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土壤施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看出,在土壤施硒0.5~2.0 mg/kg范围,苦荞根在苗期(40 d)大量吸收并累积硒,全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极显著提高;在生长中后期(60~80 d) 硒的累积最快,累积量最多。硒在苦荞各器官中的分布为:在40 d时,根>叶>茎;60 d时Se0.0处理为叶>根>花>茎,施硒各处理则为花>根>叶>茎;80 d时Se0.0处理以花>根>叶>茎>子粒,Se0.5处理以花>叶>子粒>茎>根,施硒≥1.0 mg/kg的处理则为花>叶>茎>根>子粒。土壤施硒≤1.0 mg/kg促进苦荞生长,提高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和植株总干重以及各器官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量,不改变总黄酮和芦丁的器官分布,增加苦荞中后期对总黄酮的累积;以Se0.5处理效应最佳,各差异达显著水平。过量的硒(Se1.5~2.0 mg/kg)显著抑制苦荞生长,降低各器官干重、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不利于硒在子粒中富集和总黄酮在子粒中分布。表明在低硒土壤上栽培苦荞,土壤施硒以不超过1.0 mg/kg为宜,既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荞各器官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和累积量,又可降低施用硒肥的成本和减少硒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有机物料对潮土微团粒分形特征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中低产区砂质潮土为对象,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豆秆、玉米秆、鸡粪和猪粪)还田处理对土壤微团粒结构分形和不同粒级有效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有机物料处理相比,随有机物料添入量增加,0.1 ~0.053mm土壤粒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7%~13%,达到5%显著性差异水平;<0.053 mm土壤粒级的质量分数相应小于对照处理.2)土壤分形维数在2.52~2.72之间,与0.1 ~0.053 mm土壤粒级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与<0.053 mm土壤粒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1.随着从单施到混合配施的处理,有机物料改变微团粒结构的分配比例,分形维数变小.3)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的加入均能使土壤以及各粒级的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呈显著性增加.施入有机物料后,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在0.1~0.053 mm土壤粒级中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8%~528%、141%~1000%和16% ~ 81%,在<0.053 mm的粒级中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4% ~ 44%、17% ~ 170%和21% ~66%.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表现为秸秆施用(73.1 mg/kg)>秸秆与粪肥双倍混合施用(69.3 mg/kg)>秸秆与粪肥单倍施用、猪粪施用(63.0 mg/kg)>鸡粪施用(59 mg/kg)>对照(49.9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表现为豆秆施用(140 mg/kg)>秸秆与粪肥双倍混合施用、玉米秆施(120 mg/kg)>秸秆与粪肥单倍施用(86.5 mg/kg)>粪肥施用(76.8 mg/kg)>对照(56.5 mg/kg);有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玉米秸秆(40.9 mg/kg)>粪肥处理、秸秆与粪肥混合处理(35.91 mg/kg)>豆秆处理(30 mg/kg)>对照(26.8 mg/kg);土壤总养分质量分数表现为豆32和玉32处理(259 mg/kg)>秸秆与粪肥倍量处理及豆16处理(225 mg/kg)>玉16处理(210 mg/kg)>秸秆与粪肥单倍量和猪8处理(191 mg/kg)>鸡粪处理(173 mg/kg)>猪4处理?  相似文献   

3.
摘要: 采用腹腔单独注射L-NAME(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或联合注射L-NAME和L-Arg, 取出卵母细胞体外观察,研究了NO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内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注射5、10、20 mg / kg体重L-NAME均能显著抑制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释放(P <0.01),尤以10 mg / kg 体重L-NAME组作用最为明显, 各剂量组对生发泡的破裂均无影响(P >0.05);(2)10 mg / kg 体重L-NAME对卵母细胞成熟的抑制作用能被同时注射的100 mg / kg 或200 mg /kg 体重L-Arg逆转,其中以200 mg / kg体重作用最为明显;(3)L-NAME对卵母细胞畸形率的影响和培养时间有关,而对卵母细胞的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影响。实验结果证明NO参与了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内成熟调控。  相似文献   

4.
