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水产科研人员对美洲鲟鱼苗的适口饵料和培育进行了研究。在54L的圆形水槽中放养仔鱼20000尾,放养密度37~296尾/L,投喂饵料为新鲜卤虫、冷冻卤虫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26d,测出各组鱼苗成活率在93%以上,鱼苗特定生长率与仔鱼放养密度成反相关。投喂冷冻卤虫的鱼苗生长慢于投喂新鲜卤虫的鱼苗,但鱼苗成活率无差异。完全投喂配合饲料的鲟鱼苗成活率75%,放养密度为74尾/L的20~26日龄的鱼苗总体长为345mm,体重018g。试验证明20~26日龄的鲟鱼苗应不断提供活卤虫以便成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转食时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总生物量为222g/L…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的中华鲟鱼苗来自葛洲坝水利工程局中华鲟研究所,为同一对亲鱼所产。刚破膜的仔鱼空运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放在设有循环过滤装置的100L水族箱(120cm×25cm×40cm)内培育。在鱼苗平游时分箱,每箱放鱼苗60尾。试验分3组进行,试验期30天。实验一前7天用活饵投喂,后23天用配合饲料投喂;实验二全程均用配合饲料投喂;对照组全程用活饵投喂。活饵为市售水蚯蚓;人工饵料用鱼粉、酵母、水蚤干粉、猪肝粉、油脂、添加剂等配成(粗蛋白54%;粒度规格0.1~0.2mm,0.4~0.6mm)。各组饲养条件相同,且均采用饱食法投喂饵料,每天投喂4~6次,每天换1/3水,及时清除粪便及残留饵料,每天记录死亡鱼数。试验结束时逐组逐尾称重。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组的增重与成活率均不如饲喂活饵的对照组,但实验一好于实验二。两试验组的大多数鱼苗能积极迅速地摄食配合饵料,且胃肠充塞度大。本试验所采用的两种驯饲方式均在中华鲟仔鱼开口期进行,获得了平约50%的转口率,驯饲效果明显。本试验还发现中华鲟鱼苗是形成摄食活饵条件反射之后,才存在对饵料的选择性,因此对中华鲟仔鱼在开口期适时地进行饲料驯化摄食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对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4种开口饵料对清水江鲤鱼(Cyprinus carpio)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丰年虫、熟蛋黄、红线虫、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清水江鲤鱼仔鱼28d。结果显示:通过二次回归分析试验鲤鱼特定生长率变化,发现投喂红线虫和丰年虫能保证清水江鲤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且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71±1.59)%、(94.25±1.83)%;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在试验期间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为(76.46±1.92)%。综述,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清水江鲤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及饲料搭配对台湾鳗鳅仔鱼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设置1~5次/d的不同投喂频率试验和用6种不同饲料搭配组合(人工饲料组、人工饲料+破壁酵母组、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去壳丰年虾虾卵组、虾卵+破壁酵母组、虾卵+EM菌乳液组)投喂的生长试验,试验期为20 d,对试验鱼初始体长、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和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存活率则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投喂频率为2次/d的存活率最高,为62.0%,投喂频率为5次/d的存活率最低,为40.0%。人工饲料组的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低,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0.81 cm、0.004 g,存活率只有40.0%;去壳丰年虾虾卵+EM菌乳液组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佳,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1.3 cm、0.011 g,存活率高达60.0%。说明采用去壳丰年虾虾卵、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合,按照3,4次/d投喂,台湾鳗鳅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最佳。  相似文献   

5.
6~9目是鱼类生长的最旺期,此期气温高,水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各种鱼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为使在这一季节中鱼类最大限度地生长增重,必须抓好以下管理工作:l投足饵料饵料以青料为主,精料为辅,每10o公斤吃食鱼每天投喂精料4~5公斤,每IOO公斤草食性色投喂4O~SO公斤青料,8月份可增加到65~80公斤,具体投喂量根据每天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的饵料要新鲜适口,不喂腐烂变质的饵料。2调节水质为保持良好的水质,必须适时进行调节,常用的调节方法:①亩施生石灰15~20公斤,溶水泼洒,隔25天左右泼洒1次。②注入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金鲳鱼网箱鱼种培育的海区选择、网箱设置与规格、鱼种放养、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培育结果等方面介绍金鲳鱼鱼种网箱培育技术,经过5个月的精心培育管理,共投喂杂鱼1 400 kg,鱼种培育成活率90%,饵料系数2.94。  相似文献   

