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湖南省4个不同地区的黑斑蛙大腿肌肉中采集猬迭宫绦虫裂头蚴作为研究对象,用引物Nadlu及Nadld扩增猬迭宫绦虫裂头蚴的nad1基因片段,应用Clustal×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DNAStar 5.0中的Mc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猬迭宫绦虫裂头蚴nadl序列均为570bp.研究结果为猬迭宫绦虫裂头蚴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蛇曼氏裂头蚴病(Spirometra mansoni,又称孟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曼氏裂头蚴(plerocercoid)侵入蛇类动物身体引起的疾病。我国目前已发现人和61种动物寄生曼氏裂头蚴,它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布在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17个省市。此蚴虫可在蛇体内移行,寄生部位多变,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寄居部位以皮下、肌肉组织内居多。寄生数量少时一般对蛇类的健康危害不大,症状也不明显,被寄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黑斑蛙裂头蚴种系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PCR对黑斑蛙裂头蚴湖南省分离株线粒体DNA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5基因(nad5)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并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研究黑斑蛙裂头蚴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扩增的nad5部分序列长度一致,均为510 bp,湖南省各分离株之间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在97%以上,湖南分离株与基因库中其它裂头蚴nad5序列的相似度均低于89%。由于黑斑蛙裂头蚴nad5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因此可以作为黑斑蛙裂头蚴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标记,从而为黑斑蛙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野生蛇源裂头蚴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本研究采集湖南省8个地区野生蛇肌肉中的裂头蚴,采用PCR方法对其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8个裂头蚴分离株cox3基因核苷酸部分序列长度均为342 bp,其cox3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8.2%~100.0%,种内遗传差异性为0~1.8%,与其它科绦虫cox3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63.4%~73.9%,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为26.1%~36.6%。cox3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8个裂头蚴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支,与其它绦虫所属分支相隔较远。上述结果表明,蛇源裂头蚴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种内差异远低于种间差异,可以作为研究蛇源裂头蚴种系遗传变异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蛇源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的核糖体(rDNA)小亚基基因(rrnS)部分序列(prrnS)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所获得prrnS序列构建黑斑蛙裂头蚴与其他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的prrnS,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9株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的prrnS序列长度均一致,为330 bp。经分析显示,黑斑蛙裂头蚴prrn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蛙裂头蚴的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从湖南省4个不同地区的黑斑蛙大腿肌肉中采集猬迭宫绦虫裂头蚴作为研究对象,用引物Nad1u及Nad1d扩增猬迭宫绦虫裂头蚴的nad1基因片段,应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DNAStar 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猬迭宫绦虫裂头蚴nad1序列均为570 bp。研究结果为猬迭宫绦虫裂头蚴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郴州市黑斑蛙裂头蚴的感染情况,控制该虫在郴州市的流行,从郴州五个地方的菜市场购买428只黑斑蛙,利用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对郴州市黑斑蛙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感染强度,计算感染率.检测结果显示,有126只感染裂头蚴,感染率为29.44%.其中,郴州安仁黑斑蛙裂头蚴感染率最高为43.75%,感染强度为1~15条.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蛇源裂头蚴种系发育关系,本研究对大王蛇裂头蚴湖南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扩增与测序,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绘制种系进化树,分析蛇源裂头蚴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2个蛇源裂头蚴分离株ITS基因序列长度差异较小,为1 386 bp~1 404 bp;各分离株之间ITS-1和ITS-2差异分别为0.2%~1.3%和0.4%~2.2%,与Gen Bank中登录的其它带科绦虫相比,同源性均分别低于66.3%和52.1%。表明蛇源裂头蚴ITS基因序列在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以作为蛇源裂头蚴的分子遗传标记。分离株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分离株与欧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大分支,与其他带科绦虫得到了很好的鉴别。本研究为蛇源裂头蚴的鉴别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24-1927
为了研究黑斑蛙裂头蚴种系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黑斑蛙裂头蚴湖南株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扩增与测序,应用ClustalX 2.0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利用Mega4.0程序进行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研究黑斑蛙裂头蚴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结果显示,湖南省不同地区10个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ITS序列基本一致,为1 362~1 382bp,各分离株之间ITS-1和ITS-2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95.4%和94.6%;与基因库中其他带科绦虫ITS-1和ITS-2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59.5%和56.9%。通过建立NJ系统发育树,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与欧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大分支,得到了很好的鉴定。黑斑蛙ITS序列在种内相对保守,而种间差异较大,因此ITS序列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研究黑斑蛙裂头蚴种系遗传变异,从而为黑斑蛙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从湖南长沙和湘西黑斑蛙大腿肌肉中采集的2条猬裂头蚴作为研究对象,用引物ND4F及ND4R扩增猬裂头蚴的pnad4片段,应用Clustal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DNA 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湖南长沙和湘西的2条猬裂头蚴的pnad4序列均为640 bp。研究结果为猬裂头蚴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猪孟氏裂头蚴病又称猪孟氏双槽蚴症,是孟氏裂头绦虫的中绦期虫——裂头蚴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这种病不但感染猪等动物,而且可以感染人。  相似文献   

