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玉米区试53个品种(组合)对4种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6年对北京玉米区试品种(组合)53份进行了对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其中抗大斑病有19份,抗小斑病39份,抗弯孢菌叶斑病有21份,抗矮花叶病有26份,兼抗2种病害以上有35份,兼抗3种病害以上有15份,兼抗4种病害有3份。  相似文献   

2.
商丘市主推玉米品种对4种玉米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2012年对商丘市主推的61份玉米品种进行抗锈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粗缩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茎腐病的品种有13个,抗茎腐病的品种有9个,中抗茎腐病的品种有25个,中感的有3个,感的有7个,高感的有4个;高抗小斑病的品种有0个,抗小斑病的品种有10个,中抗小斑病的品种有18个,中感的有25个,感的有8个,高感的有0个;高抗弯孢菌叶斑病的品种有1个,抗弯孢菌叶斑病的品种有8个,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的品种有21个,中感的有13个,感的有9个,高感的有9个;高抗粗缩病的品种有31个,抗粗缩病的品种有9个,中抗粗缩病的品种有9个,中感的有4个,感的有5个,高感的有3个。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目前的重要玉米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品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不同遗传来源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品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筛选出一批抗弯孢病菌的品种和自交系,为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对2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弯孢霉叶斑病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中感品种为先行3号,病情指数为15.52%;高抗品种为富友1号和振杰2号,其余的品种皆为中抗。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等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中、下旬的降雨日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5.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国内玉米骨干自交系和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的筛选,确认用自交系京135,78599-1,Mo17,吉477,C8605,E28,478和黄早4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将采自中国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划分成不同的若干生理分化类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理分化苗期温室和大棚鉴定与成株期鉴定结果一致,是该病菌生理分化适宜的鉴定方法,鉴别寄主生长条件如温、湿度和氮、磷营养也会对病菌生理分化鉴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 ,是我国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 ,近年来呈发展蔓延上升趋势 ,一般减产20 %~30 %,个别地块达50 %以上 ,甚至绝产。一、症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初为褪绿小点 ,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 ,宽1毫米~2毫米 ,长1毫米~4毫米 ,中央苍白色、黄褐色 ,边缘有较宽的环带 ,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 ,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 ,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 ,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气候、耕作制度及推广品种的变化,弯孢菌叶斑病、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已成为直接影响黄淮海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鉴此,介绍了黄淮海夏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病诱因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11.
对冀南地区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的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大多数玉米品种对玉米蚜虫缺乏抗性,对传统病害如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等发病较轻,但近几年新出现的病害如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等发病普遍或较重。另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锈病和玉米蚜虫发生的因素,认为发生程度除受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下旬~9月中下旬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丝黑穗病及叶斑病性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进行了丝黑穗病及叶斑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四单158、登海1、登海9、丹638、农大108、吉单209、吉单156、垦粘1、掖单19、吉单141、吉单306等较感染丝黑穗病。多数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及褐斑病。对丝黑穗病及叶斑病抗性均较好的品种为“吉单180”。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新组合PT0701以自交系99(3)-1-1-0-0-1为母本,99(1)-1-1-1-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8—2010年品比试验中,鲜果穗折合平均产量17 996.9 kg/hm2,较对照品种穗甜1号平均增产9.3%。高抗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大小斑病。籽粒含Vc 180.5 mg/kg、粗脂肪81.20 g/kg、粗淀粉459.90 g/kg、赖氨酸4.68 g/kg。适宜在甘肃陇东地区海拔1 500 m以下的川水地及肥力较好的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年、2002年、2004年山东省特种玉米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通过对参试糯玉米品种株型、鲜穗采收期、产量性状、商品果穗率、品质性状、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指导山东省糯玉米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山东省糯玉米品种紧凑型株型偏少;鲜穗采收期存在较大差异;参试品种的产量和穗粒数差异显著;一些参试品种的双穗率过高,影响商品果穗率偏低;参试品种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差异都很显著,风味品质分差异不明显;参试品种对茎腐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凯  缪勇  邵正飞 《农学学报》2014,4(12):33-37
为有效地实施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安徽淮北玉米产区33 个常用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在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强弱亦不相同。在玉米心叶期,‘中农大311’、‘中科11’、‘登海3 号’、‘东单80’、‘蠡玉16’、‘郑单23’、‘济单8号’、‘滑玉13’等8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在玉米穗期,‘浚单20’、‘齐单1号’、‘中科4号’、‘农大108’、‘鲁单6018’等5 个品种的抗螟性较强。心叶期和穗期的综合抗螟性较强的10 个玉米品种排序为‘中农大311’、‘中科4号’、‘济单8号’、‘郑单23’、‘郑单958’、‘齐单1号’、‘中迪985’、‘农大108’、‘蠡玉16’、‘登海3号’。  相似文献   

16.
新疆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区,玉米在生育期内遇到干旱胁迫会使产量大幅度下降.筛选抗旱的玉米品种,对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年份选择种植适宜的抗旱玉米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采用玉米开花期干旱胁迫法,以经济产量为主要性状,结合株高、穗位高、ASI、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形态生理性状,用抗旱性指数(DTIg)作为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良好指标,用品种耐旱指数(DTIv)来筛选抗旱品种.对新疆正在推广种植的1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和筛选.鉴定出先玉335、新玉29号抗旱性较强,初步筛选出先玉335、郑单958、Sc704、新玉29号等品种适宜在新疆干旱地区和干旱年份种植.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新的抗性评价标准,对162份普通玉米自交系、2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59份甜玉米自交系及122份糯玉米自交系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并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US3195等127份抗病系,占鉴定总数的34.80%,多数材料尤其是特用玉米材料感或高感丝黑穗病,无免疫及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分析了玉米5大杂种优势群的种子萌发期、苗期及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玉米的抗旱性与群的划分没有直接联系,划分杂种优势群时应适当考虑种质的抗旱性;玉米全生育期的抗旱性与胚芽长和胚芽干重关系最为密切,二者是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指示指标.玉米苗期的抗旱性代表指标是反复干旱后的成活率.筛选玉米自交系时,应注重选用胚芽长和胚芽干重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室内测定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室内盆裁不同玉米品种,待其长至50~70cm 高时,剪其顶部一段(约10cm),磨碎后分别加入人工饲料中,用以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称虫重、量体长、观察记录化蛹时间,并用盆栽品种于室外栽植,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这几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所表现的抗螟性和感螟性与田间测定一致,从而可得出不同玉米品种抗螟性的差异.为筛选抗螟品种和指导推广大面积玉米品种提供了一个快捷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