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湛江是一个养虾大市,2003年湛江市对虾养殖面积30万亩,对虾产量达到6.2万吨,占广东省的21%,占全国的10%,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近年来,随着养虾业的发展,饲料生产、对虾加工出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与之配套的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也被带动发展。目前,湛江市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市场,成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  相似文献   

2.
大连靠海。全市海岸线长达1900多公里,有浅海水面787万亩,滩涂面积99万亩。其中可以开发养殖各种海产品的滩涂和水面就达117万亩。海水的透明度、水温、水质及含盐度都适宜于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等海产品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湛江市至5月上旬止,已新建成了13万多亩对虾养殖基地。该市所辖海康、廉江、遂溪、徐闻、吴川、坡头以及湛江市郊等县区都出现了千亩以至成万亩的连片虾池。这些新建成的虾池正陆继投放虾苗,预计从7、8月起到11月份,就可陆续收获对虾上市。  相似文献   

4.
湛江市养虾业发展很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有传统低位池22万亩,高位池9万亩,共31万亩。2004年对虾产量6.3万吨,占广东产量20%,占全国产量10%。湛江养虾业成为全国主力军,成为广东海洋经济领头羊。养虾业是我市支柱产业和亮点经济,解决相关产业链60多万人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为了更好使我市养虾业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必须解决好瓶颈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德 《海洋与渔业》2013,(11):58-59
湛江市1998年开始引进南美白对虾繁育种苗,目前全市虾苗场超过400家,对虾养殖面积达44.8万亩,产量20万吨.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种苗的需求量大增,育苗场发展迅速,但育苗过程中病害也日益增多。笔者从事对虾育苗技术工作已有20多年,现将育苗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龙虾是最高档的海产品之一。我国从90年代初期开始消费龙虾,1997年和1998年达到高峰。目前大中城市市场上的龙虾全部是进口产品。据上海海关统计,1998年上海虹桥机场口岸到货进口龙虾近1万吨。加上北京和广东的进口量,1998年我国进口龙虾的总量不少于1.5万吨,这几乎是当年全世界活龙虾总产量的70%。由于中国的需求强劲,世界龙虾价格一路上扬,龙虾货源紧张时澳洲龙虾价格高达48美元公斤。今年以来,受经济不景气、远洋渔业政策调整和食客日味转变的影响,龙虾的销售量骤减,但全年进口总数估计仍在6000吨以上。世界龙虾市场的最大供…  相似文献   

7.
近两、三年来,随着全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病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威胁。1993年,全国沿海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虾病,发病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国当年对虾养殖总面积210万亩的71.4%,减产10万多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广东两造对虾养殖发病面积达11万亩,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2013,(12):17-17
本刊讯金秋十月,是小龙虾产业完美收官季节,湖北省小龙虾主产地捷报频传。潜江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123万亩,产量3万吨、同比增加15%;荆州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107/亩,产量15.87Y吨、同比增加17%。据初步统计,全省今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450万亩、同比增加12.5%,产量34.75万吨、同比增加15%;小龙虾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为35元/公斤、同比上涨25%;小龙虾养殖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成功实现湖北省扣‘造虾、蟹、鳝三个“百亿元”产业的首个目标。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  相似文献   

9.
湛江珍珠是中国南珠的代表。湛江市养殖珍珠已有40多年的历史。珍珠插核、母贝养殖、人工育苗及珍珠加工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海水珍珠立足于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目前。湛江市珍珠养殖面积3万多亩,年产珍珠约6吨,全市有10个乡镇、2万多人从事珍珠产业。湛江市海水珍珠年养殖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对虾是最有价值的海产品之一。1934年,日本消费对虾22万吨,其中77%靠进口。主要进口国为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及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是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因它通常提供的不是冻虾或盐制品,而是活虾。因而,多销售在日本高级饭店里,同时也是馈赠佳品。  相似文献   

