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弓形虫速殖子与弓形虫缓殖子相互转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弓形虫速殖子与缓殖子的相互转换,在弓形虫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弓形虫缓殖子及包囊的形成因素,速殖子与缓殖子的差异、缓殖子特异性蛋白,并就IFN-γ与弓形虫速殖子和缓殖子相互转换的关系、在速殖子与缓殖子相互转换中可能存在的信号途径、在速殖子与缓殖子之间是否存在中间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在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发育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809-1812
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可排泄弓形虫卵囊。本文综述了弓形虫缓殖子、速殖子和卵囊感染猫科动物的效率,整理了弓形虫缓殖子在猫小肠上皮细胞内的无性和有性生殖各阶段的结构特点,无性发育阶段裂殖体的特点,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弓形虫的发育过程,为弓形虫的保存、传代、疫苗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的生活史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个阶段,无性生殖阶段又有缓殖子和速殖子2个阶段,其中速殖子阶段的危害最为严重。作者就速殖子表膜蛋白的相关性、在速殖子和缓殖子转换中的作用、表膜蛋白基团GP1的锚定作用以及表膜蛋白生物工程疫苗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弓形虫速殖子的表膜蛋白弓形虫速殖子的表膜蛋白大约有1000多种,其中主要的有5种,包括SAG1(P30)、SAG2(P22)、P23、P35和P43。SAG1是速殖子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仅在弓形虫的速殖子期表达。SAG1基因为单拷贝基因,无内含子,弓形虫没有在SAG1基因的转录启动子TATA,在SA…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发育时期弓形虫棒状体颈部蛋白5(Toxoplasma gondii rhoptry neck protein 5,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其毒力的相关性,本试验以Ⅱ型弓形虫PRU虫株作为研究对象,以弓形虫管家基因ACT1作为内参基因,分别对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各基因建立标准曲线,确定二者扩增效率的一致性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对弓形虫4个不同发育时期(速殖子、缓殖子、未孢子化卵囊及孢子化卵囊)中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TgRON5基因在弓形虫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孢子化卵囊表达水平最高,未孢子化卵囊次之,速殖子较低,缓殖子最低,表明RON5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与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侵袭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阐明TgRON5蛋白参与弓形虫入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刚地弓形虫是一种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最初由法国学者发现,因其外形非常像"弓",故命名为"刚地弓形虫"。我国学者首次于1957年从动物体内分离得到,并通过不断研究,于1970年证实猫为其最终宿主。通常寄生在人、犬、猫等有核细胞内,为人畜共患病。1弓形虫生活史弓形虫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很多哺乳动物为其中间宿主,猫及猫科动物是其  相似文献   

6.
弓形虫又名弓形体、弓浆虫、毒浆虫,是单细胞寄生原虫,只能在活的有核细胞内生长繁殖。当有感染力的卵囊、包囊或假包囊被动物吞食后均能感染发病。本文就猪弓形虫病的临床易混淆的几种疾病的区别简单阐述。1病原猫为终末宿主,也可以为中间宿主,弓形虫发育阶段分五个期,即速殖子假包囊内外,缓殖子在组织包囊内,子孢子卵囊内,裂殖体包含裂殖子,配子体有雌(大)配子和雄(小)配子体。  相似文献   

7.
<正>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猫、犬、牛、羊、猪等动物均可感染。奶牛感染弓形虫后急性型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体表淋巴结肿大,重者可致死亡~([1])。弓形虫感染阶段及传播途径多,其速殖子可通过胎盘在胎儿脑部形成包囊,导致死胎或流产。为了解河南省奶牛弓形虫感染现状,本文从6个奶牛牧场及7个养殖小区共采集454份血清,采用IHA进行检测,以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液氮冻存不同时间后及在小鼠体内复苏不同代次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致病性的研究,通过比较感染处理后的弓形虫小鼠健康及存活状况,筛选出更佳的液氮冻存时间和合适复苏代次,对于建立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及弓形虫致病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腹腔注射不同保种时间(2、4、6月)和不同复苏代次(1、2、3代)弓形虫速殖子,观...  相似文献   

9.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原虫病.水貂吞食弓形虫的感染性卵囊或含有弓形虫速殖子或包囊的中间宿主的肉、内脏、渗出物、排泄物或乳汁而被感染后,子孢子或滋养体在体内有核细胞中进行弓形虫发育,形成包囊,停留在一些组织中,怀孕母貂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遭受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氟康唑在体外杀灭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抽取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小鼠腹水,选择活跃的速殖子并稀释至含虫密度为1×105个/m L,加入氟康唑溶液使其终浓度为1.5 mg/m L,以未加药物的相同腹水作阴性对照,加入阿奇霉素的作为阳性对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1小时、4小时时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拍照。结果表明:随着氟康唑作用时间的延长,弓形虫速殖子超微结构逐渐遭到破坏,细胞内容物外溢,最终崩解死亡。相同时间内阿奇霉素作用的速殖子出现细胞膜结构受损,速殖子从头、尾两端开始断裂。说明氟康唑在体外可以杀死弓形虫速殖子,达到了和阿奇霉素一样的效果,且效果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弓形虫MIC10基因在速殖子时期与缓殖子时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国内对该基因的研究甚少。为了解弓形虫MIC10基因的功能,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原核表达。本试验以提取的弓形虫DNA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MIC10基因片段,连接克隆载体pMD-18T和表达载体PGEX-4T-1,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经PCR扩增获得597 bp的MIC10基因片段,构建pMD18-T-MIC10克隆质粒和PGEX-4T-MIC10原核表达载体,经PCR鉴定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9 kD。本试验为弓形虫MIC10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感染率很高,因此本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和威胁,病原体是龚地弓形虫,弓形虫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其状态亦不一样,速殖子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人、畜、野生动物)体内;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猫体内。速殖子呈桔瓣状,一端尖,另一端圆,4-7微米,在中央附近有一个大核;卵囊见于猫粪内呈卵圆形,随粪排至外界发育成每个卵囊内形成  相似文献   