7.
一忌投喂饵料不定时。定时向鳖池投饵 ,可养成鳖定时吞食的习惯 ;如不定时 ,则会影响到鳖的食欲。每天向鳖池投饵的最佳时间是 :上午 8~ 9时、下午 5~ 6时各一次。二忌投喂量过多或过少。若投喂量过多 ,鳖吃不完 ,既浪费饵料 ,又影响水质 ;若投喂量过少 ,鳖不够吃 ,会造成鳖的生长缓慢。所以 ,投喂的饵料应适量 ,一般以鳖在 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具体的日投饵量为 :开春后占鳖重的 5 %~ 10 %;5月份后 ,水温上升 ,鳖生长旺盛 ,可增至占鳖重的 2 0 %上下。三忌投喂含油脂较多的饵料。鳖的饵料应以当地资源为主。稚鳖可投喂熟鸡蛋、动物肝脏…  相似文献   

8.
刚孵出的鱼苗吸附在池壁或鱼巢上,不吃不动,依靠吸收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3~4d,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并摄食。这时应投喂较小的轮虫、草履虫、变形虫和单细胞藻类等活饵料。若缺乏活饵,可喂煮熟的鸡蛋黄。7~10d后仔鱼长到1cm以上时,取出  相似文献   

9.
科学投喂是提高鱼类饵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的关键。本文介绍几种提高饵料利用率的方法。1制成颗料饵料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将各种原料按一定配比制成适口颗粒饵料 ,饵料营养应全面 ,蛋白质含量要高 ,在水中稳定的时间要长 ,散失要轻。2增加投喂次数饵料在鱼肠道停留时间短 ,生长旺季时鱼类新陈代谢快 ,对饵料利用率低 ,因此 ,在总投量不变的情况下 ,应减少每次投喂数量 ,增加投饵次数 ,使鱼类始终处在半饥饿状态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降低饵料系数。3调节好水质水质的好坏 ,直接影响鱼类摄食的效果 ,水质好溶氧高 ,特别是水中溶氧分布状态好…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水产科研人员使用光合细菌、海洋硅藻和卤虫将斑节对虾从无节幼体养至后期幼体进行了试验。饵料 1光合细菌的添加量为 1% ,饵料 2为 2 % ,饵料 3为 3% ,饵料 5为 5 % ,饵料 4为不添加光合细菌的对照饵料。试验结果显示 ,饵料中添加光合细菌显著影响了斑节对虾幼体的生长和成活率。投喂添加光合细菌 1%饵料 1的对虾 9d时的体长 (6 .13mm)显著高于投喂其他饵料的虾。试验 2测出 ,投喂添加光合细菌 2 %饵料 2的对虾成活率最高 ,为 4 6 % ;对虾的平均体长 (6 .88mm)亦显著高于投喂其他饵料的虾。两次试验均发现 ,投喂添加光合细菌 …  相似文献   

