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我国赴南极考察队中,有两名水产科技工作者,钟振如就是其中之一. 钟振如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设计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今年48岁,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近年来,他从事南海虾类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成果.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研究的《南海北部大陆架斜坡渔业资源综合考察》课题,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6月14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贾晓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策略"进行了成果鉴定。该项目全面开展了南海北部近海及重要河口与海湾渔业资源及生态环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1999年期间南海水产研究所5次渔业资源调查的底拖网渔获率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30多年间,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下降非常显著,分别下降72%和81%,其中北部大陆架沿岸、近海和外海分别下降71%、74%和70%。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均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沿岸和近海过度开发较严重,外海过度开发的强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4.
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大洋性渔业资源。当前,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却尚未充分利用,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资料不足成为限制外海渔业研究和合理利用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潜力、渔场和渔汛等信息,2011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作了持续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资料、重要研究结果和重大发现,首次采用渔业声学并结合灯光罩网同步开展大洋性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基于渔业声学-灯光罩网方法评估了主要大洋性渔业类群的资源量和分布,探捕到多处大型渔场并证实了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等。文章主要报道了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 对南海大陆架边缘水域虾类资源的研究,至今还很少。其原因一方面因该海区的水深深度较大,拖网设备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概念上往往认为随着海洋水深深度增大,虾类分布密度减低,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少。因此,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沿岸海区虾类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自1978~1982年间,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区和大陆斜坡区发现深海虾类资源后,对深水海区的渔业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南海北部大陆斜坡的虾类资源已在80年代初开始开发,但大陆架边缘区的虾类资源的开发问题,仍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  相似文献   

6.
南海区夏季历来为产鱼淡季,而此时则是深海虾的旺季。为了开发深海渔场,南海水产研究所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在发现南海北部大陆斜坡海域深海虾场后,于1984年使用600马力单拖进行试捕。今年5月底,该所与广东省珠海市桂山区捕捞公司合作,  相似文献   

7.
南中国海软骨鱼类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5月-1980年10月,国家水产总局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调查船,进行南海北部大陆坡鱼类调查,采集得大量软骨鱼类标本,绝大多数为深海种类,在水深300米至1000余米处,除新属新种在有关刊物发表外,这里报导新纪录31种,分隶于2亚纲,6目,10科,20属。  相似文献   

8.
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701”船,在胜利完成我国首次对南沙大陆架拖网渔业资源考察后。于5月2日返抵广州基地。“南锋701”船此次考察范围为南沙西部和西南部大陆架海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历时34天,航程3940海里,考察采取大面积试捕和重点试捕,前方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外海渔业资源,实施向台湾海峡南北两翼进击的战略决策。漳州市海洋捕捞协调小组组织部份科技力量,先后对闽东北外海渔场和南海场渔进行了调研考察。特别是今年5月至6月上旬,对华南三省水产部门及海口,三亚、北海等重要渔港作了实地调查,获取了一些有益的资料。本文仅就南海渔业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发展前景作一综述,着重供有志参与西南沙开发的地区和大型作业研讨参考。一、南海渔场概况及资源特点南海地处热带环境,水产资源富有潜力,堪居目前我国四大海域中的上乘地位。按其地理位置划分,南海北部仅鱼类种类即在1千种以上;南海南部的鱼类,如金线鱼、蛇鲻、鹦嘴(哥)鱼、鲀头  相似文献   

10.
郑钟新 《海洋渔业》1984,6(5):223-223
<正> 南海水产研究所“南峰七○一”调查船最近在南海陆坡,水深为500米左右的深海虾场进行拖虾试验,获得成功。南海水产研究所有关科技人员为这个试验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收集、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设计了适应深海作业的虾拖网,并对“南峰七○一”船的一些渔具设备进行了改装、配套。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11.
南海水产研究所所南锋703船应中国科学院南沙科学考察队的要求,于4月29日至6月2日对南沙群岛进行渔业资源、岛礁环境和生物综合科学考察。历时35天,航程2560海里,按计划顺利完成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5月13日,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海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渔场判别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南海项目")在广州启动。据项目首席专家、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纯厚研究员介绍,目前南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中南部渔场分布状况基本不清,已经明显制约了南海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因此亟需在南海近海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实现近海资源恢复性增长,突破南海中南部中心渔场判别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的渔业资源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海峡处于福建与台湾两省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素有“海上走廊”之称。不仅在交通、经济、政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对本海峡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对其渔业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科学地调查研究,当属七十年代以后。1975—1989年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系及福建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海峡中、南部的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及北部的闽中  相似文献   

14.
自1979年开始的南海深海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已于去年年底召开了评议会。  相似文献   

15.
李璟 《中国水产》2009,(11):69-70
9月29日,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网箱养殖远程多路自动投饵系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深海设施养殖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具备了深海养殖工业化生产的能力,是继2002年深海养殖重要装备抗风浪深水网箱研制成功后取得的又一项重要装备技术成果。此成果不仅对我国发展离岸深海养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乃至世界陆基养殖实现自动化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南海北部的渔业资源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4个季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项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16°00′~23°30′N、107°00′~119°30′E的大陆架海域。本文利用调查资料,选择56种主要生物种类(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营养动态模型、Cushing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统能流模型3种方法,以季节为时间尺度,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估的渔业资源密度基本接近,以其平均值作为南海北部海域渔业资源量的评估结果。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显示明显的季节差异,以夏季资源量最高,春季最低,春、夏、秋和冬季的资源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4、5.0、3.2、3.7t/km2。资源量的平面分布,4个季节都呈现近岸海域资源量较高、外海资源量较低的趋势,其中北部湾、粤东、粤西和台湾浅滩海域的资源量较高,资源密度均>5t/km2,夏季最高密集区超过10t/km2。本文同时对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评估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艘自己设计的海洋水产科学调查船南锋703船,在广州渔轮厂建成。经国家船检部门鉴定合格,已交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使用。对南海进行了科学调查,最近又开赴东南亚海域进行考察作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是海区综合性水产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主要从事南海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及其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产》2011,(7):70-70
6月14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贾晓平研究员主持的“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策略”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2月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渔业调查船圆满完成我国中沙、西沙海域2014年第4航次调查,顺利抵达广州。这标志着我国黄岩岛及以西的南海中部海域2014年渔业综合调查任务全面完成。南海所承担的国家财政专项"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项目计划执行5年,继2013年完成我国南沙海域4个航次渔业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