13.
鸡弓形虫诊断抗原的筛选对于鸡肉产品的质量控制、人弓形虫的防治有重要意义.ELSA是一种对鸡弓形虫感染筛查诊断技术,通过分离培养弓形虫,然后制作模型,能够获得足够量的弓形虫速殖子,提取速殖子全虫蛋白,而后虫蛋白后电泳,获得弓形虫的全虫蛋白,以此作为抗原进行Western blot,能够发现抗原,即敏感的蛋白条带,能基于该抗原的ELSEA方法,明确ELSEA最佳工作条件,评价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和探索磺胺氯吡嗪抗弓形虫的作用机理,构建磺胺氯吡嗪处理弓形虫的抑制性消减文库.将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腹腔注射(10000个/只鼠)感染昆明系小鼠,大量收集并纯化速殖子.用250 mg/mL磺胺氯吡嗪PBS溶液和PBS分别浸泡速殖子,37℃恒温箱孵育2h,分别提取虫体的总RNA和mRNA,以PBS处理的正常虫体cDNA为驱动组,以药物处理虫体cDNA为实验组,构建药物处理前后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性消减文库,对部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虫体总RNA纯度高,合成的双链cDNA经RsaⅠ酶切反应较完全;从消减文库中随机选择100个阳性克隆进行PCR扩增,其插入片段长度在200~750 bp之间,文库的重组率达93%以上;随机挑取3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1个单一序列,Blast分析显示有7个单一有效EST序列与已知蛋白质相似性较高.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磺胺氯吡嗪处理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并对部分阳性克隆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深入研究磺胺氯吡嗪的抗弓形虫机制和寻找药物作用的关键靶分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弓形虫P3O基因及其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弓形虫P30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其约占速殖子总蛋白量的5%,SAG1对虫体侵入宿主细胞及其毒力具重要性,并有高度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被用于弓形虫疫苗的研制和弓形虫感染的 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6.
正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或刚第弓形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多种有核细胞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病原及生活史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虫,根据其发育阶段不同,可分为速殖子和假包囊、慢殖子和包囊、裂殖体和裂殖子、配子体和卵囊五个阶段,各阶段形态不一。在弓形虫的生活史中,猫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之一。人、猪、牛、羊、鼠和禽类等都可作为中间宿主。如带有脑包囊的小鼠被猫捕获,包囊被猫吞食后,囊壁即在胃和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弓形虫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将试验猪分为4组,分别皮下接种弓形虫RH株速殖子、附红细胞体、弓形虫 附红细胞体及生理盐水.观察其临床症状.结果表明,分别接种弓形虫和附红细胞体的试验猪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皮肤发红、便秘等临床症状;混合感染弓形虫和附红细胞体的试验猪上述症状加重.该试验为弓形虫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猪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4个与MIC相关的假定蛋白在弓形虫速殖子阶段的作用及基因缺失对毒力的影响。在线设计TGME49_222975、TGME49_275798、TGME49_238220和TGME49_238210的sgRNA序列,用PCR将pSAG1::CAS9-U6::sgUPRT模板上的sgUPRT突变为相应的sgRNA,获得目的基因的CRISPR质粒。将获得的目的基因质粒和DHFR片段混合后电转入弓形虫速殖子,经乙胺嘧啶单克隆筛选后,PCR鉴定成功即得目的基因缺失株。再用目的基因缺失株和RH野生株进行复制、逸出、噬斑和小鼠毒力试验,比较二者各项试验结果,以评定目的基因对于弓形虫速殖子功能和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RH在相同时间内形成的含有1、2、4、8、16个速殖子的纳虫空泡数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纳虫空泡内速殖子在钙离子刺激下2 min内均可全部逸出,相同条件和时间培养形成的噬斑大小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相同数目速殖子的小鼠自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时间差别不显著(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4个弓形虫MIC相关基因的缺失株(RHΔTGME49_222975、RHΔTGME49_275798、RHΔTGME49_238200和RHΔTGME49_238210),但毒力与野生株毒力均差异不显著,说明这4个基因均不是弓形虫的重要“独立”毒力因子,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初步解析了4个弓形虫MIC相关蛋白的基本生物学功能,为后期全面解析弓形虫蛋白功能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9.
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原虫病。弓形虫实际上是猫的一种球虫 ,其整个发育过程 ,需要两个宿主。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 ,在其体内进行有性繁殖 ,随粪便排出卵囊。人和多种动物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繁殖 ,形成弓形虫速殖子和包囊 ,一旦侵入中间宿主体内 ,皆可引起弓形虫病或隐性感染。猪弓形虫的感染率较其它动物高。仔猪及成年猪均易感染 ,常可在猪场暴发 ,或呈地方性流行 ,其死亡率高达 60 %。弓形虫对某些猪也可造成隐性感染 ,不显症状 ,但长期存在于猪体内。因此本病对养猪生产 ,食品卫生和人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近…  相似文献   

20.
弓形虫P30基因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 P30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 SAG1 ,其约占速殖子总蛋白量的 5 %,SAG1对虫体侵入宿主细胞及其毒力具重要性 ,并有高度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 ,被用于弓形虫疫苗的研制和弓形虫感染的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