螯合剂对大叶井口边草Pb、Cd、As吸收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室内土培试验方法,研究在采自田间的Pb、Cd、As、Zn和Cu复合污染土壤上种植大叶井口边草条件下,外源分别添加0、1.5、3、6、12 mmol/kg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氨三乙酸(NT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大叶井口边草吸收Pb、Cd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螯合剂处理对大叶井口边草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大叶井口边草对3种螯合剂耐性较强;6、12 mmol/kg EDTA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土壤Pb有效态浓度,进而促进大叶井口边草对Pb的吸收。大叶井口边草地上部Pb吸收量最高达(47.4 ± 1.7)mg/kg,是对照的3.66倍。6、12 mmol/kg EDTA处理能极显著地提高土壤中Cd的有效性,但未促进大叶井口边草地上部对Cd吸收。6 mmol/kg EDDS和3 mmol/kg NTA显著提高了土壤中As有效态浓度,进而提高大叶井口边草地上部对As的吸收,大叶井口边草地上部吸收As最高达(276 ± 10) mg/kg。6 mmol/kg EDTA和6 mmol/kg EDDS处理下大叶井口边草提取的Pb、As量最大,分别为(317 ± 53) μg/盆和(873 ± 41)μg/盆,说明6 mmol/kg EDDS处理下大叶井口边草对复合污染土壤中As的修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旨在建立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和不同分级范围推荐施肥量,为滦南县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依据。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对滦南县2009年花生"3414"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以相对产量小于80%、80%-90%、90%-95%、95%-100%划分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并分别以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线性加平台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选择最优模型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确定了花生测土配方施肥量:当土壤肥力处于低等级(有机质〈10g/kg、有效磷〈12mg/kg、速效钾〈75mg/kg)时,氮(N)、磷(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105-150kg/km2、75-90kg/km2、90-150kg/km2;中等级(有机质10-18g/kg、有效磷12-35mg/kg、速效钾75-145mg/kg)时,氮(N)、磷(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90-135kg/km2、45-75kg/km2、30-90kg/km2;高等级(有机质〉18g/kg、有效磷〉35mg/kg、速效钾〉145mg/kg)时,氮(N)、磷(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75-120kg/km2、30kg/km2、30kg/km2。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县花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牧草固碳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CK(不施肥)、 N1 (N 150 mg/kg)、 N2 (N 250 mg/kg)、 N1P1 (P2O5100 mg/kg)、 N2P2 (P2O5150 mg/kg)、 N1P1K1 (K2O 70 mg/kg)、 N1P1K2 (K2O 105 mg/kg)和N2P2K1和N2P2K2。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增加植草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以及牧草固碳量。其中N1P1K1处理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最高,N1P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N2P2K1处理土壤可溶性碳最高,N2P2K2处理牧草地上部及根系固碳量、 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均最高。综上,低量氮磷钾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高量氮磷钾平衡配施牧草固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施硒对药用菊花主要有效成分和花中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明  孙玉新  刘德辉 《土壤》2010,42(4):618-623
采用砂培盆栽试验探讨施Se对药用菊花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S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Se量不超过2.0mg/kg时能促进药菊的生长,提高药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的含量,药菊花、茎叶和根的干重和花中的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均随施Se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施Se量为2.0mg/kg处理的效果最佳,该施Se量处理药菊花干重、根干重、花中绿原酸含量与施Se量分别为0、0.25、0.5、1.0mg/kg各处理以上各相应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该施Se量处理药菊花中总黄酮含量高于其他所有5处理,并与施Se量为0mg/kg和0.25mg/kg两处理药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过量施Se(4.0mg/kg)对药菊的生长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其药菊各部位生物量和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均低于施Se量2.0mg/kg的处理。药菊花、茎叶和根中的Se含量均随施Se量的增加而增加,菊花茎叶和根中的Se含量与施Se量呈线性相关关系,而菊花花中的Se含量(y)与施Se量(x)符合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0.8175x2+6.0045x+0.1363。施用适量的Se既能显著提高药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又能大幅提高花中的Se含量,这为富Se菊花及其系列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氟对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氟对成年雄性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锌的保护作用,通过腹腔注射氟化钠建立氟中毒动物模型及锌保护实验。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末端原位标记(TUNEL)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小鼠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1)氟感染组无论是低剂量组(NaF10 mg/kg)或是高剂量组(NaF 20 mg/kg)生精细胞都发生了明显的凋亡。