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6个银杏品种7 a生幼树的树高、干径、1 a生枝长及离体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稳定指数(CSI)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干径和1 a生枝长度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干径以大佛手最粗,为2.0824 cm,马铃最细,仅为1.5378 cm;1 a生枝长度最长的是大圆铃达22.9773 cm,最短的是郯城9号,仅为12.0889 cm;马铃的耐旱性最强,CSI为20.67,RWC损失率为65.07%。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个杨树品种2年生幼树的树高、干径、1年生枝长及离体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稳定指数(CSI)的研究[1-2],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干径和1年生枝长度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干径以三北1号最粗为2.0824cm,白杨最细仅为1.5378cm;1年生枝长度最长的是大青杨达22.9773cm,最短的是大叶山杨仅为12.0889cm;白杨的耐旱性最强,CSI为20.67,RWC损失率为65.07%。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杀虫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50μL处理3年生107杨树幼苗叶片,24 h后测定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均导致杨树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上升。表明2种药剂虽然对杨树幼苗会产生轻微的胁迫作用,但通过改变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增强对作物的抗逆性,消除杀虫剂所造成的胁迫。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下4种楸树嫁接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楸树嫁接苗的抗旱性,用盆栽自然干旱法对4种砧木嫁接的豫楸1号幼苗(砧1为金丝楸,砧2为灰楸,砧3为豫楸1号,砧4为梓树)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系统测定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砧木嫁接的豫楸1号幼苗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叶绿素a含量均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砧1嫁接苗、砧3嫁接苗、砧4嫁接苗、砧2嫁接苗,其中砧1与砧2嫁接苗间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叶绿素b含量在干旱胁迫期间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但变化幅度均不大;叶绿素(a b)含量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其中砧1与砧2嫁接苗叶绿素(a b)含量差异显著;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b含量变化相反。以叶绿素a、叶绿素(a b)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叶绿素(a/b)比值为依据来确定不同砧木嫁接的豫楸1号幼苗抗旱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砧1嫁接苗、砧3嫁接苗、砧4嫁接苗、砧2嫁接苗。  相似文献   

5.
叶面肥对油茶优良无性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盆栽油茶幼苗喷施几种叶面肥试验,分析了其对1年生油茶幼苗苗高、地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面肥对油茶幼苗生长的影响各不相同.1.5%尿素能显著提高幼苗的苗高;0.1%磷酸二氢钾+0.2%硼肥能显著促进地径增长;0.15%红A硼能显著提高油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比叶重;不同配方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油茶叶片比叶重.叶面肥的合理选择及施用能促进油茶幼苗的生长,在油茶优质苗木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将扎343,辽宁1号、鲁光、中林1号4个早实核桃品种分别栽植于山西中部的交城县和东南部的屯留县,通过调查各品种的树高、地径、结果量、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抗逆性等指标,研究其在交城县和屯留县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交城县和屯留县试点,辽宁1号、中林1号、扎343的适应性均好于鲁光。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实验,设置不同铅污染浓度的土壤作为培养基质(100、500、1000、1500、2000mg?kg -1),研究了铅胁迫对核桃1年生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及株高、地径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2+浓度的升高,核桃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较低浓度的Pb2+总体上有助于核桃幼苗叶绿素含量、株高、地径的增长,而过高浓度的Pb2+胁迫,直接抑制核桃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用沙培法培养楸树无性系I-4幼苗,进行4种供氮量(1 mmol/L、4 mmol/L、8 mmol/L、16 mmol/L)处理,对幼苗生长和部分生理性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不同供氮量下苗木生长相比较,随着供氮量的增大,苗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地径、叶片数、叶面积、茎、叶的生物量呈增大的趋势,而根冠比不断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但蛋白质含量却不断降低。通过综合分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个性状,确定楸树无性系I-4幼苗生长的最适氮浓度为16 mmol/L。  相似文献   