12.
裂头蚴病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各种蛙、蛇、鸟类及散养猪均有很高的感染率,随着人们食用上述动物的日益增多,人类感染裂头蚴病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裂头蚴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生活史、流行病学、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概述了裂头蚴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蛋白表达特性,揭示在此发育阶段虫体主要的功能蛋白以及信号通路,为揭示虫体的发育调控、筛选疫苗以及药物靶标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LC-MS/MS技术对虫体原头蚴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研究,然后对获得数据进行GO、KOG以及KEGG等分析;最后采用q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对鉴定得到的Wnt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β-catenin进行了差异表达和组织定位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共鉴定得到7 172个肽段,1 197个蛋白质,其中包括多个潜在的抗原蛋白质,如四跨膜蛋白超家族、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表皮抗原蛋白和烯醇酶等。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其中632个蛋白参与276个调控通路,诸如与虫体发育紧密相关的Wnt、Notch、Hedgehog、NF-κB、cAMP以及胆酸盐信号通路。对β-catenin的验证结果显示,此基因分布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顶突的小刺以及散在的细胞中,同时其相对转录量在体外培养0~10d的过程中呈递减趋势。综上,本研究解析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蛋白质表达元件,揭示了原头蚴主要的调控信号通路,为虫体的生长发育机制以及包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鉴定山羊脑多头蚴,通过对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采用PCR扩增虫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将有效序列进行NCBI-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6.0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山羊脑多头蚴cox1序列长度为446 bp,与多头带绦虫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山羊所感染的多头蚴属于多头带绦虫幼虫——脑多头蚴,cox1基因可作为鉴定多头带绦虫的有效分子标记,研究结果为山羊脑多头蚴的分子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裂头蚴病与裂头绦虫病在国际上被列为食品生物污染源,为人畜共患病。早在1964年我市就曾从屠宰猪体肌肉中检到裂头蚴,以后每年都有检出,近几年来检出率增高。现将我们检出裂头蚴的情况,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肉品检验中裂头蚴的检出主要在股部肌肉检验时发现。常卷曲在一起,外观似脂肪,绿豆至黄豆粒大小,多呈乳白色,或略带黄色,因此往往不被注意。将虫体抽长,呈扁平的长带状,体表富横纹,但不分节,前端较宽,具有略膨大头节,头节上具有一个裂缝状的吸沟,虫体向后逐  相似文献   

16.
旨在解析miRNA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中的表达谱特性,为进一步揭示miRNA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发育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患病绵羊肝无菌采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提取总RNA,构建原头蚴miRNA文库,利用RNA sequencing技术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中分离得到109个已知的miRNA分子,同时得到189个新的miRNA发夹前体分子。靶基因的预测结果显示,已知miRNA共有132个靶基因,而新发现的miRNA共有3 152个靶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miRNA分子广泛参与虫体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诸如wnt、cAMP、Hedgehog、NF-κB、Notch以及胆酸盐等信号通路,研究又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原位杂交技术对虫体经典wnt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分子以及其靶标基因进行了差异表达以及组织定位研究。结果提示,HG328413.1_36258和β-catenin、HG328414.1_36364*和dis以及HG328399.1_25846和axin可能存在潜在的调控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的miRNA分子,丰富了原头蚴miRNA的数据,为进一步解析miRNA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猪体感染孟氏裂头蚴据了解已有安徽,湖北、辽宁、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山东等地肉类联合加工厂发现。我们于一九七七年对该虫在猪体的寄生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虫体引起的病变进行了观察,对肉品检验的适宜检验部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东省食用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2013年—2015年,从广州、肇庆和韶关等地区农贸市场共采集虎纹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沼蛙和棘胸蛙等5种常见食用蛙样本1 304只,并对这些蛙类样本的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剖检。结果显示,曼氏裂头蚴感染个体148只,总感染率为11.35%,共发现裂头蚴553条;沼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虎纹蛙和棘胸蛙的感染率分别为3.61%、13.68%、3.11%、25.59%和2.93%;个体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1.44、3.41、1.43、4.48、1.16条/只;肌肉、体腔和皮下组织三个部位的寄生率分别为89.69%、6.87%和3.44%。结果表明,广东省食用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比较普遍,对蛙类消费人群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寄生在福建省莆田县平海乡山羊体内的多头蚴进行囊包形态结构、虫体寄生特点和寄主发病症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用寄生于山羊肌间和脑腔的多头蚴喂狗作感染试验,且对试验狗感染所得的线虫进行形态观察。经以上观察,笔者认为该地区山羊所感染的多头蚴为多头多头蚴,其成虫是多头带虫(M.multiceps)。  相似文献   

20.
猪孟氏裂头蚴间接血凝虫体抗原冻干试验王宏(辽宁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寄生虫病室·辽阳市·111000)孟氏裂头蚴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们所曾研究应用间接血凝反应诊断此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抗原致红细胞保证时间较短,所以进行了冷冻干燥(以下为冻干)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