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9年以来,滁州市把稻虾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借助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示范带动,稻虾种养取得了较快发展。到5月底,全市"稻虾共作"面积达65.5万亩,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比2018年增加27万亩;小龙虾产量5.2万吨,产值17亿元。主要做法:规划引导加快稻虾种养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加快稻虾种养规模化发展,生态优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安徽省农委召开视频会,会议对前一阶段该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作了总结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2017年,该省通过印发工作要点、召开现场会、实行挂图作战、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活动等措施,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大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总面积超过90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占90%以上,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亩产小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湖北省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81.07万亩,较2015年新增79.77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352.57万亩,稻田小龙虾产量达35.61万吨;"稻鳖共作"13.4万亩、"稻鳅共作"15.1万亩。为了进一步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发展,我们深入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和乌林镇李桥村个体养殖户,对从事水稻种植及稻田养殖的年限、水稻种植方式、销售情况等进行调研。一、调研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一小龙虾一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在桐城市孔城镇九年村的一大片新扩展的稻虾综合种养水面,3位老人正从水中提起虾笼,笼底的小龙虾活蹦乱跳。4月-6月底正是起虾期,桐城市宝地家庭农场共雇用了9名工人,负责日常喂料、起虾、看管,目前家庭农场共流转了190亩稻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农场负责人2019年在九年村发展了90亩稻虾综合种养,年底收益15万元,还获得了2万元的稻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湖北省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着力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水平,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量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有力地推进了转型升级、产业融合、提质增效。2019年,湖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690万亩,产优质稻谷379万吨、水产品82万吨。今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万亩,总面积达到730万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正>安徽旌德县养殖户利用低洼稻田开展虾稻连作种养技术示范,即在冬闲时间养殖小龙虾,次年5-6月起捕,再种植一季单晚稻,年获一季虾、一季稻,经济效益较单一种稻提高2~3.5倍。2016年,虾稻连作种养总面积255亩。以其中种养面积100亩为例,亩产小龙虾105.4千克、水稻552.8千克,亩均纯收入2077元,对照田单一种稻面积为2亩、亩产550千克;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目标。现将养殖关键技术总  相似文献   

8.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是个农业大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长期以来农民沿袭"一麦一稻"、"一油一稻"、"一年双季稻"等传统种植模式,种植单一产量低,技术老化质量低,产品价格上不去,产出效益低。传统农区、传统粮区、传统种植模式下,农业如何转型发展,走上生态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安徽省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给出了回答。目前,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到300多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相似文献   

11.
姚颖  杨洁  余护 《当代水产》2022,(4):66-68
这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快速发展,其中,安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例,一窥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本情况 这几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种养面积突破16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突...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起,张家港市依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展了虾稻综合种养试验,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一、种养条件准备1.稻田准备(1)开挖环沟:试验田块位于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红社区虾稻综合种养试验基地,试验面积为186.7亩  相似文献   

13.
<正>宿迁是农业大市,常年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27.7万亩,沿湖、沿河约有95万亩低洼稻田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下,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具有"投本少、易种养、周期短、产品优、效益高"的优点,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8年,宿迁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23.8万亩,取得了较好社会、经济、生态效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省广元市在昭化、苍溪、剑阁三县区利用下湿田、低洼田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5万余亩,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千斤稻,4000元~10000元产值",促进了广元市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广元市探索出的山区稻渔发展新路径与助推5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经验在四川全省推广,有助于推进省内山  相似文献   

15.
<正>潜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充满智慧的潜江农民,就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直至2017年潜江市稻虾连作面积达40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养殖产量6万吨,"稻虾共作"模式亩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说最近几年,农业领域呼声最高、底色最靓的新业态,一定非稻渔综合种养莫属。且不说省肥减药、控制投入多么给力,光是小龙虾、大闸蟹、福瑞鲤这些"流量明星"就足够耀眼。在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特别是稻虾产业,不仅是农渔民增收的"利器",更是安徽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神器"。2018年底,安徽提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力争到2022年,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000斤,亩年产值达到10000元。  相似文献   

17.
安徽宣城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形势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安徽省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种植区达10.4万亩,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笔者调查了安徽省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应用情况并就当下仍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从养殖规范技术提升,优质苗种开发、品牌特色创建等方面抓落实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北荆州市和潜江市稻虾综合种养情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种立体式种养结合的模式已经延续千年,在此种养模式下既能稳定稻田生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现已发展为稻田养虾、养蟹、养鱼、养鳖等17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其中小龙虾养殖已被推至水产行业的最高点。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特别是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水稻是湖北的主要作物,面积和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湖北又是水产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华中农大成立了"双水双绿"研究院,建立"双水双绿"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稻虾综合种养的养殖模式,湖北省便是调研首选之地。近期科学养鱼杂志社调研了湖北省荆州市和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最真实的一线养殖方法和养殖效益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增加秋冬季种植油菜环节,进一步优化了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解决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秸秆污染水质和早春青苔易暴发等问题,达到"一菜两卖""一虾两养""一稻两栽""以田养田""用养结合"的生态种养和绿色增效的目的。在菜-虾-稻综合种养优化模式下,每亩(15亩=1 hm^2,下同)净收入达5860.14元,较传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62.47%,投入产出比达到1∶2.68。  相似文献   

20.
<正>实施小龙虾与水稻轮作,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一麦一稻"相比,可实现亩均增效2 000元以上,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洪泽地区稻虾轮作种养模式发展迅猛,目前,全区稻虾轮作面积已超过80 000×667 m~2亩。现将近年来在推广小龙虾与水稻轮作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技术要点总结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