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晋麦47背景回交导入系的遗传选择与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研究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旱地品种晋麦47为轮回亲本、水地品种鲁麦14为供体亲本构建的导入系(ILs)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两种条件下考察穗下节和穗部农艺性状,利用56对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引物对BC3F4导入系群体的150个株系进行遗传选择,分析筛选后的148个导入系遗传背景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ILs群体中有两个株系分别在2个、13个标记住点的基因型不同于双亲,ILs群体的晋麦47基因型回复率达94.38%.在两种水分条件下ILs群体多数性状表现超双亲.性状变异系数在2.34%~127.11%之间,性状均值偏向轮回亲本晋麦47;ILs群体灌溉条件下的每穗总小穗数(TNS)极显著大于雨养条件下的,与鲁麦14相似.除穗顶部不育小穗敷(SST)外,其余性状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221~0.555).ILs群体穗下节长(FIL)和旗叶叶枕至德基部长(LPSB)的遗传力均较高,大于0.5975;穗顶部不育小穗数(SST)、穗基部不育小穗数(SSB)的遗传力均较低,小于0.4638,说明小穗结实卒易受环境水分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盐碱地上大麦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的双列分析表明:穗长,抽穗期及百粒重表现超显性,穗长,百粒重显性指向增效,抽穗期显性指向减效;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及最大分蘖数表现产中分显性,显性指向增效;单株产量,穗粒数,抽穗度,旗叶面积及穗粒重表现部分显性,显性指向减效,单株产量,抽穗期及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在70%-80%之间,遗传力属中等水平,对这些性状在早代不宜进行严格的直接,株高,每穗小穗数,最大分蘖数,穗粒数,穗长,抽穗度,旗叶面积,穗粒重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均在80%以上,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上述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3.
小麦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研究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郑州8761×川育35050杂交组合的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这8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92%、83%、79%、30%、48%、48%、53%和47%;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约为5、6、10、12、11、11、11和9对.各性状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单株穗数和不育小穗数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盐碱地上大麦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的双列分析表明 :穗长、抽穗期及百粒重表现超显性 ,穗长、百粒重显性指向增效 ,抽穗期显性指向减效 ;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及最大分蘖数表现部分显性 ,显性指向增效 ;单株产量、穗粒数、抽穗度、旗叶面积及穗粒重表现部分显性 ,显性指向减效。单株产量、抽穗期及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在 70 %~ 80 %之间 ,遗传力属中等水平 ,对这些性状在早代不宜进行严格的直接选择。株高、每穗小穗数、最大分蘖数、穗粒数、穗长、抽穗度、旗叶面积、穗粒重与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均在 80 %以上 ,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上述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5.
小麦核质杂种主要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统计方法,对8个稳定的节节麦胞质的普通小麦核质杂种的株高等8个性状的平均数、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表现型相关系数、基因型相关系数作了估算。结果表明,(1)各性状变异系数较大的是有效分蘖数、株粒重、穗长和穗粒重,其它性状变幅较小;(2)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顺序为:株高、穗长、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株粒重、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3)表现型相关与基因型相关趋势一致,其中穗长与穗粒数和株粒重、株粒重与株高和千粒重、有效分蘖数与株粒重和小穗数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与前人用普通小麦作试材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此,可认为普通小麦选育理论同样适用于核质杂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主要性状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以4种种植密度下4个小麦新品系(种)的11个性状为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其主要性状对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下各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穗长>可孕小稳数>穗下节长>株高>蛋白质舍量>整齐度>不孕小穗数>成穗数>穗重>千粒重>穗颈长.在不同的密度下各主要性状对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株高>可孕小穗数>穗重>千粒重>穗长>整齐度>产量>穗下节长>不孕小穗数>成穗数>穗颈长.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影响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主要性状各有侧重,在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中应重视可孕小穗数和株高这两个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黑龙港流域旱地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特征,以19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相关系数的分解。结果表明:在黑龙港流域生态环境和完全雨养旱作的栽培模式下,株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小麦千粒重,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在旱地小麦品种选育时,选择适当高秆,千粒重高,大穗大粒的小麦品种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另外,黑龙港流域旱地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均比较高,其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黄淮麦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了济麦22、周麦22、矮抗58、西农979等8个小麦新品种9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有效穗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单株粒重)的遗传力和配合力。结果表明,矮抗58、西农979和郑麦366株高的一般配合力较低,济麦22和矮抗58有效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烟农19和郑麦366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周麦22和济麦22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周麦22和烟农19的单株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和单穗重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新麦26和周麦22主茎穗长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周麦22/烟农19、济麦22/西农979、济麦22/郑麦366、矮抗58/烟农19四个组合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向效应。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差别较大,变化范围为2.83%~97.39%,其中,株高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达97.39%,其次为主茎穗长(72.07%)、千粒重(40.64%),这三者在杂交育种时以低世代选择效果较好;株高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受加性效应(24.4、6.8)和显性效应(6.1、14.67)共同作用,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生物学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有效小穗数、千粒重和主茎穗长受加性效应(0.22、3.09、0.27)控制,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受显性效应(8.88、6.29)控制。  相似文献   