11.
野生与养殖刀鲚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比较野生与养殖刀鲚(Coilia nasus)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利用常规方法对野生(捕自长江靖江段)和养殖刀鲚(以活饵为食)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刀鲚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刀鲚(P<0.05),而粗脂肪含量为则显著高于养殖刀鲚(P<0.05),两者的水分含量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用棉籽饼代替虹鳟鱼饵料中0、25、50、75、100 %的鱼粉,配制的5种饵料对虹鳟生殖的影响进行了测定.试验用虹鳟个体重(247±8)g,投饵试验131 d,个体重增长了2倍.投饵试验0、64、112、131 d时取血测定雌雄虹鳟血浆中的甾类激素和血液参数.测出投喂饵料5的虹鳟鱼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为(7 9±0 3)g/dl,而投喂饵料1~3的虹鳟鱼血红蛋白浓度为10 3~10 9 g/dl.投饵试验112 d和131 d后投喂饵料2和3的虹鳟鱼精巢重量和甾酮浓度高于投喂饵料4和5的虹鳟鱼.投饵71 d后各试验组的鱼精子浓度(7 2~9 8×109/mL)和活力(78 %~89 %)无显著差异.投喂饵料2、3、4、5的虹鳟鱼血浆中的棉酚浓度分别为2 9、11 7、21 7、29 9 μg/mL,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精液中棉酚含量很少.故棉籽饼饵料对虹鳟生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黄鳝仔稚鱼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以便找到黄鳝稚鳝合适的开口饵料,从而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培育提供大批量的黄鳝苗种。本试验通过给全长25mm~100mm的稚鳝投喂鳗鱼饵料、血虫、水蚤、鲢鱼糜、水蚯蚓、配合饲料六种不同的饵料来分析其各项生长性能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可以作为黄鳝仔稚鱼最合适的开口饵料,同时可以配合投喂含有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能够取得较好的增长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鲤鱼生长率,印度尼西亚应用技术署,对体重68~69克的鲤鱼添喂椰子油0.5、10、15%的饵料,进行了30天试验。结果发现投喂添加10%脂肪饵料的鲤鱼,平均增重11.0克,能量效率7.06%,但在饵料中再增加5%的脂类含量,就不能使鱼正常生长。鱼体中  相似文献   

15.
(一)饵料投喂饵料投喂应坚持"精粗结合,晕素搭配",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原则。投喂的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蚬蚌肉、动物内脏、蚕蛹、鱼块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量占总投饵量的70%。投喂的植物性饵料有:豆饼、小麦、玉米、兰瓜等,植物性饵料投喂量占总投饵量的30%。各种动植物饵料都应投放在有水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17.
最近对脂质的营养研究认为,甲壳类的生长不仅受饵料脂质含量的影响,也受脂质种类的影响.通常投喂海洋型脂质如含有丰富的W_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5W_3和22:6W_3的饵料增重效果最好.以前观察到投喂含菲律宾蛤子脂质的饵料使对虾体重增长比投喂含鳕鱼肝油的饵料效果好.因为菲律宾蛤子脂质含有大量的磷脂(占总脂质65%以上).菲律宾蛤子磷脂的某些成分对对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测定不同磷脂成分对对虾生长的影响,我们进行的试验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黄鳝的主要饵料 1.投喂活小杂鱼。这种投喂方式大部分是在精养鱼池中的小杂鱼进行投喂,投饵料一般为黄鳝体重的5%~6%,不需要驯食。投喂活小杂鱼的主要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精养鱼池中小杂鱼资源,饵料不污染水质,黄鳝病害较少,养殖的黄鳝口味较好。缺点是受小杂鱼资源的影响,往往网箱中投喂不足,黄鳝增重倍数很难超过1倍。同时,难以形成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19.
利用鱼类补偿生长原理,在广西大化县岩滩库区开展不同投喂模式对网箱养殖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以期减少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由于投喂过量造成的水质污染。投喂方式分别为T0(每天投喂)、T1(饥饿1 d+投喂3 d)、T2(饥饿1 d+投喂5 d)、T3(饥饿1 d+投喂7 d),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08:00、13:00和18:00,记录每天投喂量。收获时每个网箱随机选择30尾罗非鱼,测量体长、体重、内脏重,根据每个网箱的平均体重和总产量估算收获总尾数。试验结果表明,饥饿1 d+投喂5 d的投喂模式较为适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丰年虫幼体、熟蛋黄、豆浆、商业开口料、脱壳丰年虫卵5种常见的淡水鱼开口饵料对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仔鱼进行了25 d的培育试验,探讨不同开口饵料对其开口摄食率、存活率、生长率和形态参数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淇河鲫最理想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显示:投喂24 h后,蛋黄组的开口摄食率达到100%,其他各组的开口摄食率也都大于88%,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0~15 d时,各组存活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5 d后,各组的存活率基本保持稳定,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 <0.05);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体重和体长分别增长了39.10倍和1.65倍,其末体重、末体长、日增体重、日增体长、体重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蛋黄组,而另外三组表现出较差的生长效果;在形态参数方面,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肥满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脱壳丰年虫卵组。综上,5种常见开口饵料中,丰年虫幼体是淇河鲫仔鱼最理想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