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产业振兴与发展,将攸县豆腐(香干)产业确定为"一县一特"产业,作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攸县豆腐(香干)产业发展平稳,规模不断壮大,效益逐步显露。1.夯实基础强保障为推动攸县特色农业实现转型升级、转型突破,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攸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委副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攸县秉承"一产稳县、二产立县、三产强县"发展理念,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指导作用,坚持抓产业、扶企业、促发展,突出发展攸县豆腐(香干)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攸县豆腐(香干)产业已经成为县内重要特色农业产业,带动从业人员3万余人,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1.以发展第一产业为支撑依托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地位,全面加强攸县豆腐(香干)  相似文献   

3.
正攸县豆腐(香干)虽然口味好,但生产规模上不去,一度有行业没产业;多年以来是小作坊生产,遍地开花,加工环境差,销售渠道单一,可以说有名气、无名牌;有的小作坊把豆腐加工当做农闲副业,缺乏质量管理意识,急功近利,整体上影响了攸县豆腐(香干)的形象,制约着攸县豆腐(香干)的外销。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振兴特色农产品,而振兴特色农产品关键在于大力撬动以攸县豆腐为首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正熟识攸县的人都知道,攸县以盛产"一黑一白"而著称。"黑"指煤炭,"白"指攸县豆腐,攸县豆腐已经成为了当地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攸县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发展壮大豆腐行业,积极为豆腐产品宣传和冠名。2018年,攸县豆腐(香干)成功入选湖南省"一县一特"产业,成为了湖南省的重要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攸县豆腐由于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的功效,还具有锅香浓、口感滑嫩、韧性足、品味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耦合发展,需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地方农耕文化、"科技、管理、资金"投入的有机结合,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江西会昌岚山园规划为例,对江西休闲观光农业和江西农耕文化结合方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陇原传真     
正平凉市探索"文化+农业"扶贫模式平凉市在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和农业创意文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农业生产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开创了新的途径。一是把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培育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根本目标,挖掘区域文化特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农业,开发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垂钓休闲等新业态。二是在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市"文化集市"产品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选择剪纸、皮影、纸织画、泥金画、马尾荷包、根雕等民俗文化产品,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  相似文献   

7.
正罗平县依托资源禀赋,以"稳定粮食产业,夯实高原粮仓""壮大提升特色经作""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全力推进高效林业""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六大建设内容为重点,拓展粮食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六大功能"。以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专业化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品牌化、品牌农业工业化,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106国道攸县冯家坳地段,一座占地267公顷,颇具现代化特色的农业庄园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全省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之一的攸县农业科技示范园.……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水平农业院校肩负着我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使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维结构学科体系"。高水平农业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代表性高校,其学科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推进高水平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努力突破农业学科的"四方城"封闭环境,需要从制度、文化和特色三个维度,形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传承创新学科文化以及特色定位与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16,(3)
正休闲农业起源于农家乐,通过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农家乐特色村、民俗文化村、农业观光园、休闲度假农庄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产业类型。从浙江省磐安县的发展实践看,休闲农业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活力与激情,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1.实践与成效(1)农业特质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宣传、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农业不仅"种庄稼"挣钱,还可以通过"看庄  相似文献   

12.
正安国市药博园休闲农业示范区位于安国市西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示范区依托千年药都厚重的药文化底蕴,借助安国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集散地历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秉承"种好药、做好药、卖好药、用好药"理念,深耕中医药文化,以传播中药文化、引领中药材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为己任,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区。园区核心区规划5000亩,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优质种子种苗培育与选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和实践探索,给六安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六安乡镇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依托自身特色优势,以比较优势论、生态金山论、产业带动论和统筹城乡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做好规划、发掘特色、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和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文化"独而优"、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蔡丽 《农业与技术》2013,(9):212-213
近年来,攸县农业综合开发依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坚持发挥“综合”优势,突出“综合”特色,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随着攸县逐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成为了一个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资金管理体制、规范报账管理、资金筹措、资金审计力度等4个方面探讨了加强攸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攸县为例,以政府主管的最基层的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为研究对象,简要论述了攸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攸县石羊塘镇八合冲村在交通不畅、底子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资金不足的劣势,因地制宜,大力传承豆腐文化,挖掘水源和工艺优势,打造了以盐豆腐为主打的加工业,逐步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品牌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的新路子。八合冲村森林葱郁,山清水秀,尤其是国家实施封山育林政策以后,水土保持完好,用水环境比自来水还有优势。独特工艺制作的豆腐品质优良,尤其是盐豆腐和烟熏豆腐在长株潭地区享  相似文献   

18.
<正>为振兴湘米、加快攸县优质稻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2010年,攸县在优质稻产业化开发上,大力推行"科研+合作社+基地+企业"的产业  相似文献   

19.
正丁建兵,46岁,攸县宁家坪镇人,从下岗工人转变为自主创业的老板,创办了攸县蔬而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主要从事各类蔬菜及青贮玉米的种植、加工与销售。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建成蔬菜种植基地406.6公顷,年生产加工各类蔬菜干制品1.2吨、腌制蔬菜26吨,青贮饲料2.2万吨,年产值突破2200万元。丁建兵被评为株洲市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15-2017年度  相似文献   

20.
正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以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为特色,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品牌。目前,那柯里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特色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