9.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采用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对小麦一些数量性状的狭义相关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 12个性状中 ,大多数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小于性状本身的狭义遗传力。当选择强度相等时 ,对主茎穗长和主穗粒数的表型选择可明显提高主穗粒重 ,而对主茎穗长的表型选择则明显减少每株穗数。单株粒重本身的狭义遗传力以及与其它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均较小 ,因此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或间接选择的遗传响应均较小。但它与主穗粒数、每株穗数、主穗粒重、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春小麦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了给春小麦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003年全国春小麦区域试验中的东北早熟旱地组和东北春小麦中晚熟组区域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顺序是:早熟组中,抗旱指数>单位穗数>生育日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晚熟组中,穗粒数>有效分蘖率>株高>单位穗数>生育日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近20年来山西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情况,以1997-2018年山西省审定的175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近20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株高呈下降趋势,但中部冬麦区水地审定品种株高过高,有倒伏风险;产量三因素中,穗粒数稳步提升,南部中熟冬麦区品种的穗粒数均高于中部晚熟冬麦区品种,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但“十三五”时期审定的旱地品种千粒重下降明显,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山西省近年来审定品种品质性状没有显著变化,籽粒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均没有显著提高。山西省今后一段时间的育种目标仍然是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水地品种应在保证穗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加强穗粒数的选择,旱地品种应注重穗粒数和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小麦光合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以及施肥的调节效应,通过剪叶、包穗、包穗下节等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光合器官对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的影响以及对千粒重贡和穗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既影响叶器官也影响非叶器官对产量的效应,且氮磷钾配合方式对小麦不同光合器官之间增产效果的影响差异显著.非叶光合器官中穗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主要是对千粒重影响明显,叶光合器官中旗叶对产量影响较大,叶主要是对穗粒数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节水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的选育和栽培提供依据,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冬灌1 800 m3·ha-1的基础上,在3次灌水处理(T1:拔节期、开花期、乳熟期)、2次灌水处理(T2:拔节期、开花期)和1次灌水处理(T3:拔节期)条件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农艺性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都为T2>T1>T3,二者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顺序分别为T1模式下:千粒重>穗长>单位面积穗数>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生育期>千粒重>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T2均为:千粒重>株高>穗粒数>生育期>单位面积穗数>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生育期>穗长;T3模式下相同:千粒重>穗长>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生育期>穗粒数.因此,河西绿洲灌区在T2灌溉模式下可能获得高产育种和高水分利用效率育种的同步实现,该模式下春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为:在选择大粒、大穗的同时,处理好对株高的选择与抗倒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利用小麦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以河南省8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8个组合,分析与产量相关的9个性状的F1杂种优势。分别选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287对SSR引物和33个二核苷酸重复ISSR引物,计算8个亲本间的分子遗传距离.进而分析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SR和ISSR两种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间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832),表明用两种分子标记对小麦品种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除株高外,利用两种分子标记计算的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在全部28个组合中相关不显著,而在12个极端组合中相关系数得到较大提高,并在株高、主茎千粒重和千粒重3个性状上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两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与材料的选择有关。因此认为利用小麦亲本间的SSR和ISSR遗传距离预测F1的杂种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充分了解青海省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在遗传改良中的演变及其多样性变化趋势,对1957年以来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有效分蘖、穗下节间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穗叶距等10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分别为92.82cm、10.94cm、20.62个、19.76个、7.19个、38.88cm、62.70个、2.81g、45.91g和18.11cm。这些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81%~27.5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51~1.73之间。品种表型多样性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1.33上升到现在的1.88,2000年以后多样性指数增加缓慢。66个品种可以聚为三个类群,分别代表青海省的低位山旱地、中位山旱地和川水地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对鲁南地区种植的18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与9项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出籽率>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穗位>株高>秃尖,其中,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出籽率(0.9412)、百粒重(0.9309)、行粒数(0.9284)、穗行数(0.9165)、穗长(0.9147)、穗粗(0.9143);其次为穗位(0.9039)、株高(0.9003);秃尖(0.5359)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19.
东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发掘特异基因资源,对75份来自24个国家的东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植株较高,平均株高达127.5cm;籽粒特长,平均粒长达1.03cm。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偏相关,说明株高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增高,但千粒重高的材料其穗粒数相应会减少。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穗密度因子、穗粒重因子、粒数因子、株高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5.58%,可作为亲本选择的依据。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四类,其遗传距离远近与地理来源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