9.
三种板栗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九山1号’、‘九山2号’、‘处暑红’3个板栗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SPAD叶绿素仪与分光光度法分别测量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3个板栗品种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得到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叶绿素含量的实测值与带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值进行检验得出均无显著差异,可以通过SPAD值采用回归方程预测不同品种板栗的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不同立地条件对川黔紫薇生长的影响,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城步南洞林场2个试验点研究了川黔紫薇1年生播种苗生长情况;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城步南洞林场和城步茅坪3个试验点研究了造林6年的川黔紫薇幼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个试验点的川黔紫薇1年生苗株高、地径均有极显著差异,以板页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南洞林场试验点的1年生苗平均株高和地径分别为1.65 m、1.16 cm,以四纪网纹层发育的低丘红壤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试验点的1年生苗平均株高和地径分别为1.08 m、0.82 cm。(2)3个造林试验点的6年生川黔紫薇的树高、胸径均有极显著差异,以板页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南洞林场试验点的植株生长最快,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5.8 m和7.94 cm,以石灰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茅坪试验点的植株次之,以四纪网纹层发育的低丘红壤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试验点的植株生长最慢。结论认为川黔紫薇能在湖南省低丘至山地较大范围内栽培,但最适范围是海拔500 m左右及以上可造林山地,并且该树种是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1.
辛夷种子育苗和嫁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006年在四川北川县进行辛夷种子育苗和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600 m处育苗效果最好,1 a生苗苗高平均达到70.60 cm,地径0.75 cm,可接率16.00%,海拔高度和成苗率成负相关;春季和秋季播种对成苗率没有显著影响;标准化育苗和常规育苗有着极显著差异,辛夷标准化育苗1 a生平均苗高76.97 cm,地径0.76 cm,可接率16.33%,而常规育苗1 a生平均苗高17.20 cm,地径0.29 cm,可接率为0。嫁接时间对成苗率有着极显著差异,秋季嫁接9月、10月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6.50%和91.30%。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径砧木对山桐子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山桐子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就不同地径砧木对山桐子嫁接苗生长特性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山桐子苗嫁接成活率为86.00%~93.20%,保存率为82.63%~90.43%;地径为7~9 cm的大规格砧木组嫁接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显著高于3~5 cm砧木组的。(2)地径为7~9 cm的大规格砧木组嫁接苗的接穗粗度、树高、冠幅、枝条数量、最长枝长度、最长枝粗度、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单株叶片数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大于地径为5~7 cm的中规格和3~5 cm的小规格砧木组的,而不同地径砧木对最短枝长度、最短枝粗度和叶柄长度的影响均不显著。(3)接穗粗度、树高、冠幅、枝条数量、最长枝长度、最长枝粗度、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单株叶片数量、叶面积指数与砧木地径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文中因此认为,山桐子砧木的粗度对嫁接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来自陕西省陇县八度林场和洛南古城林场两个油松种子园的47个全同胞家系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一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子叶长度、真叶长度、下胚轴高等性状苗期表现在家系间差异显著而在家系内差异不显著;一年生幼苗地径与苗高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真叶长度与地径和苗高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下胚轴高与苗高存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余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二年生幼苗苗高与地径间仍为显著相关关系。二年生与一年生油松幼苗的苗高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二年生的苗高与一年生地径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二年生与一年生油松幼苗地径间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家系遗传力与单株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苗高>真叶>下胚轴>地径>子叶;初步选取了D8×G3,276×52,C16×B32,B146×K60,265×16,65×305,48×230,B69×B26,44×270,66×245,D11×G8等11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4.
以来自湖南省城步、绥宁、通道、会同、安化、浏阳、南岳、慈利、资兴、临武、江永、衡南、茶陵、郴州等14个种源区的82个优树家系种子和城步试验区附近优良林分混合种子(对照)为试验材料,以容器苗造林于城步,对来自不同种源区的家系在城步的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期城步本地马尾松优良林分子代表现较好,仅次于江永种源,而浏阳、通道种源幼龄期和中龄期平均胸径均显著小于城步马尾松优良林分子代的,但随着林龄的增长,资兴、会同、江永、临武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的表现均逐渐超过了本地优良林分子代的表现。以11年生材积排名,表现最好的是来自于资兴的家系,排前5名的有4个(含前3名);来自于江永的家系表现较好,仅次于资兴的,排前5名的有1个。以11年生材积生长量为优良家系选择标准,按家系总数15%的入选率,江永家系的入选率最高,达50.0%;资兴的次之,为41.2%;临武的较小,为23.1%。马尾松家系的生长表现在幼龄期和中龄期有一定有差异,早晚表现一致的家系仅占50%。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区域核桃优树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生长及变异规律,为区域核桃种资源筛选及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昭通市21个核桃优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其1年生嫁接苗苗高、地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聚类分析及苗木分级评价,并对无性系母树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核桃优树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平均苗高范围为6~162 cm,变幅为29.95~80.20 cm,平均值为53.06 cm,变异系数总体为49.09%,变幅为34.61%~68.76%;平均地径0.6~3.0 cm,变幅为1.053~1.662 cm,平均值为1.298 cm,变异系数总体为29.13%,变幅为19.24%~35.44%。各核桃优树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苗高和地径的均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核桃优树无性系受地理位置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地径对区域核桃良种资源的选择贡献较小,苗高可作为区域核桃良种资源早期初步筛选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五个油茶良种嫁接苗苗期生长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6月在建水县李浩寨油茶苗圃基地对云南省已认定的5个油茶良种(云油茶3号、4号、9号、13号、14号)进行了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5个油茶良种嫁接苗成活率达84.7%,苗木生长健壮,半年生平均苗高12.1 cm,平均地径0.38 cm;5个油茶良种在嫁接成活率、苗木高、地径、主根长度、侧根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云油茶9号、云油茶14号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对四川犍为地区引种栽培的互叶白千层扦插苗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x¯±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苗木质量进行评价和苗木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评定互叶白千层苗木质量可以苗高(H)、地径(D)和全株生物量作为表型指标,结合主根数量,并辅以根系长度作为辅助参考综合评价指标。提出了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该树种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得出互叶白千层扦插苗的3级分级标准,Ⅰ级苗木:苗高>17.66 cm,地径>1.98 mm;Ⅱ级苗木:苗高为11.48~17.66 cm,地径为1.36~1.98 mm;Ⅲ级苗木:苗高<11.48 cm,地径<1.36 mm。可为互叶白千层苗木分级和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国山核桃叶片性状及其与苗木生长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采穗圃中的美国山核桃为试材,系统测定了8个品种美国山核桃的叶片基本性状及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叶片特征值及叶面积、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及各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实生苗苗高与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及各组分与叶形指数星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苗高、地径均与叶片几个基本性状呈正相关,且与叶绿素(a/b)值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油茶不同无性系嫁接育苗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油茶优良无性系M43、M48和M60为接穗,普通油茶芽苗为砧木,进行嫁接育苗;采用随机区组调查法对油茶不同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的育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不同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的成活率、成苗率的差异不明显,苗高、地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径比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无性系嫁接苗成活率和成苗率分别为82.1%~84.9%和75.2%~79.8%,苗高和地径分别为9.62~11.67 cm和0.31~0.36 cm。。  相似文献   

20.
1年生银杏苗嫁接育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银杏嫁接苗,通常都采用2—3年生实生苗作砧木。我们通过秋、春两季试验,采用1年生实生苗作砧木,同时进行4种嫁接方法比较,其中顶芽劈接嫁接成活率达100%,平均高可达60.70cm,枝径1.04cm,而且苗木质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