11.
自1989年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试养成功后,广东的对虾养殖得到了发展,养虾面积不断扩大。以汕头为例,1991年的养虾面积达2.9万多亩,比1990年增加了2000多亩,其中斑节对虾养殖面积增加了一倍,上半年的对虾总产量达1100多吨。对虾业的迅速发展,虾病亦随之流行,尤其是高密度养殖以及多造次生产,助长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续上期)对虾生长无不良影响。3、尽量避免大排大灌,维持水质环境的稳定。4、当虾塘内水质较差、又无水可换时,使用光合细菌、沸石粉等环境改良剂等稳定改善水质。(二)高位地养虾模式高位地是近年发展最快的一种养虾模式,起源于湛江市徐闻县O80年代后期,对虾养殖是湛江的重点开发项目。到叨年养虾面积达9万亩,产量近1万吨,但对年白斑病从外地蔓延到湛江,全市虾塘5成发病,对虾产量急剧下降O93年比叨年减产4000吨,到94年再减产600吨,形势十分严峻O94年,湛江徐闻县南门沟养虾户根据泰国养虾成功的经验,开发32亩高位地搞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去年出口龙虾6000吨,今年不到4000吨。与此同时,小龙虾的产量却在飞速增长。目前为止,仅武汉市的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16.7万亩,1~9月份产量1.4万吨,均比去年翻了一倍。产量增长与出口受阻的矛盾,使得龙虾收购价直线下跌。大个龙虾,今年收购价只有6~8元/千克,比去年跌了一半;出口虾规格多在35克以上,今年,35克的虾只能卖到9元/千克,而去年的价格是25元/千克。  相似文献   

14.
赣榆县自1975年起试养对虾,在各级主管部门关怀和支持下,逐年发展。1979年养虾8,500亩,总产261吨,单产61斤多;1980年养虾1.1万亩,总产425吨,单产77斤多;1981年养虾1.3万亩,因遭旱灾和强台风袭击,实收11,697亩,总产551吨,单产94斤。三年累计,共生产对虾1,237吨,毛收入1,063万元,其中国营场和社队生产环节盈利81万元。  相似文献   

15.
几纳对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讲座(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1992年我国的对虾养殖面积曾达220多万亩,产量21万多吨,成为世界养虾第一大国,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自1993年全国发生对虾病毒暴发性流行病后,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在实施“科技兴海”和“二次创业”战略措施的过程中,经过各级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养殖业者的努力,养虾业有所好转,2000年对虾产量达21.7万吨,其中凡纳对虾产量约占1/4。由于凡纳对虾具有适应力强、生长迅速和抗病力强3大特点,2001年的淡…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虾养殖的保险江苏有着3.5万平方公里的海岸带,其中沿海滩涂面积达980万亩,是全国滩涂面积的五分之一。沿海滩涂的气温、水质、地理环境均适合于对虾养殖。仅江苏盐城市辖沿海的五个县(市),已建对虾养殖池12万亩,年产对虾约0.8万吨,其中出口创汇达...  相似文献   

17.
印度政府正在通过其发展机构——海产品出口开发局开发其沿海丰富的龙虾资源。龙虾主要位于印度西南部的深海中,从去年柯钦的16艘渔船的生产结果来看,前景良好,已出口了180吨,价值3620万卢比(140万英镑).  相似文献   

18.
龙虾是广东省湛江市硇州岛的三大特产海珍品(鲍鱼、龙虾、江珧柱)之一,资源丰富,是硇州镇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龙虾捕捞业在该岛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前,主要以潜水和单重刺网进行捕捞,产量较低。八十年代后期,本岛渔民受到三重对虾刺网的启发,在原有单重龙虾刺网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出三重龙虾刺网,从而大大地增强了网具的缠绕能力,捕捞效果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黄进光  李活 《齐鲁渔业》2008,25(6):49-51
龙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有12种之多,最常见的有锦绣龙虾、日本龙虾和中国龙虾。锦绣龙虾最大,可达55cm,日本龙虾较小。龙虾食性杂,以贝类、小杂鱼、小动物和海藻为主要饲料。喜欢栖息在岩礁缝隙洞中,昼伏夜出,生命周期长达几年。在我国4~7月(海南三亚3~10月)产卵,属多次产卵型。龙虾个体大、味道美、营养丰富,被视为虾中之王,具有观赏、食用和药用多种价值,为出口创汇的名、特、优、新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我国海鲜市场大部分为澳洲及东南亚进口,国内资源量极少。为了探索龙虾人工繁殖和人工育苗技术,我们于2005年起在海南三亚基地,利用海区网箱和对虾育苗场进行野生龙虾驯养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20.
<正> 1990年是乐亭县对虾养殖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据统计,全县对虾养殖面积51231亩(精养37081亩,粗养14150亩),虾贝总产5729.1吨,其中对虾4729.1吨,贝类总产1000吨。对虾总产值达8027.2万元,总成本5240.3万元,纯效益2787.4万元(比1989年增加255.8%),投资利润率为53.19%,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