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探明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种属分布特点,进一步揭示瑞香狼毒内生真菌与毒性物质合成、化感作用以及抗逆性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对采自4省5个地区瑞香狼毒的茎、叶、花部位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种属。结果表明,瑞香狼毒中共分离到21株内生真菌,19株菌分属7纲8目9科8属,2株未鉴定种属,所有从瑞香狼毒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sp.)8株,占总分离菌株的42%,为瑞香狼毒的优势菌株,除1株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sp.)和8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sp.)外,其余菌属均首次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苏静  李双明 《草原与草坪》2019,39(3):79-84,91
采用平板稀释涂抹法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坪实训基地土壤分离得到18株真菌分离物,按照菌落形态特征将其归类为5种真菌并编号为GSAF1、2、3、4和5,通过黑麦草离体组织和皿内幼苗接种土传真菌分离物,明确了3种土传病原真菌GSAF1,4和5,根据其形态特征将它们分别鉴定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和镰孢属(Fusarium sp.)。共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2株细菌分离物,编号为ZSR20-ZSR32,采用皿内拮抗法筛选到3株拮抗细菌,分别为ZSR26,30和32菌株,其中菌株ZSR30的抑菌能力略高于菌株ZSR32,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30%,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达36.2%;ZSR32菌株对3种病原真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ZSR26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抑菌作用较低,抑菌率均小于20%。结合形态学和16SrDNA分子鉴定方法,初步将ZSR26,30和32均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板分离法从桑树枝条中分离获得一株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内生真菌SZ-2,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检测。根据SZ-2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5.8S r DNA/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发酵培养SZ-2菌株的菌丝多糖,测定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抑制活性,IC_(50)值为6.98 mg/m L,且抑制类型属于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初步认为有望利用该菌株开发出新型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桑树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不同品种健康桑树植株组织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得到229个菌株。探讨了较合理的内生细菌分离纯化方法,对内生细菌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树根、茎、叶柄、叶片、花蕾等组织内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且不同品种及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均存在差异。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表明,229株桑树内生细菌中,有42株(18.3%)菌株对桑树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有25株(10.9%)菌株对桑粘格孢菌有拮抗作用;以上67株菌种又有8株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作用,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防菌的应用潜能。对8株内生拮抗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1、G49、Y12和J26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G82和J50归属于假单孢菌属(Pseudom onas sp.),Y33归属于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B19归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  相似文献   

5.
甘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药用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枸杞黑果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s)、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种细菌作为供试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甘草根、茎、叶中分离出20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最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5.0%,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目2科5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0.0%;在分离的内生真菌中有15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75.0%,19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95.0%;有7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P<0.05),有 8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3株内生真菌对大肠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1株内生真菌对革兰氏阴性铜绿假单胞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其中菌株RLEFR015对番茄灰霉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02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5、RLEFR002、RLEFR010均为梭孢霉属,为高活性菌株。甘草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多数菌株对供试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较强,预示着甘草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西藏藏沙蒿内生真菌种类与种群分布情况,对采集自西藏曲水的藏沙蒿样品表面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MEGA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藏沙蒿内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从其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共分离到48株真菌,总相对分离频率为85.42%。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 sp.)在上述组织内均存在,分布最为广泛,而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在藏沙蒿植株内分离频率最高,是藏沙蒿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丰富蒿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也为藏沙蒿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毛序棘豆中内生真菌的种属及种群分布情况,对采集于甘肃省通渭县毛序棘豆样品,运用表面消毒法消毒样品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所得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MEGA5.05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毛序棘豆(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9株,经鉴定,分属于4纲、5目、6科、10属;其中茎的分离率(39.13%)最高,根(23.91%)次之,叶(11.11%)最少;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是毛序棘豆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其相对分离频率分别为27.59%和17.24%;木霉菌属(Trichodermasp.)为毛序棘豆内分布最广泛的菌属,在根、茎、叶中均有分布;将所得菌株作系统进化分析,并根据其亲缘关系远近分为Ⅰ和Ⅱ两大种群。本试验结果表明,毛序棘豆内生真菌数量、种类与种属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茎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植的主要部位且真菌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药用植物柽柳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柽柳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7个属;有11株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1.1%,有8株内生真菌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活性内生真菌菌株TCEFL001分别对枸杞黑果病菌、小麦全蚀病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组丝核菌属。