对20份线辣椒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线辣椒始花节位、叶长和叶宽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横径、单果果肉重、平均单果重与单株结果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果横径与单果果肉重、平均单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结果数、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线辣椒单株产量对总产量的贡献最大,并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单果重和单株结果数对总产量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果横径对总产量有负向影响,果纵径对总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选取6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紧凑型和松散型油菜品种(品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30个杂交组合,将6个亲本及所有杂交组合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排列于大田,采用ADM模型分析了10多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效应、显性方向,同时研究了株型性状与主要产量性状及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多数株型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作用控制,但不同性状受基因加性和显性作用的大小不同;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和角果长度4个性状与母本基因型有显著的相关性。环境对角果长度和角果宽度无显著影响,而对其余多数株型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枝夹角、千粒重、角果长和角果宽的狭义遗传率相对较高。株型性状的显性效应分析表明,显性基因对茎枝夹角具有减效作用,而对株高、有效分枝高度、分枝终点高度、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具有增效作用。大多数株型性状与单株产量以及产量构成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的大小和方向由加性相关、显性相关以及母本相关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