生精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精母细胞和精原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2)无论是高剂量锌(ZnSO430 mg/kg)和低剂量锌(ZnSO415 mg/kg)都可以使凋亡指数明显降低,高剂量锌组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摘要:选720日龄美国王鸽120对,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对)。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添加0.25mg/kg的Olanzapine,试验2组添加0.75mg/kg的Olanzapine,试验3组添加1.25mg/kg的Olanzapine。本试验构建优化了RT-PCR反应体系,研究结果显示Olanzapine能降低PRLR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Ola 1.25mg/kg组PRLR mRNA表达量降低了14.3%(P<0.05)。可见,日粮添加Olanzapine能显著抑制PRLR 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揭示:Olanzapine作为DA和5-HT受体阻断剂能抑制PRLR基因表达,有效减少就巢行为的发生,缩短就巢时间,提高产蛋量 。  相似文献   

10.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肥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izal fungi,AMF)对玉米修复芘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水平为20和80 mg/kg条件下,50 mg/kg芘处理土壤中丛枝菌根菌能够正常侵染玉米根系,侵染率没有显著变化;土壤芘污染对玉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缺磷土壤中施磷能够缓解土壤芘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作用。培养60 d后,高磷(80 mg/kg)和低磷(20 mg/kg)条件下,玉米接种AMF处理土壤芘残留浓度分别比相应的不接种处理降低了38%和35%,比相应无玉米的对照处理降低了53%和58%。表明玉米接种混合AMF能够显著降低土壤芘残留浓度,促进土壤芘的去除。与P 20 mg/kg处理相比,P 80 mg/kg处理玉米接种及不接种AMF的土壤芘残留浓度分别降低了16%和19%,表明缺磷土壤中施磷对玉米及菌根玉米去除土壤芘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碳量与土壤芘的去除率显著正相关,接种AMF和P 80 mg/kg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碳量,因此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其促进土壤芘的去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黑河流域沙区植被恢复及演替研究——以高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机械和植物措施固定流动沙丘后,随着土壤和水分等生态因子的改善,原来适应于流沙环境或弱固定沙地生境的天然植被趋向于适合固定沙丘生长的人工、天然植被.高台沙区人工和天然植被经25a变化后.多枝柽柳+沙蒿+花棒群落演变为多枝柽柳+油蒿+花棒群落,盖度达到42%,蒙古沙拐枣+多枝柽柳+油蒿群落演变为多枝柽柳+罗布麻+油蒿群落.盖度达到9%,花棒+沙蒿+多枝柽柳+骆驼刺群落演变为多枝柽柳+罗布麻+花棒+油蒿+骆驼刺群落,盖度达65%,沙拐枣+红砂群落被多枝柽柳+骆驼刺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分析和评价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的阻控效果,对大沽河流域两岸典型植被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取样,并利用VFSMOD模型初步探讨了植被缓冲带的作用。根据实地调查,获得了大沽河8个典型位置的缓冲带参数。结果表明:大沽河流域植被缓冲带主要由杨树、松树等高大乔木,罗布麻、碱蓬等灌木植物和结缕草、野艾蒿等草本植物组成; 这些植被对地表覆盖度较高,可有效地拦截泥沙、增加地表粗糙度,对地表径流具有良好的阻控效果。利用VFSMOD模型对北岔河村、仁兆镇拦河闸、程家小里村和后路家村4个缓冲带的地表径流阻控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4处植被缓冲带分别可以拦截0.8,0.7,0.7,0.4 mm/min以下降雨强度产生的地表径流; 在植被缓冲带宽度和源区宽度同时变化的情况下,4处植被缓冲带宽度分别达到8,20,1,5 m时,对泥沙拦截率达到0.95以上。因此,大沽河两岸现存植被缓冲带可以对泥沙起到较好的阻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Quercetin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as it has been found to have functions of suppressing tumors, reducing blood pressure, and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It is one of the major flavonoids in Apocynum venetum and Poacynum hendersonii, whose leaves have long been used as traditional herbal teas in China and Japan. Both species are also cultivated as fiber plants because of their outstanding quality of phloem fiber in stems. To obtain high output of both quercetin and fiber,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harvesting time for their leaves. Thus,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quercetin in leaves and fiber in stems is crucial to achieving this goal. In the present study, temporal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s in quercetin in the leaves between A. venetum and P. hendersonii and spatial variation among P. hendersonii populations were studied by HPLC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199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quercetin in both species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in summer and its lowest in autumn. The quercetin content in the leaves of P. hendersonii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A. venetum no matter when their leaves were harvest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ercetin content among thre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P. hendersonii, which might be the result of climatic difference-cooler climate might favor accumulation of quercetin in the leaves of P. hendersonii.