药用植物柽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桑叶穿孔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桑树病害之一,目前尚未明确其病原物。2015年8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发生桑叶穿孔病的桑园观察桑树感病症状后,将采集的桑树病叶带回实验室分离、鉴定病叶上分布的微生物菌株以及微型害虫种类。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常规分离方法,从病叶样本中分离并依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的细菌有5种43株,基于细菌菌株的16S r DNA序列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23株、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10株、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2株、Pseudomonas argentinensis 3株以及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5株;分离并依据菌落特征和菌株ITS r DNA序列初步鉴定的6种真菌分别是黑孢菌(Nigrospora sp.MF01)、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MF02)、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 MF03)、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sordida MF04)、拟茎点霉(Phomopsis sp.MF05)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MF06)。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叶叶面有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桑粉虱(Pealius mori)、叶螨(Tetranychus sp.)和叶甲(Chrysomeloidea sp.)4种微型害虫,这些微型害虫危害桑叶的创伤可能有利于病原菌感染致病。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桑叶穿孔病的发生机制及致病菌的鉴定积累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线叶嵩草内生真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苗苗  张蓉  陈伟  王生荣 《草业科学》2009,26(7):122-126
从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中分离得到7株内生真菌,经过形态学方法鉴定有3株属于镰孢属Fusarium sp.,1株属于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1株属于黑团孢霉属Periconia sp.,另外有2株未产孢,不能用形态学方法鉴定。测定这7株内生真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并以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简称R 1)、小麦根腐离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简称B 1)、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简称P 1)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简称F 1)作为试验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内生真菌有71.43%表现出良好的喜低温生长的特性;7株菌株中有4株对小麦根腐离孺孢的抑制作用较强,菌株SY3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了61.84%,抑菌区也在10 mm以上;有4株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抑菌区亦不明显;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都较弱,抑菌区不明显;仅有1株对终极腐霉有较强抑制作用,抑菌率为13.75%,抑菌区也达到了5~10 mm。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荒漠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其内生真菌,并选择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人体病原细菌作为指示菌测定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的25株内生真菌以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于2目3科11属,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菌属;84%的分离菌株对2种以上病原真菌,以及60%的分离菌株对1种以上病原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2株高活性菌株CKEFL003和CKEFS001对多种病原菌拮抗作用明显,均为曲霉属。牛心朴子内生真菌在根茎叶组织器官中数量分布存在差异,种群构成具有多样性特征,对植物和人体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抑菌资源较为丰富,高活性菌株为曲霉属,抗菌谱较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和对峙培养法,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叶片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内生菌株TD-MM。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TD-MM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初步探究其抑菌机理和防治效果,并测定菌株TD-MM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条件。结果表明:鸭茅内生木霉菌株TD-MM对6株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该菌株推测为通过生长空间竞争和重寄生作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其对姜花、蚕豆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对植株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虎红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在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且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 min。本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根腐病害生物菌剂的研制和开发提供菌株资源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急弯棘豆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我国青海主要疯草类植物——急弯棘豆中是否含有内生真菌,本研究对采自青海的急弯棘豆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到的内生真菌菌株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急弯棘豆样品中共分离获得3株内生真菌,分别命名为EFJ-3、EFJ-4和EFG-8,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这3株内生真菌分别为分层镰刀菌、褶皱裸孢壳菌和焦曲霉。结果提示,我国青海地区急弯棘豆植株中存在多种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对西南大学后山实习草场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株根腐病进行了研究。实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所取样本根部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发现,该草场人工栽培紫花苜蓿根部带菌率平均为49%。该草场苜蓿根部真菌主要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镰刀菌1(Fusarium sp1.)、镰刀菌2(Fusarium sp2.)、粉红胶帚霉(Gliocladiumroseum)和无孢菌丝体6种。此外还自样本根部分离到黑根霉(Rhizopusstolonifer)、青霉(Penicilliumsp.)两种腐生真菌。未产孢真菌,有待进一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青海野生型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表面消毒法对斜茎黄芪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应用薄层层析法对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斜茎黄芪中共分离出26株菌株,分属于5纲、5目、7科、7属,4株未定属。其中由根中分离的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是斜茎黄芪的优势菌属,分离率为23.08%。从薄层层析结果可以看出,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均未检测到苦马豆素。上述结果表明,野生型斜茎黄芪不属于疯草类有毒植物,这为该植物的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肠道细菌在蜱的生理学和传播病原上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按照细菌传统分离方法并结合16S rDNA测序鉴定,获得7个分离株,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显核菌属(Caryophanon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5个菌属。  相似文献   

17.
