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和营造水源林对解决漓江枯水问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漓江流域森林与水源林变迁的历史与水流量的关系、猫儿山林区水源林的地位和作用、漓江上游森林的水文功能现状等方面阐述了保护和营造水源林对漓江的重要性,保护和营造水源林是解决漓江枯水问题的最首要、最根本的措施,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贺州地区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在总量上虽然比原梧州地区减少,但仍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贺州地区林业也是珠江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珠江流域中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大面积的姑娘山水源林保护区、富川县西岭山水源林保护区,贺州市沿水冲自然保护区,以及贺江流域、桂江流域丰富的水土保持林,这些水土保持林为龟石水库、贺江、桂江以及大小山塘水库、江河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流,…  相似文献   

3.
漓江流域水资源危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漓江流域枯水期漓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造成漓江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环境和大气的影响;流域内工农业与生活用水增加过快;上游森林的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地涵养水源能力弱;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致使水源林枯竭等方面。针对漓江水资源危机形成的原因,从保护漓江上游生态环境,节约用水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地处桂林漓江上游的灵川县重视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加大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倾心呵护漓江水源头 ,从根本上确保漓江这个黄金水道流域千嶂叠翠水长流。灵川县是桂北的一个中等林区县 ,毗邻国际风景旅游名城桂林市。森林资源丰富 ,现有天然林面积140190公顷 ,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面的青狮潭水源林保护区和东南面的海洋山水源林保护区 ,涵盖漓江水域的上游和中游。做好灵川县的水源林保护这篇文章 ,对桂林漓江这个旅游黄金水道的给水、调水、补水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建设及桂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柞水县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县,建设重点以江河流域源头及两岸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营造和低效林改造为主。同时,该工程已纳入陕西省“十二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6.
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面对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生产力低等问题,提出了巢湖流域生态林业建设应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沿岸防浪林、湿地生态保护系统等工程为主,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闽江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点以及森林生态问题,提出了闽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保护工程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2001年北京市郊区造林绿化重点抓 10大生态工程:一是在朝、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和昌平六个区县完成隔离地区绿化 3. 5万亩;二是防沙治沙工程集中在康庄、南口、永定河、潮白河等重点风沙危害区营造基础沙片林 4万亩;三是抓好京石、京开、京津塘、京沈、京张、 5条路 233公里 10. 5万亩的绿化;四是太行山绿化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 3. 8万亩;五是实施保护天然林 100万亩;六是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流域营造水源涵养林 7万亩;七是在前山重点风景区和山区主要干线公路河流两侧营造风景林 5万亩,…  相似文献   

9.
从呼和浩特市所处的气候和地理背景出发 ,结合呼和浩特市当前建设情况 ,提出城市林业的发展规划应从城市所在流域整体规划的全局观点出发 ,城市林业防护体系应分为水源涵养林 ,环城绿化林和市区内部绿化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山杏是丰宁县优势乡土树种之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防沙治沙、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以来,山杏已被广泛用于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成为造林绿化优选乡土树种。由于野生山杏自然分布区多为石质山区,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缺乏水土保持工程,因而衰弱、老化日趋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新发展的山杏幼林因水盆失修,缺少技术管理,不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绿化美化应在系统性、景观生态学和美学艺术性的基础上,保护并利用现有生态前提下,采取尊重自然、注重乡土特色、亲和居民等设计理念,营造并提升山、水、林、田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景观,提高乡村山林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使乡村环境优美、天人合一、宜居和谐。本文主要论述了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的设计原则、思路、内容和植物造景设计等。  相似文献   

12.
改善官厅、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协调发展,由北京市投资、河北省具体实施的"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一期工程于2009年7月在河北省正式启动,二期工程也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这是近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史上除国家六大林业工程外,由省级地方政府筹资、异地实施的跨行政区域、整流域治理的新型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之一。本文从指导思想、规划布局、造林方式、林种结构、植被类型、造林树种等相关方面,对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的规划体系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工程的后续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18日至19日,“漓江流域森林生态建设”研讨会在桂林市举办,近2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述了建设漓江流域森林生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市政府领导在会上亦表示要建设漓江流域森林生态。据悉,以地、市名义召开保护、建设一条河流的会议在广西是第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桂林市政府要建设漓江流域森林生态这一决策,是很有远见的,是项高瞻远瞩的决策。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精华是山和水。多少年来,国内外游客向往桂林,游览桂林,他们就是冲着桂林的山水而来的。试想,如果桂林的山不育了,水不秀了,或者…  相似文献   

14.
4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水利项目与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对自治区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进行了全部部署安排,标志着自治区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正式启动。自治区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是我区继启动大青山林业生态建设、村屯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之后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业》2011,(22):18-19
柳州市非常重视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工作,长期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倾力于把柳州打造成为生态工业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此,广西柳州编制《城市生态圈建设规划》、《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等,实施了“碧水蓝天”、“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湿地建设与保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满龙城”等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坚持山上造林与山下造林相结合,城区绿化与乡村绿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正《防护林科技》刊登范围包括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草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以及平原绿化、荒漠化防治、水流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管理、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试验研究、实用技术、生产经验;刊登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合开发利用和多种效益等方面的文章;同时也刊登与防护林建设密不可分的种苗、造林、林木育种、速生  相似文献   

17.
延安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延安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是把延安建成生态环境优良、城市景观多变、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园林城市,城市森林建设从市中心到郊区建立三个绿化生态圈,第一圈是城市防污调气美化生态圈,第二圈是近郊美化、防护、农林果生产带生态圈,第三圈是远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风沙防护、林果生产林生态圈。近郊美化、防护、农林果生产带生态圈是近期建设中心。    相似文献   

18.
应用福建省呢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所提供的“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三次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问江流域源头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保护工程规划设想,以及保护与合理利用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的几.火建设,为该流城区域各级领导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兴和县是“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全国平原绿化重点县和永定河流域治理重点县。几年来,兴和县从当地实际出发,把绿化山川作为造福人民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力以赴开展了以种树种草和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的攻坚战,全县  相似文献   

20.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关于"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决策部署,通辽市确定了在主城区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在城区周边建设百万亩森林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生态建设框架,制定了《通辽市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加大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着力建设美丽通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城郊百万亩森林工程,让城市拥抱森林。为打造良好人居环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辽市启动实施了城郊百万亩城防林工程,利用两年时间,在以主城区为中心方圆50公里半径范围内,在现有40万亩森林的基础上,新造林绿化60万亩,城郊森林面积达到100万亩,使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4.7%提高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