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total phenolics in the leaves of the two species were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quercetin, that is, summer is an optimal harvesting season for both quercetin and other phenolics. The results obtained here suggest that P. herdersonii is a better material for herbal tea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and that the best harvest time of its leaves should be summer.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精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现有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株距控制精准度不高、易产生重种漏种等问题,研发了一种由主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株距控制模块和振动强度控制模块等7个模块组成的马铃薯精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液压马达控制薯种输送带运转,步进电机控制薯种输送带的振动强度,实现了播种株距和重种漏种率的自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速度相同时,实际播种株距相对于设定播种株距的平均偏差依次增大,播种速度越高实际播种株距的稳定性越差;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越强,重种率越低,漏种率越高,各因素对重种漏种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播种速度>薯种质量,且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对重种率、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和播种速度对漏种率有显著影响;较佳的播种作业参数为: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为Ⅱ级(即轻微振动时)、播种速度为1.16 m/s及薯种质量为35 g.经2~3个周期即可调整到允许范围内,且稳定性好.因此,完全能够满足种植户的实际播种作业要求,为智能控制马铃薯精密播种装备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效唑诱导芒果反季节开花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多效唑处理采收后和春季未开花的紫花芒果树均能诱导反季节开花。夏季处理的时间在7月上旬,春季处理的时间在4月中旬,每株用量18g。在多效唑不同方式的处理中,以根系输液效果最好;大枝打孔注入和土壤浸施处理效果较好,可操作性强;强力高压注射效果虽然较好,但注射所需时间太长,应用受限制。春季未成花的芒果树用多效唑处理后,果实于秋季成熟,效益比正造果提高3~5倍。  相似文献   

16.
地膜小麦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壤温度随生育阶段推后均呈增加趋势,拔节之后增加最快;与露地小麦相比,地膜小麦增温最明显的阶段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之后增温减慢。不同日测定时间土温动态变化不同。不同天气状况的增温效果大小顺序依次是晴天 > 阴天 > 雨天。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 14:00,而最大温差出现在18:00。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肥用量对石榴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秋艳’石榴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其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石榴果实产量,适量施用氮肥可增加石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Vc、糖含量,降低石榴果实酸含量,提高石榴果实糖酸比,改善石榴果实的风味;施用氮肥对石榴百粒重、籽粒硬度无显著影响;石榴籽氮元素含量高于石榴皮,石榴汁中氮含量很低,中高氮处理的石榴汁中氮元素含量显著降低,石榴皮和石榴籽中氮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本试验5年生石榴树纯氮施肥用量宜以0.4 kg·株~(-1)为宜。  相似文献   

18.
微型蒸发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优化微型蒸发器(MLS)的使用方式及提高测量精度,在15 d不更换筒内土体的情况下,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精度均较高,最高达97.40%;内筒打孔与否对测量精度无显著影响;套筒打孔的处理比不打孔的处理精度更高,且孔洞适宜均匀分布,但数目不可过多,直径为3 mm时不宜超过36个;套筒封底会降低测量精度,内筒封底材料越薄、透气性能越好精度越高;内筒与套筒的间隔较小时精度更高。对露水进行的考察显示,夜间的露水会明显降低测量精度,当其凝结量大于土壤蒸发量时,无法利用MLS精确测出土壤蒸发量。测量精度随时间变化而相应改变,MLS刚装入土体后的前3 d土壤水分较大,精度比其后各日都低。在有适量水分补充的情况下,15 d不更换MLS筒内土体可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大面积发展了虾稻共作适水农业,该种养模式改变了田块结构及用水模式,其灌溉定额计算有别于普通农作物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目前还未见相关研究报道。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虾稻共作田块结构与用水特点,将1个周年划分为水稻非生育期阶段、水稻生育期虾稻分养阶段、水稻生育期虾稻共养阶段3个阶段,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虾稻共作灌溉定额确定方法。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通过资料搜集和计算参数确定,采用该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虾稻共作灌溉定额进行了计算,虾稻共作灌溉定额多年平均12 945 m3/hm2。该研究成果为虾稻共作灌溉定额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虾稻共作灌溉用水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空气悬架系统动态载荷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空气悬架系统主动控制中神经辨识器的离线训练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从空气悬架系统非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空间到其动态载荷空间的映射。建立带有空气悬架系统的1/4工程车辆动态模型,通过仿真得出了工程车辆空气悬架系统的非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动态载荷数据,以空气悬架系统的非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动态载荷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训练BP神经网络,并对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泛化能力的测试,路面输入采用幅值为0.01 m,频率为1 rad/s正弦波时,识别误差率在30%以内的点占总数的82.95%;以幅值为0.02 m,频率为2 rad/s的正弦波作为系统的路面输入,识别误差率在30%以内的点占总数的77.94%。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能够对不同的路面输入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