以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诱饵线虫,利用撒布分离法对新疆石河子地区土壤中的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分离,并对所分离的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出了9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其形态学符合少孢节丛孢菌.将分离株5.8S rDNA和ITS2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已知少孢节丛孢菌菌株的对比分析,证明少孢节丛孢菌新疆分离株具有区域性特征,其捕食活性高于报道的菌株.分离出适合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当地菌株对以后家畜线虫病的生物防控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有毒植物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的内生真菌种类及其组织分布特性,本试验对植物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后分离其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从箭叶橐吾中分离到21株内生真菌,属于3纲、3目、7科、9属。根据亲缘关系,将其主要分为种群I[以柄孢壳菌属(Podospora sp.)为代表]和种群II[以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sp.)为代表],其中交链孢霉属和柄孢壳菌属均占分离菌株的19.05%,为其优势菌属,主要分布于花和叶。箭叶橐吾的内生真菌在花中分布最普遍(占分离菌株的42.86%),其次为叶(占分离菌株的38.10%)、茎(占分离菌株的14.29%)和根(占分离菌株的4.76%)。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在箭叶橐吾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组织差异。  相似文献   

19.
马敏芝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11,28(6):962-968
摘要:为确定黑麦草内生真菌及其发酵产物对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从不同品种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爱神特、美达丽、顶峰和球道)中分离出N A1、N M2、N P2和N F1共4株Neotyphodium属的内生真菌菌株,分别采用平板对峙培养、菌落生长及孢子萌发等方法对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和德氏霉(Drechslera sp.)等病原真菌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平板对峙培养中,不同内生真菌对同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不同病原菌对同一内生真菌的敏感程度表现出差异,4株内生真菌对各病原菌的抑制率范围依次为42.51%~46.25%、31.45%~43.97%、34.51%~46.55%和40.19%~46.62%。在对病原菌的生物测定中,4株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均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N F1菌株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他3株内生真菌(P<0.05),对小麦根腐离蠕孢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57.20%和86.60%。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否具有抑菌活性,以96株罗汉松内生真菌为研究材料,将菌丝及其培养液经氯仿-甲醇抽提后,采用杯碟法测定了全部菌株的抑菌活性。罗汉松内生真菌中49%的菌株具有抑菌作用,其中菌株LHS18、LHS42、LHS67、LHS92和LHS93抽提物经100倍稀释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强的抑菌作用,菌株LHS30抽提物的100倍稀释溶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抑菌活性较强的6株菌根据其ITS序列相似性进行了分子鉴定。菌株LHS18和LHS42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LHS92为四孢脉孢菌(Neurospora tetrasperma),LHS30为丝枝霉(Aphanocladium sp.),LHS67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liquidambari),LHS93未能鉴定出种属。研究结果提示,罗汉松内生真菌中49%菌株具有抑菌活性,其中6株菌对动物和人类的病原菌有强列的抑制作用,是挖掘高效抑菌物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